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论坛-烟台社区

 找回密码
 点这里注册
楼主: 徐夕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离异征婚] 半残疾离异男寻求善良有缘合适的另一半拉我一把帮我陪伴我走完余生

 2 [复制链接]
     
21
 楼主| 发表于 2020-10-14 19:54 | 只看该作者 | 来自山东
第十五回 主角们的收场问题

  前面帮忙赵国解围的,赵国后面一一奖赏,信陵君偷虎符不能回魏国就留赵国被封赏,帮忙游说抗秦有功的鲁仲连,赵王赏地不取,给予财物不要,答曰:

  所贵于天下士
  为人排患释难解纷乱而无取也
  即有取 是商贾之事也
  ——《战国策•赵策三》


  魏王就问子顺鲁仲连是不是有点装呀,大贤孔子六世孙子顺给装与真君子一个判断标准:

  作之不止 乃成君子
  作之不变 习与体成 则自然也 ——《资治通鉴》


  鲁仲连这种算是很有国际主义情怀的心胸,符合那个墨家的情怀,即兼爱非攻的墨家精神,就是简单说有点任何城池被攻打,墨家都愿意相助防守,那个电影《墨攻》要是明白墨家的情怀精神才能更好了解电影的内在的一点精神和意义。墨家这种精神容易出侠客。
  再说说长平之战各主角的收场结局
  上场当念下场时,没记错应该是先整理一百多回某回整理的好像是曾国藩的话。有道是一将成名万骨枯,战神白起,前面一路凯歌打到赵国国都邯郸,本想一鼓作气灭了赵国,后面苏代游说离间秦国丞相范雎,范雎怕白起风头盖过自己劝秦王让白起退兵,白起非常不满后面佯病不出,秦王多次请求带兵挽回局面不出,结果三君子邯郸联合大败秦军,秦王就出气于白起,于公元前257年给白起罢官并赐剑令其自杀,一代战神就这样憋屈自杀。
  后面就是秦国丞相范雎
  有个底层寻求高升机会的蔡泽通过一系列故事得以面见范雎建议范雎明哲保身功成身退提到文仲,又知道这句名言出之范蠡(li)明哲保身功成身退带上西施退隐时候给文仲的警告提醒勾践乃能共患难不能共富贵之人:

  飞鸟尽 良弓藏 狡兔死 走狗烹
  ——《史记•越王勾践世家》

  蔡泽和范雎建议明哲保身功成身退,以周公(周公中国有名的圣人,可以说是孔子的偶像,乃周武王的弟弟,武王薨,儿子周成王年幼即位,周公摄政辅佐侄子,成年还政于王,开创周朝数百年的基业) 商鞅 吴起 文仲等等历史人物类比,明白人一点就明,范雎问对策,蔡泽以道家思想智慧又曰:

  日中则移 月满则亏
  ——《资治通鉴•秦纪一》
  进退盈缩 与时变化 圣人之道
  ——《资治通鉴•秦纪一》

  于是范雎和秦昭王乞骸骨告老还乡,并同时举荐了蔡泽。
  这样范雎能够得以善终同时蔡泽得以机会一步青云,P.S.插播一下这个蔡泽,也算是智者,被范雎推荐做丞相几个月也申请离位,经历了秦昭王 秦孝文王 秦庄襄王更迭,到秦始皇。其间虽不当丞相还是当个小官,也算是活得潇洒自在,舒服滋养,不可谓不是一个深谙明哲保身的智者。从蔡泽说服范雎的故事得以启示:说服人要抓住对方切身利益,说明白要是听从我的,你会有什么好处,这样的游说劝说才可行有效。

