烟台论坛-烟台社区

 找回密码
 点这里注册
楼主: 徐夕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离异征婚] 半残疾离异男寻求善良有缘合适的另一半拉我一把帮我陪伴我走完余生

 2 [复制链接]
     
81
 楼主| 发表于 2020-11-17 17:53 | 只看该作者 | 来自山东
谷园讲通鉴摘录115到146回



重新从开头第一回到了这里,这是最开始整理《谷园讲通鉴》,发现开始整理摘录的内容,完全没有前面那么反复暂停再回看一遍遍总结归纳历史故事典故的详细大概脉络,只是简略摘录其中部分经典古文思想言论,或许这些最初开始摘录整理的太过简略,不过对于自己认真看过好几遍《谷园讲通鉴》,每一回有这么简略的摘录自己也能勾起其中的大概历史故事典故大致脉络,对自己快速回顾大概历史故事典故脉络这些开始过于简略的摘录已足矣。自己主战场新浪微博和QQ空间等等所有记录分享,着实是完全是留给若还有后天的自己回头看看前面这段时光岁月经历内心感受体会提供一个真实的文字载体提供一个回看的接点场所,鉴于此这些最初整理的非常简略的《谷园讲通鉴》对于自己简短快速回忆《谷园讲通鉴》的大概历史故事典故脉络已足矣,如同前面整理过的吕后劝张良那句话“人生一世间   如白驹过隙    何至自苦如此乎”,更何况自己经历被史玉波董华丽这对亲生父母近十年的痛苦接触煎熬比地狱还痛苦万分的炼狱,现在是完全是充满痛苦的苟活,差不多是生无所恋,现在也完全能够了解那位年轻小姑娘应该是遗书中那句“活着不值得”,现在心态就是能够让自己舒服自在一天一时就得过且过消极享受能够得到的一点自在舒服,所以没必要自苦于己再去辛苦丰满开始整理非常简略的初稿,就还是把这些最初整理非常简略的摘录内容,详细历史故事典故脉络大家感兴趣去看谷园的节目,其中谷园讲述更加详细精彩,这些异常简略的摘录更多是留给自己快速回顾历史故事典故和智慧等等而已。
后续P.S.自己还是决定虽然缓慢反复辛苦还是如同前面大概摘录归纳总结一下主要的历史故事典故和脉络,还是把最初摘录异常简略的内容,再加以补充丰富下。



谷园讲通鉴个人摘录115到146回

一百一十五回     汉元帝老师的价值观


前面讲到老将赵充国的平羌之乱,公元前60年赵充国班师回朝,当年秋天匈奴日逐王在西域投降大汉,大汉正式设立了西域都护府,8年后公元前52年赵充国去世活了86岁,匈奴自汉武帝之后一点点分裂败落,分成两个单于互掐,于公元前51年,其中一个呼韩耶单于就跑来长安给汉宣帝称臣,完成自刘邦到汉武帝西汉历代帝王的大愿,西域方面也算是汉宣帝一大的政治功绩。一切功德圆满,转过年公元前50年,汉宣帝刘询**,享年46岁,在位27年。接下来即位的汉元帝刘奭活了41岁,在位18年。这18年期间有一个很长脸的事就是西域都护府两个军官私自带兵去把那个不臣服的匈奴郅支单于给杀了,另外四大美女的“昭君出塞”也是这期间的事。也有很多名臣,可以说汉元帝西汉就开始由盛转衰

一系列故事大臣萧望之坚持气节不与流俗,开始不得志。

“周公吐哺    天下归心”周公对待贤才:

一沐三握发     一饭三吐餔(bu )
                              ——颜师古《汉书注》

各从其志    ——《汉书•萧望之传》

窦唯歌曲《臭脾气》——臭脾气,你不改呀,你自己孤独吧

后被魏相推荐才一步步平步青云到御史大夫。后萧望之有点沾喜有点风头怼汉宣帝的大恩人丞相丙吉,被丙吉出手把萧望之贬之,后汉宣帝也惜萧望之的材,就让萧望之给太子刘奭(shi)当太傅,萧望之有点失望,本来御史大夫就能接任丙吉的丞相位被封侯,结果失之交臂,安慰的是后面汉宣帝在麒麟阁悬挂表彰名臣的画像,其中多是已故的名臣霍光等等,在世寥寥无几就有萧望之,就连时任丞相的黄霸都不在其中,可见汉宣帝对萧望之的器重。
插播古代帝王有点变态的名讳避讳,本来汉宣帝叫刘病已,因其病字太常用不便避讳,就后改名刘询好一点避讳,倒霉的思想家荀子(姓荀,名况,字卿)就被人当朝改名为孙卿以避讳,后有延续这一改名,不明其中避讳的原因会莫名其妙冒出来一个孙卿,故有经验的汉宣帝就给太子起个生僻的刘奭(shi )(刘奭乃汉宣帝民间故剑情深的结发许皇后的儿子)以免后面即帝位避讳改名的麻烦

古太子之名    难知而易讳也
                                ——《史记•宣帝纪》

据说帝王名讳应该是避讳当朝帝王。这个避讳方面也可以成为一个断定文献字画年代的一个参考。


汉元帝任太子时前太傅  疏广  乃有道之人功成身退善终得到皇帝汉宣帝和时太子刘奭巨额黄金奖赏回家养老并大用黄金不留给子孙的遗传钱财传承之智慧

1知足不辱    知止不殆
  功成身遂    天之道也 ;

2归老故乡    以寿命终     不亦善乎;

3贤而多财     则损其志
  愚而多财     则溢其过;

4富者    众人之怨也

                     ——《汉书,疏广传》

一百一十六回    韦玄成装疯

公元前49年汉宣帝**,太子刘奭即位即汉元帝,起先汉宣帝也和刘邦一样感觉太子刘盈“不类我”,喜欢更像自己的戚夫人的儿子刘如意。汉宣帝也更喜好张捷伃的儿子淮阳王刘钦,“真我子也”。好在汉宣帝对刘奭的母亲结发夫妻许皇后故剑情深,最终还是决定传位给太子刘奭。同时汉宣帝派了一个韦玄成的官员去辅政淮阳王刘钦,刘钦一看就明白了汉宣帝传位给刘奭的意思。这是因为韦玄成是个名人有个强调长幼有序兄弟相让的好故事。韦玄成的父亲韦贤是个大儒,于汉昭帝时期被征诏入朝为官,到汉宣帝时期继杨恽的父亲杨敞,和霍光时期被霍光任命的老得走不动道不管事易于霍光把持朝政的蔡义,为汉宣帝第三任丞相“守正持重”,后霍光死后,韦贤识时务请命致士退休回家养老。汉宣帝给于大笔钱财赏赐,自此也开创了大汉丞相可以退休的先例,以往丞相都是终身制,或在位干到死或出事死于丞相位。

丞相致士自贤始     ——《汉书•韦贤传》

韦贤是大儒,把四个儿子都教育得德才兼备,两个为高官,一家荣耀,被人称赞:

遗子黄金满籯     不如一经
                               ——《汉书•韦贤传》

韦贤四个儿子,大儿子早逝,老二为官一千石太常丞管朝廷祭祀礼仪敏感之位,三儿子于家守家业祖坟,老四即韦玄成,为郎官就很有才华“少好学    修父业”韦玄成凭借才华一路到谏大夫又到二千石的太守。于家里还是长幼有序,将来还应是二哥继承韦贤的扶阳侯的爵位和封地,自公孙弘开始就是位及丞相就会被封侯,这个侯爵和封地可以世袭于一个儿子。结果一年韦贤病重,恰巧老二为官出事入牢待判,韦贤一下子病愈重病危,临终前各亲人门生问其后面侯爵传于谁?韦贤最终沉默离世,众人商议老二被判不宜继承获得爵位,就上报朝廷侯爵传于韦玄成,后韦玄成得知,深知父亲欲传侯爵于二哥,可上报侯爵传位的事朝廷已然通过并召见韦玄成欲举行授爵仪式,韦玄成不想违背父亲意愿就装疯:

即阳为病狂    卧便利   妄笑语昏乱
                              ——《汉书•韦玄成传》

后韦玄成疯了不能入官受爵一事传入汉宣帝耳中,汉宣帝好奇派人去调查是否有隐情,调查的官员有水平得知大概韦玄成乃为不受侯爵传给二哥而装疯,汉宣帝得知也赞赏其谦让,赦免韦玄成欺君无罪入宫受爵并升官,同时其二哥也释放升官,就这样韦玄成就成兄弟礼让的一个代表。后面韦玄成高升为九卿,可因好友杨恽前面提及过文字狱以诽谤朝廷被杀的牵连,韦玄成也被免官,正所谓“闭门家中坐   祸从天上来”祸不单行后因祭祀一点事其扶阳侯也被朝廷削夺回。好在他身上还有一个巨大无形的资产,他有个好名声他是兄弟礼让的典范,后就被汉宣帝重新启用去给淮阳王刘钦为中尉辅助刘钦。刘钦看见汉宣帝派来韦玄成就明白汉宣帝让他礼让兄长,不要贪念太子之位的意思了。
话说为什么汉宣帝看不惯刘奭,有过废掉太子刘奭,《汉书》是大概这样说的,刘奭自小受的是最纯正的儒家教育,其太傅少傅疏广,疏受,萧望之都是大儒,刘奭也仁厚善良,他不太像汉宣帝,汉宣帝比较严酷,有小汉武帝的感觉。前面讲过像赵广汉,韩延寿这样深受百姓爱戴的好官说杀就杀,像盖宽饶这样海瑞式的清官也被汉宣帝逼得自杀,杨恽就说几句汉宣帝不爱听的话也被杀。张敞,韦玄成等好官也因和杨恽有点关系也被免官。很多大臣也都是敢怒不敢言,太子刘奭也看不惯一次就规劝汉宣帝:
陛下持刑太深     宜用儒生
                                    ——《汉书•元帝纪》

刘奭刚说完汉宣帝就烦了,狠狠教训了刘奭一通:
汉家自有制度    本以霸王道杂之
奈何纯任德教   用周政乎
                                 ——《汉书•元帝纪》

被汉武帝霸气掩盖的明帝汉宣帝智慧

以力假仁者霸       霸必有大国
以德行仁者王       王不待大
                              ——《孟子•公孙丑上》

俗儒不达时宜      好是古非今
使人眩于名实      不知所守    何足委任
                               ——《汉书•元帝纪》
汉宣帝给刘奭好好上了一课,弄得刘奭一大红脸辞退,汉宣帝就说:
乱我家者    太子也
                          ——《汉书•元帝纪》
后面汉宣帝**,太子刘奭即位即是汉元帝,或许是本性,汉元帝玩不了霸道,他还是欣赏儒生,加上保太子有功,就一路提拔韦玄成做到丞相,又获得了扶阳侯,这样有韦玄成父子丞相的好故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2
 楼主| 发表于 2020-11-18 18:22 | 只看该作者 | 来自山东
第一百一十七回   被才艺耽误的汉元帝

提及儒家的思想内部也有差异,比如首先是儒家不是只讲仁义,也是很注重于法,比如法家集大成者韩非子即是大儒荀子的学生,且儒家圣人孔子就任大司寇管法的官位且有重法的故事,另外儒家对于人本善还是本恶也有巨大差异,儒家非主流的大儒荀子认为“人本恶”,而儒家主流大儒孟子认为“人本善”:

孟子道性善     言必称尧舜
                               ——《孟子•滕文公上》

人性之善也     犹水之就下也
                               ——《孟子•告子上》

简短说,汉元帝据说好并精通音乐鼓琴书法等等艺术,就对朝政不是太用心,而先前汉宣帝经历霍光专权领尚书经常朝政事宜把皇帝架空,后面丞相领尚书等等权力功能都被大打折扣,很多皇帝顾不上的朝政都由皇帝身边太监组成的中书团队帮忙处理,加上汉元帝对朝政不上心,很多朝政都由中书太监处理,中书太监的权力越来越大,其中一个大太监石显更是“权倾朝野”。汉宣帝给汉元帝安排的辅助其太子太傅萧望之领尚书等顾命大臣慢慢地和石显就怼上了。后面石显通过一系列手段故事等等迫害萧望之,一再牢狱受辱萧望之服毒自杀结局。




一百一十八回   皇帝怎样识别谁是奸臣

前面说到大太监石显设计害死一代名臣萧望之,一时石显权倾朝野,很多人也都畏惧石显,每一次有人举报石显都能被石显化解再还一致命打击,石显很有心机,察觉有人盯上他,他会故意露出一些假破绽,等被举报到汉元帝那里,他再巧妙化解掉,多次以后汉元帝就会有别人都是不明实情误告石显的假象,有几次石显在汉元帝前面哭泪表演一番,汉元帝再对举报石显的上书大有“狼来了”的感觉就会不予相信,如此多次以后石显就有点刀枪不入了,而且石显还善于经营,前面迫害死大儒萧望之,在知识分子士阶层,儒生都对石显侧目而视。石显后面就大力推荐提拔其中一个有才学的儒生到御史大夫的大官,这样以来就让儒生改善对石显的印象,认为石显是举贤用能的好形象。


又知道京房这个风水算命的大师

对于所谓的忠臣,奸臣很难轻易给下定论,特别是一些政治人物,甚至是后面都盖棺定论了也很难简单的给予评判定性。曾经萧望之大概死后十年左右,一个大臣京房就和汉元帝讨论过忠臣奸臣的问题。其大致对话意思如下:
历史上有名的昏君周幽王,周厉王为什么总是用巧佞的奸臣不用忠臣,是因其处于其中分不清忠奸,他们昏君都以为自己亲信重用的都是忠臣:

各贤其臣               ——《汉书•京房传》

人莫知其子之恶    莫知其苗之硕
                                         ——《大学》

后世之人能够容易分辨出忠奸应该是看过每个人一生的所作所为和结果才能得出忠奸之分

唯有道者能以往知来耳
                                ——《汉书•京房传》
当年秦二世估计也是嘲讽周幽王周厉王任用奸臣,可秦二世还不是重用赵高这个大奸臣而亡国

臣恐后之视今,犹今之视前也
                                    ——《汉书•京房传》

紧接着京房用他擅长的周易算命等等和汉元帝分析到,灾异即是上天提醒帝王各方面问题的一个预兆提醒,汉元帝即位以来“春秋所记灾异尽备”以此冒险提醒汉元帝也是重用中书令大太监石显而引发各种灾异,明说远离奸臣石显,京房冒死进言而汉元帝后面还是对石显丝毫未犯,这都让后世司马光写到这大发感慨:

臣光曰     人君之德不明
则臣下虽欲竭志    何自而入乎

终不能寤(wu)   悲夫

如《诗经》曰:
诲尔淳淳    听我藐藐   孝元之谓也

                       ——《资治通鉴•汉纪二十》
话说这个京房可是中国文化历史上非常有名的人,简单说就是他是继孔子之后《易经》易学研究的第一大家,京房进一步发展了董仲舒阴阳五行和天人感应的学说,把阴阳五行,天干地支,四季,八风,十二月,二十八星宿等等天文地理人文的东西全部纳入《易经》八卦的系统给统一了起来。  在算命和风水学上是一个里程碑式的大人物。

建立了一个可以运用干支五行操作的社会人事占验系统
                       ——卢央《京氏易传解读》


天行健     君子以自强不息
地势坤     君子以厚德载物
                                   ——《易经•大象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3
 楼主| 发表于 2020-11-19 19:15 | 只看该作者 | 来自山东
第一百一十九回   汉元帝的两位老师

前面讲到京房教汉元帝辨别忠奸,京房师承易学大师焦贑和焦延寿的。京房是一位具有开创性的易学宗师。
再简单的说说京房,据说京房本姓李字君明为李君明,后面某天“吹律定性”推算自己应该是姓京,改为京房,

玉不琢    不成器
人不学    不知义

京房师承焦延寿,得到其真传,他也不局限于此,同时求学于另一位易学大师孟喜,同时深受董仲舒阴阳五行,春秋灾异天人感应这套学问的影响。京房把这些糅合到一块加上自己的独创自成一派,当时西汉几个著名的易学大师差不多师承,大同小异:

唯京氏为异    ——《汉书•儒林传》


学而优则仕   ——《论语•子张》

京房因为学问好,以孝廉为郎当了个郎官,接下来京房发挥所长,比如平羌等等国家大事上进行预判:

所言屡中    天子说(yue即悦)之
                             ——《汉书•京房传》

慢慢地京房就进入汉元帝的视野被召见,汉元帝发现京房那套灾异易学等等学问还能很好融入到治国之中,就接上上面京房用灾异具备提示汉元帝应该远离大奸臣石显一事。前面第三回提及李克和魏文侯的话:

卑不谋尊    疏不谋戚
                           ——《资治通鉴•周纪一》

当时京房仅仅是一个小郎官,他怎么能够撼动汉元帝和石显那么亲密的关系。
后面石显果然反击京房,借举荐京房调离京房离开汉元帝身边,后面也是京房出现一点问题一系列相关故事被石显抓住把柄出手害死41岁的易学大师京房。



对不太懂一知半解东西学问的态度应该:

多闻阙疑      慎言其余
                              ——《论语•为政》
                                                               
京房能够预测吉凶祸福等等却不能得知自己的悲剧以规避:

可谓知道          未可谓信道
                           ——《汉书•京房传》

还有京房被石显抓住的泄露和汉元帝会面情况细节等等的把柄被迫害,京房精通易经却不明:

君不密则失臣         臣不密则失身
                             ——《易经•系辞传》

第一百二十回   于定国父子手下无冤案

前面说到大太监石显又出手弄死易学大师京房,也不能说石显迫害加害京房,京房本身有毛病泄露和皇帝的对话等等,被石显害死的人如京房等是本身有问题被石显抓到,或者大臣萧望之这类是被石显抓到其心高气傲的弱点被辱自杀,可以说石显是在按照正常的规则在玩这场权力游戏的,所以直到汉元帝时期结束,石显也没有玩漏其奸臣的面目。类似京房这样被石显抓住把柄被弄死的还有一位贾捐之,贾捐之是贾谊的曾孙,也很有文采。汉元帝即位,贾捐之多次上书国家治理等等得到汉元帝的赏识,待诏金马门,和当初东方朔那样成为皇家顾问,贾捐之最有名的是于公元前45年的一篇奏议《弃珠崖议》,即是放弃珠崖郡,就是汉武帝平南粤时纳入版图的海南岛。
二十余年间     凡六反
诸县更叛        连年不定
                      ——《资治通鉴•汉纪二十》

主动放弃领土有点不可思议,当时也有争议,御史大夫陈万年就反对,可丞相于定国支持,当时实际情况大汉各种灾异,国力虚弱,珠崖郡多次造反,有点鞭长莫及顾及不到。最终汉元帝采纳了:


罢珠崖郡     民有慕义欲内属
便处之    不欲    勿强

珠崖由是罢

                   ——《汉书•贾捐之传》

就这样海南岛从大汉版图脱离了,后面直到大概六百年后南北朝梁武帝时期才重新并回来。
后面贾捐之挺得汉元帝的赏识,后面就对大太监石显有所批评得罪石显,就被石显说坏话,慢慢地汉元帝就疏远了贾捐之,郁闷低沉的贾捐之就找好友长安县令杨兴喝酒吐槽,酒过后两人互吹吐槽,幻想一同大治天下,提及大太监石显当道阻碍,杨兴就提及应该善加利用而不是一味去怼:


识时务者为俊杰      通机变者为英豪
                             ——《汉书•贾捐之传》

杨兴建议假意亲近而利用石显:

且与合意     即得入矣
                            ——《汉书•贾捐之传》

于是两人上书表彰石显建议嘉奖给石显封侯等等,石显高兴也有心前面贾捐之还骂他举报他,如今转变太大,就让人暗地调查两人,石显大概知道其喝酒串通真正本意,后面贾捐之杨兴两人又按原计划互相举荐,汉元帝询问石显的意思,石显说明

更相荐誉     欲得大位
                          ——《汉书•贾捐之传》

石显又借机举报贾捐之泄露皇帝召见的话语“漏泄省中语”。汉元帝发怒把贾捐之杀之,杨兴处罚之。
对此司马光也发了一番感慨:

臣光曰    君子以正攻邪    犹惧不克
况捐之以邪攻邪     其能免乎
                    ——《资治通鉴•汉纪二十》

对待奸诈小人,君子用正大光明的手段都不一定能斗得过小人,而用其不擅长的邪道就更斗不过小人了,还有一种消极一点的对待方法,惹不起我就躲。就在贾捐之被杀的这一年公元前43年,汉元帝手下的丞相,御史大夫,大司马三架马车集体辞官:

俱以灾异乞骸骨
                      ——《资治通鉴•汉纪二十》

这三架马车明说是因为灾异乞骸骨辞官回家养老,应该和要躲开石显明哲保身不无关系,至少于定国应该是这样想的。于定国前面提及多次,前面老丞相丙吉就向汉宣帝举荐于定国,后面于定国顺利成为汉宣帝最后一位丞相,汉元帝第一位丞相。于定国的父亲于公也是一个有故事的人,于公乃一个负责决案的老法官,尽职尽责,大公无私,一路从县城做到郡里的好法官:

罗文法者    于公所决皆不恨
                              ——《汉书•于定国传》

于公深受百姓爱戴尊敬,那时候表达的方式就是众筹给其“立生祠”。于公的具体故事就不摘录了,于定国就是在这样一个父亲的影响下学习法律走父亲的路子当县狱史,后调至长安,政绩优异加上对废帝刘贺有过进谏规劝的表现,到汉宣帝时期做到了光禄大夫,平尚书事,已为中朝重臣了,几年后成为廷尉,大致相当于现在的最高检和最高法合并的最高长官,成为大汉帝国主管司法的最高长官,位列九卿。
于定国为廷尉高官后又拜师提升修养和学问,且对老师和寒门儒生同学尊敬有加:

乃迎师学春秋


北面备弟子礼

皆与钧礼    恩敬甚备

                          ——《汉书•于定国传》

于定国在廷尉的工作中,最高检和最高法主管审案定案:

务在哀鳏(guan)寡   罪疑从轻   加审慎之心           ——《汉书•于定国传》

于定国在汉武帝酷吏作派犹存的西汉作为最高司法长官能够奉行“疑罪从轻”的司法原则非常了不起,能够避免很多的冤案,后面这个“疑罪从轻”的原则沿用两千多年,好像是到了如今更为“疑罪从无”这样更能避免冤案的出现。
于定国为廷尉非常审慎公平避免冤案,让他在朝野上下赢得很高声誉,人们都拿他和汉文帝时期著名的廷尉张释之做类比:

张释之为廷尉       天下无冤民
于定国为廷尉       民自以不冤
                               ——《汉书•于定国传》


于定国还有一个很绝,应该是夸张的八卦:

食酒数石不乱     ——《汉书•于定国传》

汉朝一石相当于现在62斤,就是夸张说明于定国能喝酒吧。而且是于定国喝完那么多就还能不耽误清醒工作断案“饮酒益精明”。

就这样于定国给汉宣帝当了十八年的廷尉,应该是为孝宣之治做出重大贡献,随后被丙吉临终举荐于定国任御史大夫,接着顺理成章接任黄霸的丞相位。前后在汉宣帝汉元帝手下做了八年的丞相被封西平侯,后以灾异乞骸骨回家又过几年七十多寿终正寝得以善终。

班固把《于定国传》放于《汉书》的七十一卷中,其中一同的还有《隽不疑传》和《疏广传》,他们几个传放一起因为共性都是辞官回家不贪婪权势的人,用班固的话讲就是:

异乎苟患失之者矣
                         ——《汉书•卷七十一》

班固这个评价患失以及成语“患得患失”皆出之论语的这段话:


子曰     鄙夫可与事君也与哉
其未得之也       患得之
既得之      患失之
苟患失之     无所不至矣
                            ——《论语•阳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4
 楼主| 发表于 2020-11-19 19:21 | 只看该作者 | 来自山东
第一百一十九回   汉元帝的两位老师
回复需要审核,请等待通过

长微博图片.png (58.87 KB, 下载次数: 46)

长微博图片.pn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5
 楼主| 发表于 2020-11-20 18:04 | 只看该作者 | 来自山东
第一百二十一回    陈汤诛单于

第一百二十二回    凿壁偷光和昭君出塞
回复需要审核,请等待通过

长微博图片 (1).png (58.59 KB, 下载次数: 57)

长微博图片 (1).pn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6
 楼主| 发表于 2020-11-21 17:59 | 只看该作者 | 来自山东

第一百二十三回    月亮女神王政君

前面说到公元前33年昭君出塞,让汉元帝很后悔没有早点发现这个大美女,汉元帝也没后悔多久,这年的五月汉元帝就驾崩了,活了41岁,在位十六年。
还有一个女人可能会让汉元帝更后悔,这就是王政君,她是汉元帝的皇后,汉成帝的老妈,还是一个大人物的姑姑,就是西汉王朝掘墓人王莽的姑姑,就在汉元帝驾崩的公元前33年,此时王莽已经12岁了,32年后,他就是西汉王朝的实际掌控人,再过几年他就建立新朝自当皇帝,史称“王莽篡汉”。对于王莽篡汉的发生,班固在《汉书》有个言简意赅的分析:

莽既不仁而有佞邪之材
又乘四父历世之权
遭汉中微     国统三绝
而太后寿考为之宗主
故得肆其奸慝(te)
以成篡盗之祸
推是言之     亦天时   非人力之致矣
                           ——《史记·王莽传》

首先是王莽非一般人物有大材,其次他的四个叔叔大伯王凤   王音   王商   王根轮流做大将军大司马领尚书事等辅政大臣王戚专权二十多年,后面王莽又接王根的班所有大权于手,这些都给后面王莽篡汉打下了坚实的政治基础。再就是王莽赶上西汉衰落的时期,而且自汉元帝以后的汉成帝   汉哀帝   汉平帝都没有子嗣继承皇位。无形中给人印象老刘家气数已尽,而且儒家对此敏感,对此过度解读多少刺激了王莽篡汉的野心。汉成帝刘骜的母亲就是汉元帝的皇后王政君,汉哀帝刘欣的奶奶为傅昭仪为汉元帝的昭仪。汉平帝刘衎(kan)的奶奶是前面提及给汉元帝挡熊的冯奉世虎女冯媛也是汉元帝的昭仪。王莽篡汉多少和汉元帝的这三个女人的博弈有关系,结果就是王政君笑到了最后,因她活得最长。无形给王莽崛起提供条件。据说俞敏洪有个著名的段子,前面开始他也和他的北大同学比较,都比不过,他就想我要争取活得长一点给他们送花圈。王政君正是如此,她活了八十多岁,把一度坐老大的汉哀帝的奶奶傅昭仪熬死后了,她又重新坐上老大,这次让一度靠边的王莽能够有机会东山再起。
这很多因素综合促成了王莽篡汉,所以班固分析说王莽篡汉:

亦天时      非人力之致
                           ——班固

这天命据说从春秋就开始,简单从王莽的爷爷家王贺说起,那是汉武帝时期连年和匈奴战争,百姓苦不堪言很多起义造反,汉武帝就派出很多酷吏作派的绣衣直指,带尚方宝剑上至两千石下至老百姓可以直杀。前面提及的杀人上万之众的暴胜之就是一个典型的代表。这个王贺也是绣衣直指不过他是柔和的那种,能不杀人就不杀人。这样他的工作就成效不大就被汉武帝一撸到底,王贺不后悔不悲:

叹曰    吾闻   活千人有封子孙
吾所活者万余人    后世其兴乎
                          ——《汉书·元后传》
后王贺搬家

乃徙魏郡元城委粟里
                             ——《汉书·元后传》

王贺就选了一块开阔的地方安家,很快就在周围有很好的口碑。当地有个有才的建公,提及王贺就称赞不是一般人,说王贺家所处位置春秋时为沙麓山,当时沙麓山崩,就占卜曰:

阴为阳雄   土火相乘
故有沙麓崩
后六百四十五年      宜有圣女兴

后八十年   当有贵女儿兴天下
                         ——《汉书·元后传》

建公断言这个圣女必是王贺的后人,因王贺家所处位置正是当时沙麓山崩的遗址位置。很多人对建公不以为然他知道为何不一早占下那块风水宝地?建公笑笑答曰:

夏虫不可以语冰   

接着就到王贺的长子王禁,就是王政君的父亲,王禁有四女八子。后八个儿子都被封侯。
王禁也是有豪杰作派有才,一点点长安升到廷尉史,六百石的中层干部。

少学法律长安    为廷尉史

禁有大志    不修廉隅
好酒色     多娶徬妻
                        ——《汉书·元后传》
对于王禁娶了小老婆,王政君的母亲李氏不能忍,就抛下王政君和王凤王崇给王禁改嫁他人了,据传李氏怀王政君时“梦月入其怀”后面王政君长大当嫁,王禁为她定的两个婚姻都是将成未成时男方猝死,这就有点套路了,汉宣帝的许皇后,王皇后类似,这就是命硬只能天子驾驭了。于是王禁就请很多相面大师给看,都说王政君:

当大贵    不可言

月为阴精               ——《汉书·元后传》

王禁大喜给王政君请最好的老师教诗书音乐才艺等等,后找机会把王政君送入宫中。皇帝后宫妃子也是分等级的,如同外面官员从一百石到两千石上万石一样。王政君入官时当时后宫就分十四个等级,她当时只是十四个等级最下面类似于管吃管住干活小宫女的角色,离皇后还有十四个等级,而且当时的皇帝是汉宣帝刘询,就在王政君入官一年后,太子刘奭最喜欢的太子妃司马良娣死了,临死司马良娣吐槽自己是被别的太子妃子诅咒害死的,刘奭就一度消极颓废不碰所有的太子妃,汉宣帝得知疼爱太子让当时的王皇后想办法从后宫找个小宫女给刘奭欲用新欢治愈刘奭的情伤,长话短说,阴差阳错王皇后把一个小宫女王政君送给刘奭,“一幸有身”,后面生下小皇孙,汉宣帝大喜,亲自给取名刘骜,指定太孙。后面汉宣帝驾崩汉元帝即位立即把刘骜立为太子,刘骜他妈王政君就从一个小宫女变为皇后,同时王政君的父亲王禁被封为阳平侯。再后来刘骜即位即为汉成帝,王政君为皇太后,在汉成帝在位的25年,王家盛极一世:

王氏亲属     侯者几十人
                                 ——《汉书·元后传》

纵观整个西汉,外戚如此兴盛,应该就是吕后的吕家和王政君的王家了,后面汉成帝驾崩王家一度中落,因为汉哀帝的外戚傅昭仪的傅家起来了,傅昭仪很厉害极力打压王家,可惜傅昭仪没有多久也死了,汉哀帝就在位6年,后面王政君又成了老大,在她的支持下王莽又掌权重新崛起。直到后面王莽篡汉,其实这个结局也不是王政君期盼的,只是到了后面的形势她也控制不了了。
最终王政君在王莽篡汉建立新朝之后的五年公元13年,王政君身历两朝六帝84岁高龄去世。
两朝即为汉朝和新朝,六帝即:
汉宣帝     汉元帝      汉成帝
汉哀帝     汉平帝       王莽


王政君从公元前48年就开始做皇后,随后皇太后,太皇太皇直到公元13年,一共 61年母仪天下,整个中国历史也是绝无仅有的,王政君多少是王莽篡汉的政治资本,后面王莽在给王政君的祭文中就大力赞扬:

太阴之精       沙麓之灵
作合于汉       配元生成
                           ——《汉书·元后传》

前面提及王政君“月为阴精”的那句话,很有科学技术:

月为阴精     体自无光
藉日照之乃明         ——《元命苞》
              
可见两千多年前的古人就认识到得出月亮是借助反射太阳光而亮的科学论断


第一百二十四回     王氏专权

前面提及王政君为汉元帝生下一个儿子被汉宣帝指定隔代接班人为太孙,虽后汉元帝即位升王政君为皇后,但她并不得宠,汉元帝喜欢的是傅昭仪,前面说了汉宣帝时期后宫妃子分十四个等级,没有昭仪这个昭仪乃后面汉元帝加上的,其位紧逼且仅次于皇后。且傅昭仪也给汉元帝生了一个儿子刘康,且这个小刘康非常有才华继承汉元帝的多才多艺的基因,深得汉元帝的喜欢赞赏。汉元帝就有意废刘骜改立刘康为太子,多亏史丹多次力谏力保刘骜,其中有很多精彩故事。
这个史丹的父亲是史高,汉元帝刚即位汉宣帝给安排的大司马大将军领尚书事的顾命大臣就是史高,史高的父亲是流落民间收养汉宣帝的奶奶史良娣的亲兄弟,这样看来史丹就是汉元帝的表叔,汉元帝对表叔史丹很尊敬也很信任:

诏丹护太子家   ——《汉书·史丹传》

有好几个精彩好故事史丹精明力保刘骜的太子之位得以保全,最终公元前33年汉元帝驾崩,刘骜十八九岁即位即为汉成帝,在位25年,最后公元前3年突然暴毙于一个美人床前,这件事也让后世给汉成帝贴上一个好色的标签。先说汉成帝身上的另一个标签“外戚专权”。
虽然史丹极力保住刘骜的皇位,而且汉元帝临终任命史丹为辅助刘骜的顾命大臣,可汉成帝一即位首先是封他的大舅王凤为大司马大将军领尚书事,史丹很聪明,外戚王家要上位掌权,史家就该让路退让,立马见机而作,功成身退,虽后面也被升为右将军等,但是退后也都不管事。《汉书》上面评价史丹的两段话值得品味学习:

为人足知     恺弟爱人
貌若傥荡不备     然心甚谨密
故尤得信于上

僮奴以百数      后房妻妾数十人
内奢淫    好饮酒
极滋味声色之乐

                         ——《汉书·史丹传》

简单说就是在政治方面,史丹有一种老牌贵族的从容放松,实际上他细思缜密,识大体懂得政治。对上对下的关系处理得很好,关键时刻能够准确判断做出正确的决定起到重要作用。在私生活方面,他能够极度奢华享用,这可以说是一个成功的西汉贵族形象,进能够赢得名声,退,能够享受人生。而且最后得以善终。这可以说是一种贵族智慧,与史丹的主动退让不同,大太监石显就是让汉成帝即位就给罢免了,汉成帝没有杀石显,只是罢官让其回家养老,回家半路上石显病死,从此大太监专权的问题彻底解决了,而后外戚王家专权的问题又慢慢地浮现。

说起汉成帝外戚王家专权先提及一个词“五侯”。汉成帝即位把王家他五个舅舅同日封侯,以往这是没有先例的:

五人同日封    故世谓之“五侯”
                                 ——《汉书·元后传》
后面东汉桓帝的时候也是同日封了五个大太监为侯,反正后世就以“五侯”作为豪门权贵的一个代名词。


春城无处不飞花    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    轻烟散入五侯家
                                       ——韩翃《寒食》

汉成帝封的五侯都是其母亲王政君同父异母的兄弟,其最亲的大舅王凤位及大司马大将军领尚书事,就相当于当初霍光那个位置,差不多架空皇帝独揽朝政大权的感觉。其中有汉成帝欲任命刘向的儿子刘歆当个秘书都要征求王凤的意见,而且能够直接干脆驳回汉成帝的意愿。还有王凤专权的一个故事就是王凤整死京兆尹王章,几任非常好的京兆尹,有个说法:

前有赵张      后有三王   ——《汉书》

赵即赵广汉,张即张敞。前面都提及过,后面三王即   王尊    王章   王骏
王章的故事叫“牛衣对泣”。王章出身贫寒,年轻时长安求学极度贫寒,除了腹中有点才学家徒四壁。有一年冬天王章生病根本请不起大夫看病,也没有像样的被子就蜷缩于应该是给牛搭的御寒的麻袋片上面哆嗦,王章绝望将死让妻子尽快改嫁之类的话,让老婆一顿刺激鼓励后面病好转才会渡过这一难关。

卧牛衣中    与妻决   涕泣
                             ——《汉书·王章传》

后王章慢慢地做到谏大夫,以直言敢谏闻名,汉元帝时因批石显被免官,汉成帝时又被重新开始启用,很得王凤的赏识和提携。一路做到京兆尹,慢慢地王章对王凤一些事看不惯就决定封尚书事参劾王凤,王章写好欲参劾王凤的奏折就被老婆拦下,其老婆分析王凤的权势和危害劝王章:

人当知足     独不念牛衣涕泣时耶
                                  ——《汉书·王章传》

王章不听执意上书汉成帝参劾王凤,汉成帝也感慨召见王章君臣当面商量相关事宜,被任皇帝大秘的王凤的叔伯兄弟王音听见秘密转告王凤,王凤一番苦情戏让汉成帝彻底倒戈以挑拨离间让人从王章参劾文中找出王章的毛病杀之。
从此以后朝野上下都对王凤乃至王家敬畏,所有官员极力给王家兄弟送礼靠拢,王家兄弟就积聚巨大财富极度奢华,一度汉成帝都看不过去了,主要是王家兄弟不是贪财好利的庸人,每个都是收士养贤的能人:

皆通敏人事    好士养贤
倾财施予     以相高尚
                                ——《汉书·元后传》
王家人都把刘氏的王爷诸侯王都给盖了,这就让刘氏宗室坐不住危机重重。这时候刘氏一个代表人物刘向就出来给汉成帝“上封事极谏”:
历上古至秦汉
外戚僣(jian)贵未有如王氏者也
            
事势不两大
王氏与刘氏亦且不并立
     
                              ——《汉书·刘向传》

刘向已然和汉成帝说得非常明白王氏外戚可能对刘氏江山的各种危险,汉成帝看完刘向的奏书很认同马上召见刘向当面唏嘘感叹,可后面居然完全是无后文了,刘向这个奏书是公元前23年,转过年王凤去世,按理说借机把这个大司马大将军领尚书事的重位换个王家以外的人干非常好,可是汉成帝居然让王家王音接任继续,王音又干了7年到公元前15年去世,汉成帝居然还让王家的王商继续掌管这个重任,王商又干了4年,公元前12年死了,汉成帝又继续让他舅舅王根干,王根身体不好勉强干了4年,公元前8年,王根推荐他的侄子王莽代替他的首辅之位。汉成帝就没有打哏又同意了,时王莽38岁,转过年汉成帝驾崩,过了12年王莽篡汉。前面刘向上书把利害关系和汉成帝说得那么清楚明白了,汉成帝还是傻乎乎往前面火坑里面跳,。正如单田芳那句话“好良言难劝该死鬼”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7
 楼主| 发表于 2020-11-21 18:04 | 只看该作者 | 来自山东

第一百二十三回    月亮女神王政君


第一百二十四回     王氏专权
回复需要审核,请等待通过

长微博图片 (2).png (56.9 KB, 下载次数: 55)

长微博图片 (2).pn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8
 楼主| 发表于 2020-11-22 18:35 | 只看该作者 | 来自山东
第一百二十五回    汉成帝的后宫

前面说到汉成帝身上的一个人标签就是外戚专权,明知有火坑还不避免义无反顾往里面跳,让人感觉汉成帝是不是傻呀?而另外汉成帝身上的标签好色的故事让人感觉他有可能是真的傻。
据记载汉成帝为太子时就很好色,好色其实也没有什么好被诟病的,圣人有云食色乃天性也:

食色    性也        ——《孟子•告子上》


食色皆天性,为什么都对同为天性的色和食态度差别那么大。或许因为好吃不会对他人社会等等造成危害,而好色往往会对他人和社会引发祸患,这样同为天性的食和色,人们就对其态度截然不同。


饮食男女      人之大欲存焉
                                ——《礼记•礼运》

赌近盗    奸近杀
奸情出人命    色字头上一把刀

孔子就有一个规劝非常好,值得深思:

君子有三戒
少之时       血气未定      戒之在色
及其壮也     血气方刚      戒之在斗
及其老也     血气既衰      戒之在得
                                        ——《论语•季氏》
而且好色很可能引发亡家亡国亡天下更大的危害,先秦的昏君亡国的夏桀,商纣,周幽王的亡国都和好色有关。前面提及赵武灵王那么厉害娶了一个大美女吴孟姚也都乱套了。就这样慢慢地同为天性的食和色在人们眼中的位置距离就拉开了,色就慢慢地被靠向罪恶那边,以至于有个说法叫“万恶色为首”或者“万恶淫为最”。夏桀好的美色叫昩(mo)喜把夏给亡了。商纣好的是苏妲己,把商朝给亡了,周幽王好的就是那个为取悦于她而烽火戏诸侯的褒姒,结果把西周给亡了。慢慢地很多人把亡国的责任归咎于女人身上,对此历史上很多人也提过异议:

对亡国不能归咎红颜祸水的诗句

家国兴亡自有时    吴人何苦怨西施
西施若解倾吴国    越国亡来又是谁
                                   ——唐•罗隐《西施》

还有一位背负亡国红颜祸水五代十国后蜀亡国之君宠爱的花蕊夫人的当事人的感慨诗句:

君王城上竖降旗     妾在深宫哪得知
十四万人齐解甲     更无一个是男儿                                     ——花蕊夫人《述亡国诗》

再回来汉成帝,据说汉成帝太子时就很好色,等即位后进一步扩招后宫,长话短说,可惜一直没有子嗣,后面一次去皇亲阳阿公主家如同当年汉武帝遇见卫子夫那样,看上歌女赵飞燕:

召入官    大幸——《汉书•外戚传》
后汉成帝听说赵飞燕的妹妹赵合德也是绝色美女,一并收下“绝幸”。

提及古代美女有沉鱼,落雁,闭月,羞花的四大美女,另外还有一个美女的词语即是“环肥燕廋”,这个肥即是指杨玉环,而廋就是这个赵飞燕。自此对这个词语意思更加清楚明了,而且知道是汉成帝时期的双飞燕,又有正史知识又有野史故事,汉成帝无后的野史秘密。故事不错的一回。

汉成帝收下赵飞燕这对姐妹花彻底色迷心窍十几年,而且赵飞燕还非常有心机,污告许皇后和其他后宫妃子迫害,打压其他人把汉成帝彻底迷住:

妾闻    死生有命   富贵在天
                                    ——《汉书•外戚传》

很快赵飞燕成功上位被立为皇后,她的妹妹赵合德则被立为昭仪。

姊弟颛宠十余年——《汉书•外戚传》

当时称妹为弟,就这样汉成帝被赵飞燕姐妹花彻底迷住十余年,直到公元前7年春天的一个早晨汉成帝起床,突然暴毙而亡,举国哗然

民间归罪赵昭仪  ——《汉书•外戚传》

王政君严查赵合德,赵昭仪自杀,然后因汉成帝没有子嗣,汉成帝的侄子刘欣即位即汉哀帝,并非汉成帝不能生育,《汉书•外戚传》中间明确记载,在汉成帝为太子和即位后和皇后及捷纡就有好几个子女:

有一男   失之

复生一女    失之

有男     数月失之

                     ——《汉书•外戚传》

可见汉成帝是有生育能力的,可汉成帝在位二十多年,好色那么多后宫居然没有子嗣让人诧异,就在汉成帝**几个月后,当时的司隶校尉解光把调查结果上书汉哀帝揭秘汉成帝没有子嗣的疑问,调查显示后面至少有两个女人给汉成帝生了儿子,长话短说,两个小男婴都在赵飞燕姐妹花的迷惑哭闹下,汉成帝居然色迷心窍亲手杀死自己的儿子以
取悦于赵飞燕姐妹花。

怼    以手自捣     以头击壁户柱
从床上自投地     啼泣不肯食
                                ——《汉书•外戚传》

看看,如今网络流行字“怼”,两千多年前人家班固在描写赵昭仪哭闹威胁汉成帝时就已经生动用过了,着实利害。
其中正史明确记载汉成帝赵昭仪亲手杀死其中一个汉成帝的儿子男婴,在赵昭仪的迷惑哭闹威胁下,汉成帝让人把许美人给汉成帝生下的男婴拿过来,打发所有人离开屋里就汉成帝和赵昭仪,过会又让太监把男婴交给掖庭狱丞籍武,嘱咐道:

告武   箧(qie)中有死儿     埋屏处
勿令人知          ——《汉书•外戚传》

很让人震惊,汉成帝居然被赵飞燕姐妹花迷惑到疯癫色迷心窍自断几个亲血脉。




第一百二十六回    红颜祸水赵飞燕  

前面提及迷惑汉成帝到疯癫的赵飞燕姐妹花,正史里面有关赵飞燕的记载很少很简略,话说赵飞燕出生父母不想要就放床下任其自生自灭,后面一段时间发现还活着,才决定养活之:

初生时    父母不举
三日不死    乃收养之
                         ——《汉书•外戚传》

或许在如今看来不可思议,可在古代那些“重男轻女”糟粕的传统影响下,此类事件乃正常决非夸张编造。据说曾国藩的母亲江氏就经历赵飞燕类似的一劫。据说莫言得诺贝尔文学奖很大程度是因为莫言写了小说《蛙》,大概和这些有点关系。
再回赵飞燕,正史里面简略一点,赵飞燕的故事精彩更多得之于野史,可以说
野史有时是正史   正史有时是野史
如同那句经典的话:

假做真时真亦假
无为有处有还无     ——曹雪芹

有关赵飞燕的野史最有名的是传为西汉伶玄所著的《飞燕外传》,后世认为这只是小说者言,不可以录入史埠,可是司马光在《资治通鉴》这部正史里面,就采用了伶玄《飞燕外传》的“红颜祸水”那一段,所以说正史野史不是那么泾渭分明的。

简短说,伶玄乃汉成帝同时期人,他娶了一个小妾,这个小妾的姑姑在汉成帝身边做丞光司兿,大致是管皇帝床帷之事的一个生活官,她还是赵飞燕的表姐妹就知道很多内幕,后传到伶玄耳中整理出《飞燕外传》。
简短说,赵飞燕父母一段风流韵事不详述,赵飞燕母亲生下一对姐妹花,长大出落的非常好:

纤便轻细     举止翩然
人谓之飞燕          ——《飞燕外传》

后生父冯万金死了,十几岁的两姐妹流落到长安艰难落魄,后来他们遇到个叫赵临的好心人,赵临是阳阿公主家的大管家,收姐俩为义女,并介绍他俩去阳阿公主家做杂活的仆人,赵飞燕很有心,赶上公主家有歌舞表演就在一旁偷偷学,暗地练习琢磨,很快赵飞燕的歌舞才能被发现,入为歌舞女行列里面,这就接上前面提及汉成帝如同汉武帝一样看上选中舞女被召入官了。
据谷园讲解分析,后世《金瓶梅》很可能是很多借鉴汉成帝和赵飞燕姐妹的故事,不细说。
话说赵飞燕很快把汉成帝勾住,得知其妹妹赵合德也是一绝色美女,汉成帝就召见一同收下,前面提及对赵飞燕是“大幸”,而对赵合德是“绝幸”,看见赵合德的宫女太监也都对赵合德的美色啧啧称奇,当时一个有道行的老太监淖方成就往地上吐一口水,曰:

此祸水也       灭火必矣
                  ——《资治通鉴•汉纪二十三》


这就是红颜祸水的出处,出之于汉成帝的宠妃赵飞燕皇后的妹妹赵合德昭仪的故事之中,《资治通鉴》这段故事记载几乎是全部摘录伶玄的《飞燕外传》的内容,而且老太监这句话“灭火必矣”是有深意的,因为汉成帝当时的一些学者根据“五德终始说”又有了一些新的观点,认为汉朝是五行中的火德,这个老太监的意思即是,赵合德这个红颜祸水是要灭汉朝这盆火的。
还有一个词“温柔乡”也是出之这个野史汉成帝和赵合德的故事里面,话说汉成帝又收下赵合德以后“绝幸”,天天缠绵其中,甚至乐此不疲都不屑于汉武帝的求仙长生不老:

帝大悦    以辅属体
无所不靡      谓为温柔乡

吾老是乡矣   
不能效武皇帝求白云乡也

                                    ——《飞燕外传》
还有一个传说故事有关赵飞燕身轻如燕能够手掌上面跳舞的“掌上舞”野史故事也不细说。这一回还有很多精彩八卦野史故事可以听听。
简单说说野史中汉成帝之暴毙,算是对正史的一点补充:话说前面应该是冬天打猎着凉得了男科疾病,每次要靠药丸辅助,公元前7年那天晚上,赵昭仪也喝醉了,给汉成帝过量了,致使第二天汉成帝起来就突然不受控制,用中医的说法曰“马上风”当天暴毙而亡:
昭仪醉进七丸    ——《飞燕外传》
据说汉成帝之死和《金瓶梅》中西门庆之死如出一辙,还有汉成帝的一个妃子李平,很可能兰陵笑笑生的《金瓶梅》很多是艺术化汉成帝的故事。
据说《金瓶梅》也不是一部没有意义的情色文学,其中包含很多当时社会底层的一些详细生活记载描写和一些有意义道理的谚语道理等等值得深思:

看官听说   一己精神有限   天下色欲无穷
又曰“嗜(shi)欲深者生机浅”
西门庆只知贪淫乐色   更不知油枯灯灭
髓竭人亡  正是起头所说 二八佳人体似酥
腰间仗剑斩愚夫   虽然不见人头落
暗里教君骨髓枯
                               ——《金瓶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9
 楼主| 发表于 2020-11-23 17:05 | 只看该作者 | 来自山东
第一百二十七回  读《论语》读成人精

前面说到汉成帝好色,迷恋赵飞燕姐妹花,最终暴毙于这对红颜祸水之上。对于汉成帝痴迷于赵飞燕姐妹花,也有大臣规劝,就在公元前16年,汉成帝欲立赵飞燕为皇后时,就有一个谏官刘辅上书反对:

里语曰    腐木不可以为柱
人婢不可以为主

天人之所不予    必有祸而无福

                                  ——《汉书•刘辅传》

汉成帝被激怒把刘辅入狱欲秋后杀之,庆幸后面汉成帝火气消退几大臣求情,最终就把刘辅处罚一下了事,可见汉成帝不是一个很暴虐的皇帝,有容人之量的:

容受直辞         ——《汉书•成帝纪》

其实汉成帝的优点挺多的,不像前面提及的都是好色,自断子嗣等等那么反面的形象,《汉书•成帝纪》最后的赞是班固的父亲班彪写的,有个班捷纡就是班彪的亲姑姑,可以说班家也是西汉的外戚,班家基本上都是在皇帝身边当中常侍大秘之类的近臣,他们对汉成帝比较了解,他们眼中汉成帝的优点不少:

善修容仪

不疾言    不亲指

尊严若神
可谓穆穆天子之容者矣

                             ——《汉书•成帝纪》

是不是这和前面提及的汉成帝形象相差甚远,很正常正所谓阴阳,每个人都有正反阴阳两面,如同婚姻相处也应有阴阳两方面一样:

婚姻良言:
床上夫妻    床下君子

另外类似情况明代风流才子李渔李笠翁乃风月场的老手,他就提醒如果遇见一个漂亮如同女神的女孩,该用孟子那句话的态度去追求不要胆怯。

孟子的这句话也是为人处事良方:

说大人则藐之       勿视其巍巍然
                                 ——《孟子•尽心下》

汉成帝的另外的优点就是:

博览古今       ——《汉书•成帝纪》

容受直辞


汉书对汉成帝功过的大概评价

公卿称职     奏议可述
遭承平之世    上下和睦

赵氏乱内      外家擅朝
                       
                              ——《汉书•成帝纪》

班彪对汉成帝的大概评价如上,他还漏了一条汉成帝的优点就是“尊师重教”,应该说这是中国的传统,中国人讲究“天地君亲师”。中国那些传统经典里面也都强调尊师,可实践中执行早期有名的应该是汉成帝。汉成帝的老师是张禹,张禹是研究讲解《论语》最好的大儒之一,前面讲到海昏侯时候提及过,《论语》西汉那时分为《古论语》《齐论语》和《鲁论语》三个版本,《古论语》就是那个建宫殿去拆孔子故居取材意外于墙壁夹缝发现的《论语》的版本,现已失传了。另一个应该是海昏侯墓里面的《齐论语》,如今也是失传已久。流传至今我们看到的《论语》就是这个《鲁论语》,也就是张禹研究的这个版本。《汉书•艺文志》其中明确记载

传鲁论语者    ……龚奋   夏侯胜   韦贤  萧望之   张禹     皆名家    张氏最后而行于世
   
                                   ——《汉书•艺文志》

张禹传授《论语》最晚,但是影响流传最广,在当时儒生中就有一个说法:

欲为论     念张文   ——《汉书•张禹传》

张禹也算是底层出身,小时候就挺聪明,迷于坐街上算命先生旁边学习琢磨,很聪慧,那个先生喜欢之就给其父亲建议:

是儿多知  可令学经——《汉书•张禹传》

基本上中国古代中提及的经都是指儒家传统的五经或者六经:

     诗   书    礼    易   春秋    乐

后面张禹父亲听从先生的建议就送小张禹去长安拜于大儒门下,学习《易经》和《论语》。十几年后张禹学成学问声望很好,被举荐入仕为官,做了博士一边带学生一边去参与政务,那还是汉宣帝时期,后汉元帝即位,升张禹为光禄大夫并且教导太子,经过16年和太子建立的感情,后太子即位就是汉成帝。立即封张禹为关内侯:

秩中两千石    给事中    领尚书事
与凤并领尚书
                                ——《汉书•张禹传》

这中两千石就是九卿级别了,关键是和王凤同领首辅的尚书事。前面提及王凤的权势基本上和霍光一样架空皇帝大权独揽的感觉,张禹也明白怕被权贵王凤算计谨慎多次欲自保递辞呈,汉成帝一再挽留,张禹就尽量小心谨慎和王凤搞好关系,也平安同领尚书事过了八九年,只是当时的丞相王商和王凤不对头,王商是老外戚,是汉宣帝舅舅的儿子。王商其他故事不细说,王凤和王商不对头,想办法把王商的丞相给罢免:

商免相三日      发病呕血薨
                                    ——《汉书•王商传》

丞相位空出汉成帝立马给了张禹,并正式封为安昌侯。后面张禹丞相又干了四年,大概算下来这时也有八十开外了:

以老病乞骸骨

汉成帝对退休的张禹还是非常照顾:

位特进      见礼如丞相

天子数加赏赐     前后数千万

                         ——《汉书•张禹传》
张禹可是吃透传授儒家经典《论语》的一代宗师大儒,而且儒家讲究轻财重义

君子喻于义       小人喻于利

而一代大儒张禹有那么多钱并不是践行儒家的轻财重义,而是本富为上购买大量土地,二来他懂音乐,奢淫享乐。
张禹有空两个得意门生彭宣   戴崇都和他学《论语》的,也都为官不小,两人脾气秉性大相径庭,张禹就分别用截然不同的方式接待两人。

宣为人恭俭有法度
而崇恺弟多智     二人异行

两人皆闻知      各自得也

                                 ——《汉书•张禹传》

后面张禹给自己找了一块风水不错的墓地,可是在汉昭帝陵寝边上,张禹就请示汉成帝,当时刚刚主政内朝首辅是大司马王根就痛批反对,可汉成帝不以为然痛快批给张禹那块地,这样王根就有点恨上张禹,经常给张禹说坏话,可汉成帝依然非常器重尊敬张禹,很多事征求询问张禹的意见,张禹生病汉成帝还亲自拜访看望:

上亲拜禹床下    禹顿首谢恩
                                   ——《汉书•张禹传》

《汉书》的这个细节非常能够反应出汉成帝的尊师,首先是汉成帝以师生之礼在前行礼于老师,后才是张禹君臣之礼答谢回礼。
前面也提到王根和张禹有了隔阂,张禹也怕王氏的权势就想缓和下,正赶上一天汉成帝带着一打上书忧心忡忡来看张禹,说明白都是各方面批判王氏专权引发近期大量灾异,汉成帝让张禹给讲解灾异问题是否与王氏专权有关,张禹一琢磨:

灾变之异深远难见
故圣人罕言命
不语怪神    性与天道
自子贑之属不得闻
何况浅见鄙儒之所言
                             ——《汉书•张禹传》

子罕言利与命    与仁  ——《论语•子罕》

子不语怪力乱神  ——《论语•述而》

张禹的一通解读帮忙把灾异和王氏专权之责给化解了,后王根得知后和张禹的关系得以缓和。
还有一个小故事,长话短说,一个直言的小官朱云直接奏请斩张禹,激怒汉成帝欲斩之,朱云挣扎紧握宫殿门柱,弄断,加上大臣求情,最终汉成帝免其罪,后工匠欲更换破损的门柱,汉成帝制止让保留破损的门柱以提醒上下朝的大臣做一个刚直敢谏的忠臣:

上不能匡主    下不能益民
皆尸位素餐

素著狂直于世
使其言是    不可诛
其言非    固当容之

勿易   因而揖之   以旌(jing)直臣

                                   ——《汉书•朱云传》

第一百二十八二九三十回    《列女传》

《列女传》据说乃刘向整理书写的意在给汉成帝提醒借鉴不要迷恋赵飞燕姐妹花如同前面昏君红颜祸水误国亡国,此列女非彼烈女,是很多各种女人的罗列传纪,据说也是正史,可以说是第一部给女人立传的正史,也可以说是刘向对女性的一个赞赏。后世很多朝代也都有《列女传》,其中包含包括红颜祸水的女人,也有很多好媳妇好婆婆的传纪,也有各种奇女子的传纪,只是到了后面明清时期更多强调烈女,才倾向于《烈女传》。这三回更多是各种好故事,辛苦归纳摘录意义不大,难得能够轻松听听故事了:

孟母三迁乃是搬家两次换了三个地方。


《列女传》中有很多各种贤妻良母奇女子的故事,摘录个奇女子的故事中涉及的一点智慧言行等等的东西分享下:
据说鲁国有一个奇女子称为漆室女就知道很多看似不相干事情都会有连锁反应
会影响到自己,就为鲁国国君年老儿子年幼将来国君国家稳定而担心,据说那句著名的“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就是原始出于此处,只是这句经典乃经过梁启超的精简加工顾炎武之语而得之,顾炎武的这句原文:

保国者       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
保天下者        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顾炎武《日知录》

徐吾贫夫人组团共用烛光织布的故事

一室之中   益一人    烛不为暗
损一人  烛不为明
                   ——刘向《列女传•鲁漆室女》
辞之辑矣      民之协矣
                  ——刘向《列女传•鲁漆室女》

第一百三十一回    刘德知足

前面提到刘向编写《列女传》欲给汉成帝提醒不要痴迷赵飞燕姐妹荒淫误国,结果没用,公元前7年春天早上汉成帝还是死在赵合德的床上,接着汉成帝的侄子刘欣即位即是汉哀帝。
汉哀帝这个名讳就给人感觉不好,不过一开始汉哀帝还不错:

哀帝初立    躬行俭约
省减诸用    政事由己出
朝廷翕(xi)然望至治焉
                  ——《资治通鉴•汉纪二十五》

汉哀帝初始出手不凡,可让人想不到的是仅仅几年后汉哀帝就大变样,做出很多荒唐事,首先说汉哀帝做的好事,就是自汉成帝开始对中国传统文化传承的一个大好事“校书”。汉成帝汉哀帝的这次校书规模比较宏大,自三皇五帝直到西汉大量的书籍文献,先前也有一次著名的私人校书,也就是圣人孔子校定整理的六经,奠定了孔子圣人和那些传承的经典。这次规模宏大的校书任务始于汉成帝公元前26年,由刘向刘歆父子统领,主要是刘向历经二十余年完成,可见刘向之伟大,《汉书》中也对刘向给于大赞:

自孔子后     缀文之士众矣
唯孟轲    孙况   董仲舒   司马迁
刘向    扬雄    此数公者
皆博物治闻     通达古今
其言有补于世          ——《汉书•刘向传》

简短说,刘向能和那些大人物相提并论,可见刘向也不是简单人物,只是他的名气和其他几位大人物相差甚远,而且刘向乃皇亲,其曾祖父乃刘邦的亲兄弟,只是刘向的传纪仅仅是依附于别人传纪后面没有独立成传等等原因,多少影响到刘向在后世的名气声望。

君子之交淡若水
小人之交甘若醴(li )
                ——《庄子•山木》
有个故事大臣穆生不能喝酒先前国君照顾宴会都是给穆生备醴代酒,穆生见后继国君先前宴会用的醴忽略换成酒见细微变化视机而变请辞保身

易称      知几其神乎
几者动之微    吉凶之先见者也
君子见几而作      不俟终日
                                ——《汉书•楚元王传》

刘向的父亲刘德对黄老道家很有研究,很有智慧。一副道家的作派,刘德和汉武帝为平辈,得汉武帝大赞“谓之千里驹”,到汉昭帝时期深得霍光赏识,其妻死,霍光欲嫁女儿于他,刘德道家作派怕太盛未娶:

修黄老术    有智略

德不敢娶    畏盛满也

德常持老子知足之计

                                ——《汉书•刘德传》

知足者富  ——《道德经•第三十三章》

刘德让人敬佩的知足常乐故事
自己有点没有雄心壮志缺少上进心比较喜欢的浅显白话的知足诗

世人都说路不齐       别人骑马我骑驴
回头看看推车汉       比上不足下有余

刘德的知足是在官运亨通下进一步发展的知足,他一路被霍光提拔到宗正,即管理皇家各种事务的权贵官员,位列九卿。后参与了拥立汉宣帝被汉宣帝赏识被封侯,甚至于被画像列入麒麟阁成为被汉宣帝表彰的十一大功臣。

刘德收入钱财理应很多,可其家财一直不过百万,这于当时的确是不多,因为他一旦家里钱财多了就拿出来分给亲戚朋友。这样一直保持家财不多:

富    民之怨也    ——《汉书•刘德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0
 楼主| 发表于 2020-11-24 20:15 | 只看该作者 | 来自山东
第一百三十二三十三回  刘询的占星术


第一百三十三回   阴阳五行思想的起源
回复需要审核,请等待通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1
 楼主| 发表于 2020-11-24 20:17 | 只看该作者 | 来自山东
第一百三十二三十三回  刘询的占星术


第一百三十三回   阴阳五行思想的起源
回复需要审核,请等待通过

长微博图片 (5).png (55.17 KB, 下载次数: 46)

长微博图片 (5).pn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2
 楼主| 发表于 2020-11-25 18:52 | 只看该作者 | 来自山东
第一百三十四回      阴阳五行思想的发展

前面说到刘向写了《洪范五行传论》被班固引进《汉书•五行志》中流传后世,又大概梳理了阴阳五行的起源发展,从伏羲大禹的河图洛书直到董仲舒的阴阳五行统一体系,董仲舒很了不起:

董仲舒治《公羊春秋》
始推阴阳     为儒者宗
                            ——《汉书•五行志》   
董仲舒这一套阴阳五行的体系还和儒家文化完美融合,一方面对君主帝王有所约束“屈君而伸天”,另一方面是对皇权的维护“屈民而伸君”。董仲舒这套体系就受帝王汉武帝喜欢,两人通过天人三策等等一系列沟通接触,汉武帝就开始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前面提及独尊儒术,没有细说,其中最大表现和影响即是设立“五经博士”。
博士大致就是皇家大秘顾问,前面秦朝秦始皇身边就有七十多个博士,都是学问深厚通古博今的学者各家各派都有。张苍,叔孙通都干过秦朝的博士。

博士    秦官    掌通古今
秩比六百石    员多致数十人
                            ——《汉书•百官公卿表》

汉初汉因秦制,大致还是同秦朝各种博士都有,只是数量有所减少,或许和刘邦不待见儒生有关。直到汉武帝和董仲舒确立独尊儒术,才改为仅保留儒家的诗    书    礼   易   春秋  精通五经各一位博士,而且汉武帝接受了公孙弘的建议,每一位经书博士可以带十位学生弟子。这些弟子学生都是地方底层优选上来的,每年考核优异的可以入仕为官:

自此以来
公卿大夫士吏彬彬多文学之士矣
                               ——《史记•儒林列传》

用钱穆的话讲就是:

渐渐从宗室   军人   商人之组合
转变成士人参政之新局面
                                ——钱穆《国史大纲》

汉武帝是为这种士人参政开了个头,起初汉武帝时博士弟子有五十人,后面扩编发展,汉宣帝时达二百人,汉元帝时达一千人,到汉成帝时就增至三千人。后因财政负担等等问题又缩减到一千人左右,博士一边传授带弟子另一方面还担负皇家顾问的作用。很多都做过太子太傅少傅等等,后有转为高官,前面提及的公孙弘,夏侯胜,韦玄成,匡衡,张禹等等都是从博士做到三公九卿之位。他们对其弟子的提携也不少,可以说博士带弟子为官这个系统大致就是后面的“太学”今天的大学雏形,据说“太学”一说西周就曾提及,不过真正大致成型应该说是从汉武帝董仲舒这里。是在前面和汉武帝对天人三策时,对汉武帝贤才难得的顾虑,董仲舒提出设立“太学”储备人才的必要性的建议:

不素养士而欲求贤
譬犹不琢玉而求文采也
故养士之大者     莫大乎太学
太学者     贤士之所关也
教化之本原也

臣愿陛下兴太学    置明师
以养天下之士      数考问以尽其材
则英俊宜可得矣

                    ——《汉书•董仲舒传》

设立太学公办教学还有一个非常好的效果即是:太学博士传授弟子学习的学问都是在国家监督下体现了国家统治者的意志,有利于维护皇权的稳定性,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设立太学,以及地方郡县学校乃至延伸的强化社会教化和思想统治都是对董仲舒思想形态的实践,可以说董仲舒的思想就是当时乃至皇权时代的意识形态:

意识形态是组成社会政治纲领的一整套主张   理论与目标

意识形态     可以理解为对事物的理解    认知    它是一种对事物的感官思想   它是观念    观点    概念    思想    价值观等等要素的总和


更加了解董仲舒,绝对的大家大贤,大儒,阴阳五行集大成者,后面公立大学的始创者……被班固盛赞“为儒者宗”,刘向也是盛赞董仲舒:

有王佐之材       虽伊吕亡以加
管晏之属       伯者之佐    殆不及也
                             ——《汉书•董仲舒传》

前面提及天人三策以后,汉武帝给了董仲舒用他的理论思想治国的实践机会,如他去胶西国为相治理,董仲舒就用他那套天人感应,阴阳五行等等居然真的假的玩转了天人感应,能让上天感应到他,达到求雨得雨等等非常神奇,而且不是一两次偶然:

仲舒治国     以春秋灾异之变
推阴阳所以错行     故求雨    闭诸阳
纵诸阴     其止雨反是

行之一国      未尝不得欲

                                ——《汉书•董仲舒传》

应该说董仲舒这个胶西相治国效果很不错,只是没干几年就被免了,前面提及是主父偃陷害他,故事不细说,长话短说,董仲舒因灾异事件被陷害被免庆幸后面得以保全,只是他不再涉足灾异:

仲舒遂不敢复言灾异
                           ——《汉书•董仲舒传》

虽然董仲舒不再言灾异,可他这套天地阴阳灾异的思想还是慢慢流传开,成为西汉的意识形态,后世都脱不开这套思想体系的影响。后面董仲舒的学生眭孟就以泰山上面大石头立起来枯树立起来了推断后有平民天子被以妖言惑众被处死,后果真流落民间时平民的刘病已汉宣帝即位。夏侯胜断言天久阴不雨预有大臣犯上,也被说准了,这些都加深了人们对天人感应阴阳灾异思想的敬畏。
后面对董仲舒这套理论进一步发展还有一个人物就是京房,不过京房和董仲舒还不太一样,董仲舒的底子是《春秋》,偏一点政治方面,而京房的底子是《周易》,倾向于八卦,占卜,更灵活易于操作,更偏向于“科学”方面。所以京房对阴阳的整合就更加全面彻底,把天干  地支  四季   八方二十八星宿什么的都整合到体系里面。可以说到了京房这里,这个阴阳五行的体系就基本上完备了。虽然京房也是继承了董仲舒讲灾异,“以明灾异得幸”。但是京房主要是借助占卦这个灵活的把手来作为分析天人关系,社会人事的切入点。这个占卦是个非常灵活可操作性很强且有趣味性灵验神秘性的,孔子就曰过:

居则观其象而玩其辞
动则观其变而玩其占
                          ——《易经•系辞上》

对于流行盛行两千多年的阴阳五行等等学说有其神秘神奇的一方面,也有很多人对此嗤之以鼻,大学者梁启超就批判

阴阳五行说
为两千年来迷信之大本营
                                         ——梁启超

作为五行的起源《洪范》是收录在《尚书》里面的,前面说过《洪范》传说是大禹照着《洛书》总结出来的,而《尚书》里面同时收录一篇《大禹谟》是这样提及五行的:

德唯善政    政在养民
水   火   金    木   土   谷   惟修
正德     利用      厚生惟和
                                 ——《大禹谟》
这里面可以看出,最早五行是和谷一同提出的,是养民的物品实指,完全没有后面的那些象征意义。
话回对阴阳五行的态度,科学不是万能的,还有很多科学解决不了的问题疑问,乃至宇宙中存在的大量不被得知的暗物质等等,谷园把传承几千年的神奇又神秘或被冠以迷信的阴阳五行论,谷园归于历史,当成一种模糊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引用基督教这句名言:

让上帝的归上帝       凯撒的归凯撒
                             ——基督教《马太福音》

回阴阳五行发展脉络上,到京房进一步发展,虽然京房还没有施展其学说的政治影响就被杀了,他的几个弟子做到博士继续传授其《京房易》等等思想,再到后面刘向继承绉衍   董仲舒   京房以来的阴阳五行学说,写出了《洪范五行传论》成为了《汉书•五行志》中的主要内容,从此五行志被明确写进了官修史书。重点是《汉书•郊祀(si)志》最后大致意思说明:刘向刘歆父子根据一系列古典推测最早帝王伏羲氏应为木德,又按照五行相生的顺序一朝朝推演最终推出汉朝应为火德,写了《世经》给各朝代推演出五德之对应,前面有的短的暴虐朝代如同上古有个共工,帝挚和秦朝,均为“闰”水,算是附于正常的五德之下为闰水,“闰”即是非正式,偏的副的,不正的之意。

任知刑以强     故伯而不王
                                   ——《汉书•律历志》

著名的疑古派的大历史学家顾颉刚等很多学者就认为刘向刘歆父子费尽心机写这篇《世经》这样推演安排就是为了把王莽的新朝说成土德,顺溜放于汉朝的火德后面,是为王莽篡汉做背书,是一个大阴谋,这个阴谋论成为晚清和民国学术界争论的一大公案。

第一百三十五回    艺文志   读书法门

前面讲到刘向三次入狱后写书给汉成帝提醒警示等等,有一部《洪范五行传论》被收入《汉书•五行志》流传后世,接着梳理阴阳五行学说的起源和发展,到刘向刘歆父子这里,对五行又有所发展,以前讲五行都是相胜相克的理论即新朝胜前朝克前朝,刘向父子发展为相生的理论即前朝生新朝的五行规律。

生生之谓易  ——《周易•系辞上》

为此刘歆还专门费心根据各种经典写了一篇《世经》,自开始伏羲的木德一直推演到汉朝两个半五行轮回周期给各个朝代推演出其五德的属性,断言汉朝应为火德,而不是张苍认为的水德,也不是公孙臣认为的土德。整理到这里我就回想到汉成帝那个有道行的老太监指责赵合德为祸水,灭火必矣,其灭汉朝这盆火的深意了。
对刘歆为何费心推演这些,后世就有很多猜疑,晚清的大学者康有为就发现刘歆是王莽的大国师,两人乃亲密战友,康有为就断言刘歆这些费心的推演是刘歆为王莽篡汉做背书,是一个大阴谋,让人相信王莽的新朝取代汉朝是土德取代火德,是符合五德终始论的。刘歆还伪造篡改了《春秋左氏传》和《周礼》等等以达到支持其《世经》的理论体系等等。后民国时期的学者顾颉刚等等的学者也都同意康有为这一说法。至于康有为篡改经典一说还要接好几回前面刘向刘歆父子开始校编书简说起。

汉成帝和刘向的一大功绩,即是整理校对前面大量文献和著作,可以说先秦诸子百家的书大部分都是经过刘向父子之手校对定稿整理得以流传后世的,这也要感谢于公元前26年即位第7年发起的汉成帝。据说这些经典保留流传后世也要感谢汉武帝,是他开的头收集藏书,不同于对文化毁灭的“焚书”的秦始皇,不得不提,秦始皇的焚书不是一刀切全部书籍焚掉,皇宫的藏书和博士手上的书是不焚的,基本上是把民间的藏书给焚了,可后面又来一个楞茬项羽,一把火把秦皇宫阿房宫给点了,这样秦皇宫里面大量藏书也一并被毁。
到汉初,汉因秦制,就有一条“挟书律”即民间私藏书要被杀头,持续二十多年直到汉惠帝时期才被取消。可见当时要找本书有多难,所以才有前面提及的河间献王刘德以金帛求书换书一说:

加金帛赐以招之
                ——《汉书•景十三王传》

前面提及刘德一个人的藏书比皇家的藏书都多,不甘落后的汉武帝就开始收集皇宫的藏书:

书缺简脱    礼坏乐崩

朕甚闵焉

于是建藏书之策

下及诸子传说    皆充秘府
            
                                 ——《汉书•艺文志》

到汉成帝进一步扩大皇宫秘府等等的藏书,因当时书简皆为手抄本,加上有人对其进行删减润色等等处理,几经抄写难免谬误版本甚多,于是汉成帝一边去地方收集书简一方面就让刘向团队负责对书简进行校对编辑整理规范。
刘向的责任就是众多谬误版本之中得出一个权威规范的版本便于流传后世,其采用非常严谨的校对方法,即为后世两千年官方校书沿用的定制方法“雠(chou)校”。简单说大概就如同当面打官司那样,两个人当面拿不同的版本一字一句核对:

雠校者    一人读书校其上下
得谬误为校
一人持本    一人读书
若怨家相对为雠    ——刘向《别录》
                       

校对完毕定稿了称之为“杀青”。因古代用竹卷记录,初稿初始写于青皮之上易于修改,定稿不修改了规范了才会去除青竹写于里面黄色竹体上利于防蛀及保存传承。还有一说法古代制作竹简把竹子切成竹片用于书写前要先经过烘烤定性,烘烤时竹简会渗出水滴类似出汗,故成品定性也有“汗青”之说。乃至后面校对整理完毕定稿正式的历史文献等等还有沿用杀青,汗青之说。
刘向每校对完毕一部书都会给写一个类似小简介的给汉成帝,刘向给《战国策》的小简介中就第一次出现“杀青”

其事继春秋以后,讫楚汉之起
二百四十五年间之事    皆立已杀青
                                ——刘向《战国策叙》

汗青也就成为文献史书的一个代称还有那句都熟知的名句

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过零丁洋》

刘向这个校书总编辑一干二十多年到死,共计完成校书603部。后其儿子刘歆接任校书总编辑,刘歆把刘向校书完成的书目简介《别录》进一步精简压缩整编成《七略》,然后呈给了汉哀帝。后面班固写《汉书》就把这篇《七略》收录进来,就是这个著名的《汉书•艺文志》。当然班固也是稍加增减,新增3部删减掉10部书,这样最终《汉书•艺文志》之中就是596部书。

大凡书     六略三十八种
五百九十六家
万三千二百六十九卷
                           ——《汉书•艺文志》

简单说明下,原本是七略因其中有一略是对前六略的简单介绍说明,到班固编辑时就把这一略的内容分到前面六略之后,这样就《七略》变成六略了,还有据说那句“读万卷书   行万里路”其中的“万卷书”就出于《汉书•艺文志》提及的万余卷书。

可以说《汉书•艺文志》就是刘向父子帮后世校对整理的学习先秦和西汉文化的一个大书单,对于爱这些传统文化的人来说仅看看这个大书单即使不能读也很痛快,如同曹植这句话的感受:

过屠门而大嚼     虽不得肉    贵且快意
                          ——曹植《与吴季重书》
《汉书•艺文志》就是前面先秦及西汉文献一个非常不错的书单。
谷园推荐几个好书单,自己没有这个耐心和能力去读,只能看看谷园这种算是精简速食快餐大概了解一点。书单留给喜欢有能力读书的人,:
梁启超推荐的国学书单《国学入门书要目及其读法》

钱穆推荐的最简洁书单
《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老子》《庄子》《六祖坛经》《近思录》《传习录》

曾国藩五十多定型推荐的书单

鄙人尝谓古今书籍      浩如烟海
而本根之书     不过数十种
经    则十三经是已
史    则二十四史暨通鉴是已
子    则十子是已
集    则文选     百三名家
         暨唐宋以来专集数十家是已
         ——咸丰十年四月二十六曾国藩致李希庵信札

看见各位大贤推荐的读书书单,即使是最低的入门书单自己也是望洋兴叹,门根本就摸不到,对此谷园也提及有必要读那么多书吗?

有士大夫之学     有博士之学
近人几无士大夫之学
士大夫之学     更要于博士之学
士大夫无学      则博士之学亦难自立

略观大义     士大夫之学也

            ——钱穆《近百年诸儒论读书》

士大夫之学:学以致用    知行合一

博士之学:多学多知     多读书

现在都强调知行合一,谷园的观点很新颖很不错:要做到知行合一就不要知道太多,知道太多,行不可能跟得上的。

基于此,钱穆推荐一个最简书单没有精力兴趣读那么多书朋友可以参考看看:

钱穆先生推荐的最简书单:

《论语》  《孟子》   《大学》  《中庸》
《老子》  《庄子》   《六祖坛经》
《近思录》  《传习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3
 楼主| 发表于 2020-11-26 19:37 | 只看该作者 | 来自山东
第一百三十六回     《艺文志》诸子百家

前面讲到刘向刘歆父子校书二十年,最后刘歆把校对整理成果精编为《七略》,后被班固稍加增减收录于《汉书》,成为著名的《汉书•艺文志》,可以说《艺文志》就是先秦和西汉的一个大书单。其中:

大凡书     六略     三十八种
五百九十六家
万三千二百六十九卷
                            ——《汉书•艺文志》

大致是有六大类,三十八小类,五百九十六部,一共一万三千六十九本。这就是后世那个读万卷书的出处和由来:

读万卷书    行万里路
读书破万卷

六略:

六艺略     诸子略      诗赋略

兵书略     术数略      方技略

前面提及刘歆写的《七略》,到班固收录编辑时把最后单独介绍评价前面六略的辑略,化整为零拆分开分别是放于前六略后面就少了一略有变为六略,即:六略+辑略=七略。

这个六略的书籍分类法也被后世一直沿用,直到近代才改为   经   史   子   集  的四部分类法

简单说一点六略其分类的例子,有一个《蹴(cu)鞠(ju)》就是被归于兵法类的兵书略中,前面有霍去病不顾士兵吃不上饭还玩蹴鞠,再回头看其实霍去病人家是在锻炼练兵,埋怨他就有点错怪霍去病了。再有奇书《山海经》是被归于术数略中,它是和相面风水的书归于一类,可以说没有刘向刘歆父子的校对编辑,《山海经》这部奇书也很难流传至今,还有《黄帝内经》这样的医书和一些房中术的书都是被归于方技略其中。方技略其中引用一句谚语不错,大致是有病得不到好的医生治疗,让身体自行修复调理,效果大概抵得上一个中等水平的医生:

有病不治     常得中医
                               ——《汉书•艺文志》

太古有歧伯    俞拊
中世有扁鹊    秦和
盖论病以及国      原诊以知政
                                 ——《汉书•艺文志》