  下面说说偷虎符领兵救赵的信陵君,信陵君从公元前257年到公元前247年(即秦始皇即位这一年)待在赵国不敢回魏国。公元前247年秦始皇即位这一年秦军猛攻魏国,魏国节节败退,不得已魏王请信陵君回来带兵抗秦。信陵君是当时魏安釐(li)王的异母兄弟,国家有难,信陵君肯定全力协助。信陵君的威望很大,他一回魏国统兵,其余坐壁上观的赵国 楚国 齐国 韩国也都纷纷出兵援助抗秦,这样五国联合大败秦军。
  这一年是秦始皇即位的第一年,此时若诸侯国联合起来可以抗秦,可惜各诸侯国就是联合不起来,联合起来各国不信任等等原因也联合不久,使得后面秦国公元前221年一统天下。
  不光各诸侯国之间不信任,内部也不信任,信陵君那么大功绩还是得不到魏王信任,功高盖主,魏王感觉危机就罢免信陵君军权,信陵君憋屈郁闷,就酒色自娱,四年以后就死了。

  另一位战国四君子春申君的故事更加狗血剧,其楚王无后,春申君手下一个小人物李园设计将妹妹给春申君,又通过春申君把怀孕的妹妹转给楚列王,自己上位国舅。楚列王不久薨,李园就下手处决春申君一家人巩固其实力地位。
  春申君故事具体听谷园讲述,他的故事告诉我们:不要以为自己经历大风大浪就忽视身边有心机的小人物,往往是小水沟里面“阴沟里翻船”历史上大英雄大人物败于身边小人物,阴沟里翻船的血淋淋案例屡见不鲜。
  春申君故事里面引用一句:

  世有无妄之福 亦有无妄之祸
  ——《资治通鉴•秦纪一》
  无妄这个词应该是从《周易》里面出来的,周易六十四卦有一卦叫无妄卦,里面有一个无妄之灾,就是说:你没有犯什么错没有得罪什么人,无缘无故就遭遇某种灾祸。打字摘录这一段,感受颇深,自己大概十年前一个深夜和同学外面吃饭喝酒,半夜回家还在北京三环内主城区的主路旁推测被路人用利器敲破脑壳,险些丧命,后被抢救过来,开始了不能走不能说还有一对方方面面充满矛盾冲突不和的父母,天天让我心情愤怒一肚子气反复折磨比地狱还痛苦的十年生不如死的炼狱噩梦
  回想自己大学毕业就进入单位工作,深处北京市政府市委大院内部,几乎和社会外界断绝,根本不可能和外面社会人物有什么矛盾冲突仇恨,并且自己向来对人尊重友好,平常遇见路人清洁工等等平常人员都是以“您,辛苦您,麻烦您”等等非常恭敬尊重的方式对待,平常接触一点社会人员也皆尊重友好待之不可能树敌,这么多年自己反复思索自己遭遇的这场灾难的可能原因一直一头雾水不得其解,今天整理到这里,发现自己近十年前遭遇的这场灾难完全可以用这个无妄之灾解释解读,现在经历这么多痛苦炼狱也淡然了,看开了,随他吧,听天由命,顺其自然。

  第十六回 秦国的狗血剧

  人生四件大事——生 老 病 死
  不得不面对每个人不可避免的死亡,纵观历史,最好的死法即是善终,寿终正寝地老死,秦昭王就是善终老死,那是公元前251年秋天在位56年的秦昭王享年75岁薨了,这个年纪在古代所有人里面算是高寿了,尤其是在短命的帝王之中,秦昭王也是历史上最高寿的帝王之一。
  所谓秦昭王福 寿 禄 尽占全。有道是:

  天道忌盈 ——曾国藩

  秦昭王这辈子太圆满,他的儿孙就要差一点:秦昭王的儿子秦孝文王即位三天就死了,他的孙子秦庄襄王也就是很多故事里面那个异人,在位也仅三年。
  接下来就是秦昭王的重孙子大名鼎鼎的嬴政秦始皇。
  那一年是公元前247年秦始皇13虚岁即位。
  倒回去秦始皇出生前后,其父异人仅仅是秦国很多不起眼的王孙中不被待见的一个,被送往赵国当人质,而就是异人还在赵国当人质期间,秦国就对赵国发动战争,明显是不打算要这个王孙了,异人不被秦国疼爱在赵国也不被待见,逢人生低谷被一个土豪看上,即吕不韦看见异人就发现商机曰:奇货可居。