不为良相     便为良医

凡诸子   百八十九家
四千三百二十四篇
                  ——《汉书•艺文志•诸子略》

诸子百家这一说法就是出于此,另外一个“三教九流”也是提炼于诸子略中,三教是后面传入后加的  儒  释  道   三家的三教。九流说法就是源于诸子略下面分的九流。

九流:

儒家者流       道家者流     阴阳家者流
法家者流       名家者流     墨家者流
纵横家者流       杂家者流     农家者流

刘歆对九流都有其评价和分析其特点。

对儒家,刘歆认为儒家出于“司徒之官”。《周礼》就提及“司徒之官”即是管平常老百姓教化方面的官员。儒家的特点就是重视学习,重视道德伦理“留意于仁义之际”。

赞儒
孔子曰     如有所誉    其有所试
                          ——刘歆《汉书•艺文志》

儒家也有问题,被有的很多后世读歪了

然惑者既失精微
而辟者又随时抑扬
违离道本      苟以哗众取宠
                                    ——《汉书•艺文志》

道家出于史官,帝王身边都配有史官,记录帝王的言行以及国家大事等等的记录,书籍记录以及档案整理管理都是史官的职责,这样史官就能更多参与国家治理对国家治理就有更多的思考,后面一点点发展出道家思想。据说老子就是东周的史官负责管理国家档案图书。

刘歆认为道家的本质上是“君人南面之术”也就是帝王统治术,道家的优点就是倡导引导帝王能够清静节制,谦虚谨慎的能够俯下身段,以柔克刚:

合于尧之克攘(rang)  易之嗛嗛
一谦而四益     此其所长也
                               ——《汉书•艺文志》

道家的缺点刘歆认为,有的道家过分脱离仁义,过分强调清静的无为而治:

及放者为之    则欲绝去礼学
兼弃仁义       曰独任清虚可以为治
                                ——《汉书•艺文志》



法家:

法家应该是脱胎于道家的,《艺文志》记载的三十多部道家经典有一部《黄帝四经》,其开篇就云:

道生法      ——《汉书•艺文志》




韩非子乃大儒荀子的学生,他那句经典的批儒骂墨唯独对道家有感情:

儒以文乱法      侠以武犯禁
                            ——《韩非子•五蠹》

对于法家,刘歆认为:

法家者流      盖出于理官
信赏必罚      以辅礼制
                             ——《汉书•艺文志》

意即法家出之于判罚的法官,后发展形成法家,对于法家的优缺点,刘歆认为

易曰     先王以明罚饬(chi)法
此其所长也     ——《汉书•艺文志》

及刻者为之    则无教化
去仁爱      专任刑法而欲以致治
至于残害至亲       伤恩薄厚
                                 ——《汉书•艺文志》

再说个墨家,韩非子那句著名的批儒骂墨的话提及的“侠”即指代墨家,武侠中各门各派更类似于墨家的作派。

墨家即侠者,理想主义的兼爱非功,是个行动派,就不可避免主动参与作战形成墨家守城派帮助守城。墨家提倡兼爱,提倡人们放下区别彼此平等相待的有点理想主义的色彩,墨家的兼爱和儒家的仁爱流于理论层面不同,墨家的兼爱更是彻彻底底的言行合一的行动派,会对于不听从其提倡平等对待而去执意攻打别国的行为,墨家会弟子一同出马主动帮助被攻打的国家守城,这就是很多电影电视剧中出现的的一支主动帮忙守城的墨家小部队的桥段场景。
墨家提倡的思想理论:

兼以易别             ——《墨子•兼爱下》

言必信,行必果
使言行之合     犹合符节也
无言而不行也
                             ——《墨子•兼爱下》

据说孟子生活的战国早期,最流行的学说是杨朱和墨翟的学说,儒家学说被冷落,亚圣王孟子就斯文扫地破口大骂他俩为禽兽:

杨朱     墨翟之言盈天下
天下之言    不归杨    则归墨
杨氏为我   是无君也
墨氏兼爱   是无父也
无父无君   是禽兽也
                       ——《孟子•滕文公下》

据说这个杨朱很可能就是庄子,即道家的典型代表,也就是刘歆批的那种“放者为之     则可欲绝去礼学    兼弃仁义”的那种道家。另外“一毛不拔”还出之孟子痛骂杨朱思想完全是以自我为中心,完全是自私自利利己主义的语句之中:

杨子取为我      拔一毛而利天下
不为也                  ——《孟子•尽心上》
   
孟子痛骂的墨翟即墨子,强调的是兼爱,其实和儒家提倡的“仁”大致相通,都是强调爱人利他。只是墨家强调的更彻底,提倡打破人我的界限区别,爱别人就和爱自己一样,墨家认为,人一旦存在区别对待之心,就难免会自私自利,进而有争夺,大到国与国的战争。很明显墨家思想比较理想化,其实儒家也理想化,不过相对于墨家儒家对人性和政治都有妥协,相对于比较世故和中庸:

兼以易别        ——《墨子•兼爱下》

相对于墨家理想化无区别化的兼爱,儒家提倡对爱有区别有层次顺序和先后轻重等等:

亲亲而仁民      仁民而爱物
                                ——《孟子•尽心上》

孟子骂杨朱有点诡辩的味道:墨家的兼爱无区别对待即对父亲的爱和对邻居一样,那样对父亲还有什么特别的感情?不就是相当于不认父亲吗?故为无父的禽兽。

现在看来孟子和墨子讲的兼爱不是一个层面的问题,墨子的兼爱大致应该是大的人类层面的,而孟子讲的大致应该是日常伦理层面的。

墨子据说和孔子那样为百姓游历天下,只是后面孔子转为书斋,致力于文化的研究和传承,而墨子更加彻底,不断地深入实践,据说墨子也读过很多书,到哪里都带着几车书,墨子还是最早的书简的私人收藏者,墨子不是空读书的理论家而是行动派实干家:

言必信    行必果
使言行之合     犹合符节也
无言而不行也          ——《墨子•兼爱下》

仁人之事者  
必务求兴天下之利
除天下之害             ——《墨子•兼爱下》


通过墨子一系列言论之中,人们就提炼出墨子学说十大纲领:

兼爱   非功    尚贤    尚同    天志
明鬼    非命   非乐    节葬    节用

墨子思想中最重要的应该是兼爱   非攻,这个思想是从战争中提炼出来的,墨子就认为要除的最大害就是战争,所以就有电影电视剧中出现的墨家一帮弟子经常各地帮忙守城的情节桥段,就是践行墨家思想兼爱非攻。

墨家的兼爱非攻乃是反对一切主动发起的战争。

墨家会规劝欲主动发动战争的国家部队,指明其一切冠冕堂皇的战争理由实际上皆是为了自己或者国家的私利而已,规劝兼爱不要主动发动战争,若对方执意不听,墨家弟子就主动去帮被攻打的国家城池帮忙进行保卫战。墨家皆是“言必行   行必果”。书籍记载很多精彩的墨子带领子弟帮忙城池保卫战如何攻防博弈等等的例子。
据说传世的《墨子》其中至少有七篇讲述如何应对各种攻城对应的守城策略等等,应该说墨子参与了很多守城的实战的。在攻守城期间肯定是很多当时最先进的工程乃至科学于其中,可以说墨子不仅仅是伟大的思想家,也是伟大的科学家发明家等等。据说“小孔成像”的光学现象最早就出现于《墨经》,据说这是墨子给弟子授课的讲义。其中涉及到数学,力学,光学,声学,工程应用等等方面。就有学者盛赞墨子:

墨子在自然科学上的成就
绝不低于古希腊的科学家和哲学家
甚至高于他们      他个人的成就
就等于整个希腊       ——杨向奎

与儒家,道家争雄的墨家,到战国晚期就慢慢地没落了。就连《墨子》这部经典也遗失很多。后面据说墨子和广大弟子在践行墨家“言必行   行必果”的信条在一次守城中都壮烈牺牲。
不过思索下,这样一支有组织有能力“以武犯禁”的民间帮派性质的武装力量在皇权社会不能存在而消亡也是一种必然。


曾国藩晚年对墨家比较推崇

以老庄为体       以禹墨为用——曾国藩

即思想心态上要保持老庄的超然清静,一切功名富贵,成败荣辱都置之肚外,无所谓都看淡,这是体。在具体的生活工作中,曾国藩提倡学习大禹和墨子的勤俭,这是用,大禹乃墨家推崇的圣人。

大禹之周乘四载      过门不入
墨子之摩顶放踵      以利天下
皆极俭以奉身      而极勤以救民
              ——曾国藩同治九年十一月初二《家书寄儿纪泽纪鸿》


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对墨家的评价

要日强本节用    则人给家足之道也
此墨子之所长    虽百家弗能废也  
                           ——《史记•太史公自序》     
亚圣孟子很多痛骂杨朱,墨子及其他学说也是当时的一种无奈,当时百家争鸣,儒家思想也压力山大,孟子不这样发声刷存在感把其思想推广出去也别无选择,孟子本人也曾反思过:

予岂好辩哉      予不得已也
                               ——《孟子•滕文公下》

对于墨家的缺点方面刘歆认为:

及蔽者为之    见俭之利
因以非礼      推慈爱之意
而不知别亲疏     ——《汉书•艺文志》

刘歆这个对墨家的批评也有点勉强,大概是站在儒家思想指责墨家的节俭薄葬有失礼节。墨家提倡的无界限的兼爱破坏感情的亲近等等。

很多人批的墨家的无区别的兼爱,其实墨子在和人辩解这种无界限的兼爱会降低对其至亲的爱问题,墨子就表明墨家的对别人的兼爱是始于对至亲的爱,不是此消彼长的关系:

爱无差等       施由亲始
                           ——《孟子•滕文公上》

对于墨家的勤俭思想对于历代乃至当下都有很好的学习借鉴意义,墨家提倡的兼爱非攻也和当下提倡和谐和平的思想理念契合,很多墨家思想很不错。只可惜后面就是慢慢地没落了,而儒   道   法后面还能经常提及,墨家后面提及很少,故对墨家就提及更多一点,对于墨家后面没落,应该是也因墨家经典《墨子》相对枯燥乏味一点,他没有儒  道等那么成完备的系统体系,没有那么丰满精致,其他几个流派比如阴阳家者流,杂家者流,农家者流也慢慢地失传,大致原因类同,估计都是写得不太精致不成系统,看的人越来越少就慢慢地没落失传


言之无文     行而不远          ——《左传》

墨家的没落失传一方面可能是因为《墨子》学说经典过于专业枯燥没有那么丰满精致成体系,最重要的原因还是应了韩非子那句话“侠者以武犯禁”。皇权社会不可能让民间这样一种有潜在安全隐患的武装力量存在。
补充一块,自己记得前面提过法家一个非常明显的特点没记错应该是——重轻罪,应该是就是用重刑处理轻的罪行,目的就是让人民产生深深的恐惧达到强烈的威慑效果,方便控制管理民众的目的。

汉书对九个大流派下分出诸子百家的评价

皆起于王道既微    诸侯力政
时君世主       好恶殊方
是以九家之说蠭(feng)出并作
各领一端       崇其所善
以此驰说       取合诸侯
                               ——《汉书•艺文志》

天下同归而殊涂      一致而百虑
                         ——刘歆《汉书•艺文志》

若能修六艺之术
而观此九家之言
舍短取长
则可以通万方之略矣
                        ——《汉书•艺文志》

艺的甲骨文乃一人跪地上双手扶树苗的图形,即栽树种植之意,后引申为栽培,培养人,再引申为手艺,技艺,技能等等。六艺简单说就是培养人的六种技能的六个项目课程:

养国子以道      乃教之六艺
一曰五礼     二曰六乐      三曰五射
四曰五御     五曰六书      六曰九数
                                     ——《周礼•保氏》

六艺:礼   乐   射   御   书   数。这是西周时期贵族必须学习的六门课程,到后面春秋末期孔子私人办学就简化调整为:
礼  乐    诗    书    春秋   易
六艺的说法一直沿用。分别传授六经:礼经……易经。
起初还不叫经,因后面有了传为了区别而分成经和传。

还有一个很多古文传和经的区别知识点,简单说就是原文经典的部分叫做经,后面各个学派老师对原文的经往下传授讲解解读的个人理解注解的个人讲义叫做传。也就是经原著只有几个固定版本,但是后面各个流派个人解读的讲解传的版本不计其数。
易传:各不同老师给学生讲解传授原文经典的个人解读讲义内容       易经:经典原文部分

六经里面的乐经失传了,就变为五经,到后面汉武帝罢除百家,独尊儒术,就设立五经博士于官学传授弟子五经,起初一经只有一位博士,也就是说那么多对经不同解读的门派思想只有一家能够进入官学成为正统。很多别的解读思想门派不甘心,经过一系列努力,到汉宣帝时期,原来官学仅五位的五经博士扩大到十二位,也有一个经不同解读的传同时在官学被认可为正统同时在传授中。但是对一部经不同解读的传版本数以千数,也都想进官学成为正统,可官学有太多不同的传版本容易混乱,“龙多了不下雨”,所以直到汉哀帝时期,五经博士也不超过十五个。
后刘歆建议汉哀帝一次增加四本所谓的古文经博士,一系列起伏矛盾冲突不细说,被当时的五经博士一同打压,无奈汉哀帝把刘歆调离长安,直到汉哀帝驾崩王莽重新掌权才再次启用刘歆,并把在汉平帝时期在王莽的支持下,前面刘歆提议的增设《左氏春秋》《毛诗》《逸礼》《古文尚书》《周官》古经博士都被立于官学得以实现。因刘歆推出这些书简都是用先秦古文字所写,故被称为古文经学,先前设立的五经就被称为今文经学,加上刘歆和王莽的关系等等方面,后世就有推测刘歆篡改古文经典推论汉朝为火德实为王莽篡汉以新朝的土德代汉的土德乃顺应五德终始,为王莽篡汉合理性写背书的阴谋论一说。刘歆阴谋论一说其中以康有为为著名。据说很多学者也大力考证,对刘歆阴谋论一说也不确认。

后面孔子编撰的五经就一直称为神圣的经典,孔子也被神化了,让后世非常盲目地盲从引用,多少束缚了人们思想的发展和创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4
 楼主| 发表于 2020-11-26 19:37 | 只看该作者 | 来自山东
第一百三十六回     《艺文志》诸子百家
回复需要审核,请等待通过

长微博图片 (7).png (36.92 KB, 下载次数: 46)

长微博图片 (7).pn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5
 楼主| 发表于 2020-11-27 19:20 | 只看该作者 | 来自山东
第一百三十八回    西汉江山被唱衰

谷园提及很多史书都有一些很准确的预言乃至神奇传说,谷园认为很多这类预言乃至传说很可能都是后续事情发生后,后世才迎合这些结果附和编撰的,而后世整理史书又把后世马后炮式的附和编撰又收录到前面,形成那些貌似准确神话色彩的预言和传说,比如前面提及的刘邦各种神奇的有关龙的传说,乃至后面各种预言西汉灭亡的准确预言等等,皆有可能都是知道结果的后世人为附和这些结果后世编撰的,而这些后世的编撰的预言和传说,又被后后世编撰史书等等书籍给前置到事情发生之前,形成很多貌似很准确神奇的预言和传说,可以说很多预言传说都应该是在为当时的统治者为其统治合理性合法性做背书,简单说就是愚民。

过分信奉儒家,几乎神化了孔子和儒家,这种思想统治有其好处,儒家强调的“君君   臣臣    父父   子子”礼制等级忠君等等有利于维护皇权的统治,另一方面独尊儒家的思想统治也是一把双刃剑,西汉没落后期也有很多主导的儒家思想根据各种灾异等等情况预言唱衰西汉,这多少也为西汉结束给于推进和给于思想理论支撑。

思想统治是把双刃剑,在汉景帝时期两个博士的对汤武政权统治合法性的争辩就有所体现,儒家是推崇汤武的,即商朝开国君商汤和周朝的开国君周武王,但是这两位开国都是经过暴力战争,这有悖于儒家推行的忠君礼制等级,在汉景帝时期就有两位博士黄生和辕固生争辩汤武政权的合法性的问题,简单摘录其双方论点几句:

黄生:汤武非受命        乃弑也

辕固生:汤武因天下之心而诛桀纣

黄生:冠虽敝必加于首     履虽新必贯于足

辕固生:高皇帝代秦即天子之位   非邪

一下子黄生被噎住不敢接话,汉景帝一旁笑笑给打圆场曰:

食肉毋食马肝    未为不知味也
言学者毋言行汤武受命     不为愚

                              ——《汉书•儒林传》

后面几乎神化被独尊的儒家也非一味地维护皇权,更准确讲是儒家认为的上天乃至高无上的,君主也要听命于天顺应天意,而天意的具体体现就是民意,君主不过是上天委派来管理人民的,要顺应天意民意:

保民而王   ——《孟子•梁惠王上》

天视自我民视      天听自我民听
                                     ——《尚书•泰誓》

王者必先自绝    然后    天绝之

王者以民为基     民以财为本
财竭则下畔         下畔则上亡

臣闻天生蒸民    不能相治
为立王者以统理之
方制海内非为天子
列土封疆非为诸侯    皆以为民也
垂三统      列三正     去无道   开有德
不私一姓     明天下乃天下之天下
非一人之天下也

天去恶夺弱    迁命贤圣
天地之常经    百王之所同也

                          ——《汉书•谷永传》

摘录下其“三统三正”的意思,据说乃董仲舒提炼出来的理论,谷永的上疏引用即指代前面夏商周的朝代更迭之意

夏朝    黑统   以寅月为正月
商朝    白统   以丑月为正月
周朝    赤统   以子月为正月


帝王即要顺应天意民意,遵照五德终始等等思想理论,不顺应天意民意就要被新的顺应天意民意的人和新的朝代所取代。到汉武帝后期因连年征战打匈奴,人民困苦不堪,天下户口减半,这时就有犯嘀咕,是不是汉朝也不顺应天意民意要被取代。


很多儒生根据各种灾异等等现象就有过预言西汉气数将尽,就有个甘忠可号称得到天书献给汉成帝,书曰:

汉家逢天地之大终
当更受命于天      ——《汉书•谷永传》


后有个翼奉提议汉哀帝学习东周迁都洛阳,商迁都殷的做法以改变增加西汉的气数和寿命等等,迁都动作太大,后面献所谓的天书后被杀的甘忠可的弟子夏贺良于汉哀帝即位三年即公元前5年建议汉哀帝更改年号等等的可操作性更简易的改变:

陈说难汉历中衰     当更受命

易急改元易号     乃得延年益寿

                                    ——《汉书•李寻传》

于是汉哀帝诏告天下:

再获受命之符
与天下自新

大赦天下
以建平二年为太初元年
号曰陈圣刘太平皇皇帝

                                 ——《汉书•李寻传》

后面改名易号一系列事情没有任何好转的迹象,后汉哀帝把夏贺良杀了,又恢复原来的名号,才算结束了这场闹剧。

可以说,前面一系列的“更受命”“改元易号”“汉历中衰”等等的声音,以及背后的思想观念,不管是善意的还是别有用心的唱衰西汉,它都客观上为后面的王莽篡汉做铺垫。持“汉历中衰”“更受命”等等思想的人根据所谓的“天人感应”的预言也有一些准确性,可以说这些人都算是董仲舒的徒子徒孙,前面提及过董仲舒的思想理论底子根本是从《春秋公羊传》提炼的灾异天人感应思想,而《春秋》乃是一部记录大概二百四十二年的历史,而且承载了后世不断对历史的反思。是当时人们对历史经验,历史智慧的大总结。可以说董仲舒和他的徒子徒孙对一些预言比较准确,表面上他们是依靠灾异阴阳五行等等神秘的知识,实际上是他们长期研究《春秋》,研究历史观而得到的启发。

第一百三十九回     汉哀帝的断袖之恋


前面说过,自汉元帝,汉成帝,汉哀帝因各种灾异西汉就被唱衰,被建议迁都,改元易号等等一系列故事以给西汉延年益寿。

有关西汉东汉更改的很多故事


陈说汉历中衰    当更受命;
宜急改元易号     乃得延年益寿

                               ——《汉书•李寻传》

这些需要各种方式更改恢复汉朝兴盛的闹剧多少给后面王莽篡汉埋下一点预言和伏笔吧。
还是一点点积累的势头可以看出来西汉的走向衰落。
汉元帝软弱无能被才艺耽误又被大太监石显玩弄,后面汉成帝也是软弱无能被王氏外戚专权毫无作为,而且荒淫无度于赵飞燕姐妹俩,更加不可思议地弑杀自己的孩子让自己断后。到了汉哀帝虽然不软弱,谷园说但是执政胡来名声也不好。补充野史汉哀帝搞基玩断背山,中国古代著名三大断背山——龙阳,分桃,断袖。汉哀帝和好基友董贤就是这个断袖典故的主角,大致时汉哀帝和好基友董贤一同睡觉,汉哀帝先醒欲起身,发现袖子被董贤压住,不愿打扰董贤,于是剪断被压着的袖子起身:

偏藉上袖     上欲起     贤未觉
不欲动贤      乃断袖而起
其恩爱如此
               ——《汉书•佞幸传(音ning,即溜嘘拍马之类人的传)》

据说汉哀帝对好基友董贤极度宠幸,殃及董贤的妻,妹,父亲,老丈人一干人等皆被重用重赏,董贤本人更是位及大司马领尚书事,位极人臣,据说一度汉哀帝还痴迷疯狂到欲学尧舜禅让皇位于董贤。

应了俗话说的一窝不如一窝,这才是西汉衰落的根本原因。

本回谷园讲故事提及一些动物名字乃至一些方言称谓的由来,很多都是取之该动物的叫声,这就叫做“其名自呼”或者“其名自叫”。比如鸡,布谷鸟蛐蛐等其名大致应该是取之其叫声。

简单说说,前面汉成帝到汉哀帝的更迭,汉成帝没有子嗣,只能传于亲近的平辈,考察人选期间,傅昭仪此时应为傅太后就有心帮助孙子刘欣疏通,后刘欣被立为太子,后19岁的刘欣即位即是汉哀帝。傅昭仪凭孙子贵就起来了,理应升为太皇太后,可皇太后还被赵飞燕占着,她的太皇太后被王政君占着。这样后宫就为名分权力起了宫斗,主要是汉元帝的三个老女人王政君,傅昭仪,还有那个给汉元帝挡过熊的冯奉世虎女冯媛之间三个奶奶辈的老女人的宫斗。

简单说宫斗结果就是王政君主动退出,王莽王根这些王家人或辞官或罢官退出。对树大根深的老王家也没有伤及性命和根本。冯媛就背一点,其小孙子中山王小刘箕子多病,冯媛一直各种巫术祈求,后汉哀帝给派来一个太监来中山国给小箕子治疗帮忙,因间歇性精神病未完成皇命返回,怕汉哀帝怪罪,这太监就违心编造冯媛诅咒汉哀帝和傅昭仪,傅昭仪怒了借机用巫蛊冤案弄得冯媛饮药自杀。
这个傅太后表现的很强势,至于傅昭仪的名号,后面改成帝太太后后又改为皇太太后以区别开王政君的太皇太后。傅家外戚取代了王家外戚。但是傅家外戚内部有不和,加上汉哀帝还有另外一个外戚丁家多少个会对傅家外戚有所牵制,还有汉哀帝对前面王家专权有点警示借鉴。所以傅家外戚就没有出现明显的专权问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6
 楼主| 发表于 2020-11-28 18:18 | 只看该作者 | 来自山东
第一百四十回         后有三王



大概捋一捋西汉后期丞相及周围名臣奸诈,其大概故事典故前面都有具体叙述。
汉元帝三位丞相,第一位于定国是汉宣帝最后一位丞相,汉宣帝**继续丞相辅助汉元帝,辅助汉元帝五六年以后因为灾异,乞骸骨。(乞骸骨即申请退休告老还乡,历史上高官能够乞骸骨,这样算是非常好的令人羡慕的善终了)
后面继续的即是那位装疯让爵典故的韦玄成丞相。在职六年薨于丞相位。汉元帝第三位丞相即是早年有积极意义那个凿壁借光典故的匡衡,匡衡承上启下汉元帝和汉成帝。
汉成帝即位第一件事就是把大太监大奸臣石显拿下处理。后面司隶校尉王尊弹劾丞相兼汉成帝老师的匡衡被罢免,这个王尊五六次官场起落最终成为一代名臣。最后传说王尊以身震黄河洪水决堤得到嘉奖,一代名臣好在干到光荣退休,得以善终。王尊也是故事典故丰富不少,仅引几句文献记录:

西汉最有名的京兆尹(即当时长安的首都最高长官之类):

前有赵张    后有三王
赵即赵广汉,张即张敞,三王第一个就是王尊,第二个即是那个没落低谷牛衣之泣典故的后弹劾王凤被害死的王章,第三王即是曾经在蜀道九折阪感慨蜀道和官场艰险等等的王阳的儿子王骏。插播一下王阳,王阳本名王吉字子阳,是个大儒,本来是昌邑王刘贺手下当中尉,后随刘贺去长安当皇帝,后霍光废刘贺把刘贺手下班底都杀光,因王阳和龚遂对刘贺多有规劝幸免于难被免,后被启用赴巴蜀任命遇到九折阪才借蜀道难更多对仕途凶险的感慨后面才有类似的“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那句话。
这些人都是有故事的人,其典故故事野史都在其余节目里面。

王尊赴巴蜀之道赴任,在李白笔下“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在蜀道最艰险的九折阪,前面有王阳赴任到此的词句,后面是王尊策马狂奔的态度和意向

奉先人遗体     奈何数乘此险
             ——王阳词句取于《汉书•王尊传》     
王阳为孝子    王尊为忠臣
                             ——《汉书•王尊传》

王尊后政绩不错被升任赴东平相任见东平王前后不卑不亢一系列故事;

相鼠有体      人而无礼
人而无礼      胡不遄死
                       ——《诗经•相鼠》

毋持布鼓过雷门
                       ——《汉书•王尊传》
此句意思即是不要关公面前耍大刀不要班门弄斧之意。
后一系列故事王尊数起数落,后被提升京兆尹,成绩斐然,成为西汉最有名的几位京兆尹之一。

再先说三王最后一位的王俊的父亲王阳很多好故事和思想言论:
圣王宣德流化       必自近始
朝廷不备          难以言治
左右不正          难以化远
                             ——《汉书•王吉传》

民者       弱而不可胜
愚而不可欺也
                             ——《汉书•王吉传》

孔子曰       安上治民     莫善于礼
                              ——《汉书•王吉传》

王阳在位     贡公弹冠
                              ——《汉书•王吉传》

有名京兆尹最后的王俊的父亲即为王阳(即王吉字子阳)。王阳和好朋友贡禹一同非常神奇一个被升迁另一个很快也会被提拔重用,两兄弟共起同落同进同退的佳话好故事成就这个典故成语——弹冠相庆

还有一个王阳的老婆偷摘邻居过墙的几个枣闹到几乎离婚的一段佳话故事

里中为之语曰
东家有树          王阳妇去
东家枣完          去妇复返
                                 ——《汉书•王吉传》


西汉有名京兆尹三王之一的王骏做到少傅位列九卿时应该是中年丧妻不断有人推荐再续。王骏谢绝回复如下:

德非曾参         子非华    元
亦何敢娶                ——《汉书•王骏传》

据说王俊曾被匡衡举荐提携过,后面却是因王俊的弹劾匡衡而被罢相的。

第一百四十一回    汉成帝的丞相们


汉成帝老师也是他第一个丞相匡衡,因为儿子问题及后面还有封地隐瞒多占被王俊弹劾,汉成帝最终贬为庶民,终老家中。这个年轻时候凿壁偷光苦学偶像最后结局不是很光彩。汉成帝第二个丞相王商即位干了不到五年被不对头的王凤极力“阴求其过”弹劾,迫于王凤压力,汉成帝罢免王商。第三个丞相张禹,张禹是汉成帝做太子的老师,精通《论语》的一个老滑头,和王氏外戚关系处理不错。丞相稳稳当当,公元前20年光荣退休。汉成帝第四位丞相薛宣,小公务员一步步起家到丞相位,其于丞相位表现平平,文学也一般,汉成帝喜欢大儒不太喜欢认可薛宣,丞相府官员同事也对薛宣评价不高

讥其烦碎无大体      不称贤也
                                  ——《汉书•薛宣传》


平平的薛宣丞相位六年,未有太多好故事好典故,唯有一次薛宣上任途经儿子掌管的彭城一片破乱,停留数日闭口不谈不管,最后留下他不管不问其儿治理不佳原因的一段话一个道理还不错

吏道以法令为师       可问而知
及能与不能          自有资材
何可学也                ——《汉书•薛宣传》

汉成帝第五位丞相,是汉成帝喜欢的大儒翟方进。翟丞相底层做起,丧父后靠继母卖草鞋一路求学长安,成为名气学识俱佳的大儒一步步仅38岁就入位丞相。

方进知能有馀        兼通文法吏事
以儒雅缘饬法律       号为通明相                                                    ——《汉书•翟方进传》


可惜这个不错的大儒丞相翟方进不得善终,插上很多前面传说的大灾星象荧惑守心的故事典故以及各君主帝王处理和解决办法:

荧惑守心     海内哭 ——《春秋文耀钩》

荧惑守心     主死      天下大溃                                                             ——《 春秋说题辞》

史书就记录秦始皇就是荧惑守心之后发生很多传说事件和陨石等等奇异天象后不久秦始皇死在巡游路上的。

三十六年     荧惑守心
                        ——《史记•秦始皇本纪》

史书还记录春秋末期一次荧惑守心,祸害降于宋,公元前480年

荧惑守心    心     宋之分野也
                          ——《史记•宋徽子世家》


明主宋景公和主管天文星宿的子韦的一段寻求破解解决办法的对话尽显宋景公的仁义:

子韦:可移于相
景公:相  吾之股肱
子韦:可移于民
景公:君者待民
子韦:可移于岁
景公:岁饥民困    吾谁为君

                            ——《史记•宋徽子世家》
结果子韦以让相和人民以及年岁庄稼牲畜动物收入等等顶雷给宋景公转移荧惑守心的灾异一一被贤者仁心的宋景公否定后,子韦面漏笑容,说出

天高听卑       君有君人之言三
荧惑宜有动     ——《史记•宋徽子世家》

结果宋景公的仁爱可能感动上天,荧惑果然离开星宿

果徒三度          ——《史记•宋徽子世家》

而后仁爱的宋景公也延寿三十年。
一代明君汉文帝的态度处理
天下治乱     在予一身     
                             ——《汉书•文帝纪》

可惜汉成帝没有宋景公的仁爱,而是以委婉圣旨让丞相翟方进顶雷,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可惜翟方进名义给汉成帝顶雷自杀于丞相位,白白献身的翟方进也没有把那个荧惑守心的灾祸给顶雷转移,汉成帝不久就暴死于痴迷**于赵飞燕姐妹俩中赵合德的床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7
 楼主| 发表于 2020-11-29 19:02 | 只看该作者 | 来自山东
第一百四十二回  《孔子家语》人分五等

汉成帝临死前确定的第六位丞相是孔子的后代孔光
提到孔子后代这个丞相不得不后面提及很多有关孔子的东西

孔光字子夏      孔子十四世之孙也
                                  ——《汉书•孔光传》

孔子传世这么多代还不错说明那句话:

忠厚传家久     诗书继世长

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
当时则荣      没则已焉
                         ——《史记•孔子世家》



还有一本被忽略的经典《孔子家语》,也不错,也有别一番见解,比如对仁智的解读,《孔子家语》就和公认传统经典《论语》有点差别。

樊迟问仁      子曰     爱人
问知       子曰      知人   
                                 ——《论语•颜渊》
《孔子家语》里面对仁智的解读稍微不同。
首先是子路和孔子对答
孔子:智者若何     仁者若何

子路:智者使人知己     仁者使人爱己
                           ——《孔子家语•三恕》
孔子对子路的理解认同大概七成

后面同样问题问子贡,子贡回答:

智者知人     仁者爱人
                         ——《孔子家语•三恕》
孔子大概认同八成,孔子对子路子贡评价为可以为士。

后面是孔子最得意的大弟子颜回的回答:
智者自知      仁者自爱
                           ——《孔子家语•三恕》
孔子对大弟子这个认识非常认同,孔子对颜回认识的评价:

可谓士君子矣    ——《孔子家语•三恕》

大概在家语里面认为自知比知人更重要,自爱比爱人更重要。

孔子对人分成的五类人:

孔子曰     人有五仪
有庸人      有士人
有君子       有贤人       有圣人
审此五者     则治道毕矣
                         ——《孔子家语•五仪解》

家语里面也有大篇对五类人分类标准和特点认定认识。看完孔子对五类人特点说明和认定,反思下自己,客观上自己应该达不到第二类的士人,自感觉高于庸人,乃处于庸人和士人中间的一类人

冯友兰的一个把人分成四个境界的说法

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

冯友兰的这个境界的区分不在于人干的多么伟大的事情,而在于人的觉解层次的不同,正如同:

脓肥辛甘非真味     真味只是淡
神奇卓异非至人     至人只是常
                                         ——《菜根谭》

君子之所不可及者
其唯人之所不见乎     ——《中庸》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同样道理的一句话

墨子见染丝者而叹曰
染于苍则苍      染于黄则黄
                                ——《墨子•所染》

第一百四十三回  《孔子家语》孝友之道


儒家对孝道极力推崇兼顾于治理国家之中。
那句经典诗句原来是出之《孔子家语》

树欲静而风不停
子欲养而亲不待
往而不来者     年也
不可再见者     亲也
                            ——《孔子家语•致思》

孔子大弟子子路也有一个背一袋米外加打包的几碗米饭一路只吃野菜填腹回家送米孝道的故事,著名的二十四孝也收录了子路这个自己不舍得吃米靠野草充饥背米送回家的故事:

常食藜藿之实
为亲负米百里之外
                          ——《孔子家语•致思》

二亲之寿      忽若过隙
                         ——《孔子家语•致思》

孔子对子路(字仲由)的孝道大加赞赏

由也事亲       可谓生事尽力
死事尽思者也    ——《孔子家语•致思》

孔子孝道提倡——事死如事生。

孔子和大弟子子贡对所谓死后有没有灵魂感应的回答充满智慧

子贡问于孔子曰
死者有知乎      将无知乎
            
吾欲言死之有知
将恐孝子顺孙妨生以送之

吾欲言死之无知
将恐不孝之子弃其亲而不葬

                              ——《孔子家语•致思》

这段文言文读两遍比较易懂,简单说就是我说死后有灵魂有感知,怕那些孝子就会把生前一切陪葬带过去继续享用,造成厚葬太浪费,我要说死后没有灵魂没有感知,又怕那些不孝之人认为反正一死皆空没有感应,又怕他们把亲人遗体草草了事薄葬甚至抛弃不理会。所以孔子最后智慧答子贡:

非今之急     后自知之
                         ——《孔子家语•致思》

《论语》里面有一段子路和孔子相似的问答和前面有点呼应。

子路问事鬼神

子曰     未能事人      焉能事鬼
                                    ——《论语•先进》

子路又问人死后什么样的状态

子曰:
未知生     焉知死      ——《论语•先进》

再说孔子对友交往的处理方式方法——取人为善    与人为善
几段孔子处理交往朋友态度的小故事让一个个道理丰满又浅显易懂,仅摘录几句语句略显其义。
孔子对交友应对朋友扬长避短的故事:

吾闻与人交     推其长者
违其短者       故能久也
                          ——《孔子家语•致思》

孔子对偶遇知己就应该当时及时表达内心并付诸于行动,勿错失

有美一人      清扬宛兮
邂逅相遇      适我愿兮
     ——《孔子家语•致思》引用《诗经》     
孔子路遇获得大量鱼怕腐坏送于孔子的渔夫,孔子大力感谢之的故事:

惜其腐馁(nei)而欲以务施者
仁人之偶也           ——《孔子家语•致思》


子在川上      曰
逝者如斯夫      不舍昼夜
                                ——《论语•子罕》

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处众人之所恶      故几於道
居善地     心善渊    与善仁    言善信
政善治     事善能    动善时
                                       ——《道德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8
 楼主| 发表于 2020-11-30 19:15 | 只看该作者 | 来自山东
第一百四十四回  《孔子家语》明哲保身
回复需要审核,请等待通过

长微博图片 (9).png (53.92 KB, 下载次数: 48)

长微博图片 (9).pn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9
 楼主| 发表于 2020-12-1 19:33 | 只看该作者 | 来自山东
第一百四十六回      西蜀子云亭

前面讲到干练能干的能吏朱博于御史大夫位顺理成章接任孔光的丞相位,那是公元前5年的四月,仅仅四个月以后同年八月朱博就自杀了,简单说说就是朱博的广交朋友的侠气所致,因后面朱博参与外戚傅家权力斗争一系列故事,朱博被牵连导致其自杀。

说到汉哀帝第二位丞相朱博也是靠广交朋友帮忙提携从底层升至丞相位,也算是因朋友事牵连而自杀,可谓是成也朋友败也朋友的朱博的故事,朱博的死其实前面时皇门侍郎的扬雄已经预言到,扬雄预言建议朱博“宜将不宜相”,“不得善终”等等。提到这个人物扬雄。就要提到那篇著名现在大概还能背诵的《陋室铭》,其中文中和诸葛亮同时提及的西蜀子云亭人物即是这位扬雄扬子云,当年背诵完全不解其义仅仅是硬记,今得典故及人物品行意义才解文句之意,扬雄扬子云也是大儒住陋室,可以和诸葛亮一起提携,才能学识品行可见一斑。而且《陋室铭》其中歌颂的也是安贫乐道的心态。这是古人很赞赏的一种生活处世态度:

饭疏食饮水     曲肱而枕之
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    于我如浮云
                                      ——《论语·述而》

大隐隐于朝    中隐于市     小隐隐于山林


扬雄其为人如下:

博览无所不见

清静无为    少耆(shi)欲
不汲汲于富贵     不戚戚于贫贱
不修廉隅以傲名当世
家产不过十金
乏无儋(dan)石之储    晏如也

非其意     虽富贵不事也

口吃不能剧谈     默而好深湛之思

                                ——《汉书·扬雄传》



扬雄对屈原也崇拜但是对屈原投江的做法不认同:

君子得时而大行      不得时则龙蛇
遇不遇     命也      何必湛身哉
                                 ——《汉书·扬雄传》


扬雄虽然《陋室铭》里面和诸葛亮相提并论,后世扬雄的声明和威望比诸葛亮相差甚远,但是宋以前文人顶级崇拜。史学大家司马温公司马光对扬雄就推崇至极:

呜呼    扬子云莫大儒者邪
孔子既没
知圣人之道者非子云而谁
孟与荀殆不足拟      况其馀乎
                                     ——《读玄》

从司马光如此高的评价看这个扬雄应该是一个被忽略的大人物,有机会可以去了解下其人其事。再回味打字分享下这篇也是曾经熟背诵现在看一遍还能背诵的名篇:




山不在高   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  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   惟吾德馨   台痕上阶绿
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    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    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
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
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     何陋之有
                                         ——《陋室铭》

分享下顺便回味一遍,还好没有完全还给语文老师,基本能够背诵下来,就再疏通一遍然后就基本上能够不用老是核对电视的文字,能够很顺畅把全文打字出来。
                    

扬子遁居     离俗独处
左临崇山     右接旷野
邻垣(yuan)乞儿     终贫且窭(ju)
                                     ——扬雄《逐贫赋》

扬雄安贫不求富贵功名,一心学习诸子百家各种学问,赋写得也非常好,后面名声传于长安,还是被汉成帝召入为小郎官,多少算是有一定的的铁饭碗摆脱贫鬼了,后面扬雄为官也写过很多赋,也有通过赋对皇帝有一些“赋劝”,可慢慢地发现那些赋的规劝也没用“赋劝而不止    明矣”,后到汉哀帝时期扬雄也都基本不写赋了,仅偶有规劝建议等等,接上前面提议时丞相朱博“宜将不宜相”等等建议。

对匈奴欲来朝见,很多大臣提议减少破费等欲拒绝,扬雄进言宜见:

臣闻六经之治        贵于未乱
兵家之胜         贵于未战

百年劳之        一旦失之

             ——扬雄语记于《汉书·匈奴传》

后汉哀帝接受扬雄接见匈奴的好建议,扬雄还得到皇帝的赏赐的,加上一个有固定俸禄的小官,扬雄摆脱贫鬼生活不错还是有保障的,可史书记载扬雄还是“家素贫”,估计和史书记载他一个坏习惯有关“耆酒”,加上扬雄无心追求功名富贵无意官场之道,历汉成帝,汉哀帝和汉平帝三皇帝官位不动,而前面他的同事王莽,刘歆乃至董贤都富贵显达极致:

三世不徙官

为人简易佚荡    ——《汉书·扬雄传》


扬雄的作派多少也促成后世名士的标配

从来名士皆耽酒     自古英雄不爱钱

古汉语里面贫穷是分开有区别的,现在白话说的穷对应古汉语的贫,即古汉语贫对应的是富,穷对应的是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0
 楼主| 发表于 2020-12-2 18:52 | 只看该作者 | 来自山东

谷园讲通鉴个人摘录147到170回

第一百四十七回   文章千古事

豹闻之    大上有立德
其次有立功     其次有立言
虽久不废      此之谓不朽                                                      ——《左传•襄公二十四年》

中国古人的三不朽——立德  立功  立言

陆游这个诗句很多人知道后面两句,前面两句也非常有味道:

古人学问无遗力     少壮功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
              ——《冬夜读书示子隼(Sun)》

三朽之立言如同陆游所言,要少壮即始,坚持不懈,方能老有所成。

独坐书斋      耐得寂寞

小楼容我静     大地任人忙


躲进小楼成一统     管他冬夏与春秋
                                           ——鲁迅

用心于内     不求于外
于时人皆曶(hu)之
                           ——《汉书•扬雄传》

一代被忽略的牛人扬雄扬子云作赋非常了得

或问扬雄为赋       雄曰
读千首赋      乃能为之 ——《西京杂记》

文章之事     以读书多
积理富为要             ——曾国藩日记

两位大贤都告诉我们写文章的那个同样的道理即那句我们更加熟悉通俗的道理的一句话——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吟诗也会吟


一次刘歆(xin)和扬雄聊天,问到飞将军李广怎么能够把箭射进石头里面,扬雄的一个回答就成为一个成语的出处:

至诚则金石为开——刘歆《西京杂记》

大儒扬雄仿照很多经典古文立言写了很多部书,其中扬雄仿照《易经》写的《太玄》也非常伟大,

扬雄活了71岁到王莽的新朝去世,当时很多文化名人就本着“身边无风景    枕边无伟人”的心态轻视扬雄的书和文章,认为不能流传后世立言,就有一位桓谭的人对扬雄的文章著作赞赏曰:

凡人贱近而贵远   
亲见扬子云禄位容貌不能动人
故轻其书             ——《汉书•扬雄传》


自雄之没至今四十馀年
其《法言》大行    而《玄》不显
然篇藉具存
              ——东汉班固《汉书•扬雄传》

差不多一千年以后另外一位大家司马光得到一本《太玄》细心研究,年轻时候司马光也是看不懂,经过数十次反复解读才得其义,大加赞赏。据说前面魏晋时期《太玄》也风靡一时很受推崇。那时候一些学者就把《太玄》《易经》《老子》《庄子》相提并论了。下面摘录大家司马光读《大玄》的过程体会感受,大家牛人司马光都是怎么读书的,值得借鉴学习。

溟(ming)涬(xing)漫漶(huan)     
略不可入             ——司马光《读玄》

乃研精易虑     
屏人事而读之数十过
                                ——司马光《读玄》

喟然置书叹曰    呜呼
扬子云真大儒者邪
孔子既没      
知圣人之道者非子云而谁
                                ——司马光《读玄》

司马光后面收集大量前面学者对《太玄》的解读,临终前四年才完成他的《太玄集注》,这书也成为后世解读《太玄》的权威经典版本。司马光的伟大《资治通鉴》是在临终前两年完成的
伟大的司马光在最后四年期间一边作丞相一边编著《资治通鉴》的沉重压力之下,拖着老朽的身体还仿照扬雄的《太玄》还能出另一部千古奇书《潜虚》,大概同一时间司马光还为扬雄另一部著作《法言》作注,引用扬雄很多《法言》里的史论理论很精辟,比如刘邦之所以胜利是因为刘邦能够群策群力,项羽只是自屈其力等等史论。司马光都摘录引用很多扬雄《法言》中的思想观点完成了《扬子法言集注》。同时司马光还参与了两部文字学著作《集韵》《类篇》,真可谓司马光很忙也。扬雄和司马光都最起码可以说是完成了三朽的立言。

疲精劳神三十余年——司马光《太玄集注序》

立德故事讲了扬雄一个世外高人的老师严君平的道德高尚的故事,这位老爷子也是看淡功名富贵,靠摆摊给人占卜算卦获取一点钱财,而且是每天够简单的吃穿费用即可收摊,而且他给人占卜算卦依据来人情况,劝其向善。其认为“卜筮者贱业   而可以惠众人”虽然没有著作立言流传,但也是立德留名了。

有邪恶非正之问    则著龟为言厉害
与人子言依于孝    与人弟言依于顺
与人臣言依于忠    各因势导之以善
                                   ——《汉书卷七十二》         

不作苟见      不治苟得
久幽而不改其操


第一百四十八回   忠臣的下场

汉哀帝手下第一个丞相孔光谨言慎行
干了两年被免为庶人,第二位丞相是朱博易将不易相被册封时候就被扬雄预言没有好下场结果当年八月因卷入权贵斗争被牵连就自杀了,第三位丞相是平当,大儒从底层做起,
古代讲究——春庆   夏赏   秋刑   冬罚,平当有个故事,于十月份任丞相时候本来应该一同封侯,赶上秋冬不宜封赏就未能封侯,过年合适时要补上封侯,传平当入宫正式受赏封侯,赶上平当有病就推辞不去受赏,平当被家人埋怨不坚持去受赏让子孙能够世袭封地爵位,平当说明自己不去受赏就是为了子孙考虑,入相长期病态未能尽丞相之责,岂能白白接受封侯就病死让世人责骂子孙未尽责白占侯位。

已负素餐之责矣
                            ——《汉书•平当传》

一个多月以后平当去世,后来他 的儿子平晏在汉平帝时候也做到了丞相,

汉兴   唯韦    平父子至宰相
                                ——《汉书•平当传》

即西汉只有韦贤   韦玄成和平当   平晏做到父子宰相。
汉哀帝第四任宰相是王嘉,王嘉于汉成帝时期入官为郎,得汉成帝赏识提拔,一路太守,京兆尹到御史大夫,于公元前4年接替平当任汉哀帝第四任丞相。汉哀帝和董贤乱搞一起那个古代经典出名的断袖同性恋典故,王嘉是尽心规劝的忠臣。

嘉为人刚直严毅有威重     上甚敬之                                                ——《汉书•王嘉传》

王嘉上书汉哀帝

臣闻圣王之功在于得人

记善忘过   容忍臣子    勿责以备

                                ——《汉书•王嘉传》


夫福富之门莫美于和睦
患咎之首莫大于内离;

昔周公戒伯禽曰     故旧无大故
则不可弃也     毋求备于一人
                          ——《汉书•宣元六王传》

里谚曰    千人所指    无病而死
                             ——《汉书•王嘉传》  


忠臣王嘉一再进谏汉哀帝有关远离董贤等等问题,可惜汉哀帝执迷不悟对王嘉心生怨恨乃至将王嘉入狱最终王嘉死于狱中。

系狱二十馀日      不食   欧血而死
                                    ——《汉书•王嘉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这里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社区地图 | 删帖帮助 | 手机版

烟台论坛-烟台社区 鲁ICP备05034347号 鲁公网安备 37060202000105号

免责声明:本网页提供的文字图片及视频等信息都由网友产生,本网站仅提供存储服务,如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