  吕不韦本是韩国人,靠“贩贱卖贵”大发其财。当时正在邯郸做贸易看见异人曰:

  此奇货可居 ——《史记•吕不韦列传》


  吕不韦和异人接触会面的对话也不错:

  吕不韦曰:吾能大子之门

  异人疑答:且自大君之门

  吕不韦回曰:
  子不知也 吾门待子门而大
  ——《史记•吕不韦列传》


  吕不韦的方法告诉我们•沟通关键是要真诚,不要把自己说得那么高尚让人怀疑你的动机怀疑有圈套,坦诚说明白双赢互利更有利于沟通落实。

  有了坦诚沟通信任异人认同下面就是按照吕不韦的计划按部就班去一步步展开执行,吕不韦拿出一千金一半给异人拉拢赵国权贵关系保住后院关系安全等人情诸方面,另外一半吕不韦带去秦国开展争取秦王后续继承权位置的机会。吕不韦这两步走,前后兼顾。最怕做事顾头不顾腚的方式。曾国藩有句话很好,就是要谋事要有多方面顾及考虑的智慧:

  上场当念下场时 谋事先谋败 ——曾国藩

  吕不韦通过一系列故事让时秦国太子宠妃却无后收异人为义子立为太孙。

  以色事人者 色衰则爱驰
  ——《史记•孝武李夫人传》

  就在异人还在赵国当人质时候公元前257年秦军制造邯郸之围,赵王恼怒想杀异人泄愤,吕不韦帮忙买通看守,帮异人逃出赵国回到秦国。仓皇逃亡中异人的老婆赵姬和三岁儿子嬴政还在赵国受苦了六年,后面赵国讨好秦国才把这对母子送回秦国。


  秦国的狗血剧简短长话短说。吕不韦通过安排故事把自己已孕的小妾赵姬送给异人,按照这个故事据说是嬴政秦始皇即吕不韦的儿子,后面异人即位三年薨,嬴政即后来的秦始皇即位,封吕不韦为丞相,称之为仲父,也很好奇,吕不韦通过一系列手段计谋让自己儿子登上秦王,又被秦始皇称为仲父,他的心里什么滋味,这样的结果到底值不值,这就是考察每个人世界观价值观的问题了,值不值没有标准,世界观不同定义值不值也不同,这个没有对错之分。
  秦**血剧继续,吕不韦和他送给异人的赵姬应该还有感情,异人早死,赵姬时仅三十多岁独守冷宫,吕不韦经常去后宫和赵姬藕断丝连,一年年被长大的秦始皇察觉,吕不韦当机立断和赵姬断绝来往,为了排解赵姬的孤独,吕不韦居然精选一个叫嫪(Lao)毐(ai)的猛男假装太监送给赵姬。甚得太后赵姬绝爱之,居然还生下两个小孩。慢慢秦始皇知道了不爽,和赵姬嫪毐关系紧张起来,居然公元前238年,也就是前面讲的楚国春申君被曾经手下小人物李园一系列手段狗血剧故事计谋刺杀的那一年,秦国这边嫪毐调集兵力发动宫廷政变,此时22岁的秦始皇抗住了这场考验,剿灭嫪毐,斩首数万,并夷嫪毐三族,三族的主流说法是父亲方面一族,母亲方面一族,妻子方面一族,后面两个小弟弟也被杀,太后赵姬被软禁,还牵连四千多人,吕不韦也进黑名单了,不过没有给吕不韦定罪,仅罢免遣回其封地。从此正式开启了秦始皇时代。两年之后吕不韦饮鸩(zhen)自杀而死。
  P.S.太监这个称谓好像是从隋唐以后才沿用的,隋唐以前称之为宦官。

  对于秦朝秦始皇母亲吕不韦等等狗血荒唐的记录描述,有可能是后世得天下掌握话语权等等的君王对前朝的故意编造抹黑,真假很多都是未尝所知的,对于历史应该抱有一些怀疑的态度,即孟子那句话“尽信书不如无书”。胡适还有一句话非常好“历史就像任人打扮的小姑娘”,马未都也有一个说法“历史没有真相,但它残存一个真的道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2
 楼主| 发表于 2020-10-14 19:58 | 只看该作者 | 来自山东
第十七回 吕不韦的生死智慧

  前面说到吕不韦奇货可居玩了一把史上最大的钱权交易,通过一系列操作,把钱变成权,从大富翁变成秦国丞相,这比红顶商人胡雪岩 刘学洵之流的玩得大多了,而且他还移花接木,让自己的亲生儿子做上了秦王。 纵观历史也是绝无仅有的,太圆满了,正是太圆满也就到头了。《周易》所谓——亢龙有悔。好到头了就该倒霉了。月盈则缺,最终吕不韦落了个自杀的结果。
  吕不韦自杀还要从头说起,公元前249年,这一年秦异人即秦庄襄王即位,吕不韦就如愿坐上秦丞相的宝座,前面异人曾经许诺吕不韦后面帮他坐上秦王即:分秦与君共之。虽然异人没有那样彻底割地于之,还是非常优厚把洛阳一片给之封十万侯。还执掌军政大权,过三年异人秦庄襄王薨,秦始皇13岁即位,吕不韦作为顾命大臣还被秦始皇尊称为仲父,直到嫪毐宫廷政变以前吕不韦一手执掌秦国十几年。吕不韦执政这十几年还是颇有政绩的,据说郑国渠,都江堰等等都是他的功绩。最让吕不韦名垂青史的还是他主持编著的那本《吕氏春秋》,当时同时代的战国四君子名满天下,手下都有几千门客,吕不韦也一样,这些门客都是知识分子的士,最适合著书立说,四君子没有著书立说,吕不韦就先行一步,主持编著了那部著名的《吕氏春秋》
  插一个,孔子曾经分字士,说文解字释义为:

  推十合一为士

  白话意即:士的意义工作大致是,把一件事一个问题,分解梳理出来十个小部分小方面分别展开分别搞明白解决了后再合并成一个统一的思想解决问题的总结归纳方法即为士的思维和处理解决事情问题的方式方法。

  吕不韦就挑选手下最顶尖的门客合力编著了那部经典的《吕氏春秋》。当时还有一个故事典故和成语“一字千金”出之于此:
  当时吕不韦就自诩这部《吕氏春秋》:

  备天地万物古今之事

  成书以后,当时书都是写于大竹简之上,立于咸阳城门口,供过往各国贤能游士学者观看,承诺有人能够给书或增或减一字即赏千两黄金,此乃“一字千金”的故事典故出处。

  《吕氏春秋》据说很经典蕴含很多治国各方面智慧和理论。若秦始皇不杀沿用吕不韦,秦断然不会二世而亡。
  史学大家吕思勉曰:

  使秦终相不韦 或能行德布化
  以永其年 不至二世而亡
  使天下苍生 不蒙其荼毒
  未可知也 ——《经子解题》

  郭沫若曰:

  假如沿着吕不韦的路线下去
  秦国依然是要统一中国的
  而且统一了之后断不会
  仅仅十五年便迅速地彻底崩溃
  ——郭沫若

  《吕氏春秋》虽然不是吕不韦亲自编著的,但是体现吕不韦的思想智慧,它是一部以儒家思想为主,融合了道家 ,法家以及诸子百家的治理国家天下的一个思想体系,可以说是对先秦思想的一个总结,是一个杂家而且很务实。

  摘录分享下部分《吕氏春秋》里面的智慧思想。

  《吕氏春秋》里面有一篇是——原乱,主要分析国家天下混乱的根源:


  武王以武得之 以文持之
  所以守之也 ——《吕氏春秋》

  自己是看完到一百多回了。这个智慧和后面大谋士陆贾谏言刘邦的基本一致。当时刘邦刚得天下,陆贾就谏言刘邦:

  马上得天下,不能马上治天下。
  要:逆取而顺守之

  于是刘邦听取陆贾的建议,从打天下向守天下转变过来,于是大汉王朝稳定下来了,得以延续数百年。

  还有大家那个妇乳皆知的“刻舟求剑”的成语典故也是出之《吕氏春秋》

  舟已行矣 而剑不行 求剑若此
  不亦惑乎 以此故法为其国
  与此同 时已徙(xi)矣 而法不徙
  以此为治 岂不难哉
  ——《吕氏春秋》

  流水不腐 户枢(shu)不蠹(du) 动也 形气亦然 形不动则精不流
  精不流则气郁 养生之大也

  ——《吕氏春秋》

  整体上《吕氏春秋》是以儒家思想为主,儒家主要强调爱民,施仁政要标举仁义,要重视教育,要虚心纳谏等等方面,儒家明显特点是比较中庸,不走极端。有点保守没有道家法家的个性鲜明和张扬个性特点,也没有他们效果来得那么快那么明显,儒家追求的就是稳健。
  《吕氏春秋》这种以儒家为主追求稳健的思想贯彻于吕不韦的执政期间,他也是实行“强基固本”儒家思维,主要抓国内农业水利等等,比如有名的 郑国渠 都江堰 都是吕不韦执政期间的功绩,对外扩张比较少涉及。主要是公元前249年,即秦庄襄王异人即位第一年,吕不韦亲帅大军灭了东周国。周朝正式灭亡,也有说法是公元前256年秦昭王时把西周国灭了算是周朝正式灭亡。
  总之,吕不韦执政期间秦代周已然事实,可以说《吕氏春秋》算是吕不韦为治理天下提前整理归纳总结的一部治天下的预先参考文献。

  再回到吕不韦之死

  嬴政慢慢长大,他的张扬霸气的性格和吕不韦的成熟稳重的性格执政不和矛盾冲突不断,正好借嫪毐政变事件把牵连的吕不韦罢免回洛阳封地。
  朝中很多吕不韦的敌对也借机清除朝中吕不韦提携的外国及吕不韦门客等贤能。借外国间谍之名驱逐外国人出境。插播一个有名的外国间谍,帮忙秦国大兴水利的郑国,即郑国渠的开创者。本来是韩国间谍,目的过来帮忙秦国大兴水利转移秦国扩张以延缓秦攻打韩国的日期。后半途被发现间谍身份要杀之,郑国辩解虽然初始目的不良,可是结果大利秦国,于是被释放继续完成了著名的郑国渠。沿用至今。
  秦国大臣借间谍等等故遣返吕不韦提携的很多外国人贤能,其中有一位临别给嬴政一封著名的《谏逐客书》,这一牛人就是大名鼎鼎的李斯,后被嬴政追回启用组成黄金搭档,一同开创秦国一统天下的伟业。

  太山不让土壤 故能成其大
  河海不择细流 故能就其深
  ——《谏逐客书》

  类似的《吕氏春秋》也有言:
  水泉深则鱼鳖归之 树木盛则飞鸟归之
  庶草茂则禽兽归之 人主贤则豪杰归之
  ——《吕氏春秋》

  这两段智慧都是强调包容,厚德载物,有容乃大,包容不是你对我好,我对你好。而是要放下固有成见容忍接受那些
  你看不顺眼,不太喜欢的,不太放心的,有过矛盾冲突的人。
  而影响包容的很大是成见,《吕氏春秋》里面有一个“疑邻盗斧”的故事,《列子》里面也有,不明谁抄谁的。故事大意如下:有一个人丢失斧子,看见邻居无论言行举止都像偷斧子的小偷,越看越像,后来在地里找到斧子,再看邻居怎么看越来越不像个小偷。
  这个故事就是告诉我们固有个人成见影响多么大。这个故事所在的篇目叫《去尤》,告诫我们要去掉固有的成见,才能够看清真相。
  类似的《吕氏春秋》里面还有一个篇目《去宥(you)》告诫我们要去除思维的局限性,当我们高度关注于某一个点的时候,就很容易被它局限住,就很容易出现盲点,里面也有一个小故事:有个人想金子想疯了,一早去集市到卖金子前面,拿起金子就走,后被抓住质问那么多人他就敢拿金子就走???那个人答曰:我眼里就看见金子,没有看见有人。

  话回正题吕不韦之死,吕不韦被借嫪毐政变事件被罢免回洛阳封地,可是他的气场很大,在洛阳封地即被各国使团陆续请求去诸国为相,P.S.战国时期各国情况和如今世界还不一样,人才大臣就职于不同国家很正常。这时候嬴政有点坐不住了,吕不韦去别国任相会对秦国威胁很大,重新启用也不可行,赐死又于心不忍,于是嬴政折中一个方法,给吕不韦一封信,令其全家迁往远离中原各国的蜀地。本来去蜀地当大地主也能活得滋润,无非没有了所谓的政治前途罢了。应该是吕不韦看明白嬴政的顾虑意思,居然自杀了断。或许吕不韦看破生死坦然了。

  其《吕氏春秋》里面就有很多有关生死的顿悟和思想见解,或许也是当时吕不韦的一点思想体现吧,自己也通过出事这么多年的不能走不能说还和充满矛盾冲突的父母接触每天活在愤怒一肚子气的炼狱痛苦环境中,这段经历体会后对生死也有点大彻大悟,至少是完全看开了死亡,对死亡丝毫没有畏惧,甚至对死亡这种摆脱痛苦解脱的方式有一点向往。自己现在坚信的死生原则即“活着就要心情顺畅有质量地活着,没有质量没有顺畅心情的苟活真的不如死了痛快摆脱痛苦去解脱,死亡无非是回归自然,托体同山阿,仅此而已。现在自己对生死的顿悟源于出事这近十年的经历体会感受,深知有一种比死亡更可怕的状态叫——生不如死!那种不能走不能说还有和不和的人天天接触惹每天愤怒一肚子气的还没有尊严和骨气苟活十年炼狱让我彻底顿悟生死,让我对死亡彻底看开了,因为自己的经历感受让自己彻底明白有比死亡更加痛苦百倍的生不如死的状态。这是我十年炼狱的对生死最终的一点体会和顿悟。分享下《吕氏春秋》里面有关生死的部分点:

  凡生于天地之间 其必有死
  所不免也 ——《吕氏春秋》


  达士者 达乎死生之分
  审知生 圣人之要也
  审知死 圣人之极也 ——《吕氏春秋》

  另外“视死如归”也是出之《吕氏春秋》,里面强调——养生安死,自己也有感有自己的理解顿悟。



  再插播一点读史的一些观点
  一些历史有很多离谱慌乱不可思议的人和事,其中不乏有后面当权者根据自己的爱恨立场给予前面历史的抹黑更改记录。

  胡适有一句话:历史就像一个小姑娘,任人打扮。
  既然历史不是真相,我们为什么要去读史呢。
  马未都有个说法:历史没有真相,但它残存一个道理。
  所以读史之人只能有一个姑妄信之的态度。
  记得先开始整理的一百多回某回也提到过谷园一个个人很认同的观点读史看到的不一定是一些历史真相,而是你更愿意看见更愿意接受的真相。

  第十八回 先秦最后一个纵横家


  说到牛人李斯,开始也仅是上蔡一个小地方的一个小公务员,一天先看见几个茅房里面老鼠吃屎后面又去粮仓看见里面的老鼠肥头大耳饱吃老鼠,顿悟:

  人之贤不肖譬如鼠矣 在所自处耳
  ——《史记》
  即:人就和老鼠一样,决定你层次的不至于你的才能才华,取决于你待在什么地方。李斯顿悟这些以后,辞去上蔡的小吏离开老婆孩子去寻找他的粮仓了,先拜师荀子。
  荀子是儒家继孔子 孟子以后的大儒,不过荀子有一个人性本恶的观点和传统儒家主张性本善不同。

  人之性恶 其善者伪也 ——《荀子》

  人之性善 犹水之就下 ——《孟子》



  人性到底是恶还是善??这是个至今也弄不明白的一个哲学问题。不过这个影响有关治理的问题,西方主流应该是主张人性恶,强调有原罪,所以偏向于用法律制度规避约束人性恶的方面,东方主流偏向于人性善,倾向于用道德和教化为主把人性善的地方引导出来。
  性善论和性恶论不是孰优孰劣,而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孔子有一句就曰:

  执其两端 用其中于民 ——孔子

  人性本善还是本恶这个不重要,一阴一阳之谓道 善恶就应该是并存的。 孔子的智慧就是:兼顾一下,取个折中。如同当下处理问题也最好是法律与感化道德引导并行比较好。
  荀子的著作最有名的是《劝学篇》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劝学篇》

  不积跬(kui)步 无以至千里
  不积小流 无以成江海
  ——《劝学篇》
  锲(qie)而不舍 金石可镂
  ——《劝学篇》

  李斯和荀子学了几年的帝王之术,拜别荀子留下一句话:

  诟莫大于卑贱 而悲莫甚于穷困
  ——《史记•李斯列传》

  李斯坚信穷困是最大的悲哀,于是看清形势投奔强秦谋求发展,拜吕不韦门下,被吕不韦赏识推荐给嬴政,后面就和前面一回接上了,嬴政遣返外国人,李斯凭借《谏逐客书》被嬴政启用,开启李斯嬴政这对黄金搭档的故事。
  李斯第三个故事就是害死也在荀子学习的同学,即大思想家,法家的集大成者韩非子。
  韩非子乃韩国公子,是一个小结巴,学成回韩国,其父韩王不认可韩非子的治国思想理念,一脑子治国思想理念得不到发挥,于是韩非子奋力著书《韩非子》,达十几万字,堪称先秦最宏伟著作,老子的《道德经》也就五千字,《论语》也就一万多字,《孟子》《庄子》也就几万字。韩非子的思想理论虽然不被韩国父兄任用,但是通过书的传播,嬴政彻底拜服于韩非子,嬴政就出兵功韩。打得韩国服软派使者去秦国求和,嬴政就点名要韩非子当使者来秦国。嬴政见到偶像韩非子也非常激动欣赏,李斯嫉妒韩非子怕韩非子的才华取代自己的地位,于是挑拨嬴政杀之,嬴政欣赏退一步软禁之,李斯又带去毒酒,韩非子无奈自杀于狱中。

  第十九,二十回 韩非子冷酷的帝王术

  《韩非子》里面有一篇《说难》,讲解说服君主之难,后面被司马迁《史记》里面全文引用,司马迁是感同身受,他就是说服汉武帝激怒后被施以宫刑。传说龙可以被驯化坐骑,但是龙脖子周围有一段“逆麟”是绝对不能触碰的,否则驯服的龙一旦被触碰逆麟就会暴躁不已,君主如同龙,他身上那个逆麟绝对不能触碰。否则可能会有有杀身之祸。《韩非子》的《说难》里面就有几个小故事。
  故事一:一个财主下大雨,一段墙被冲垮,儿子建议马上修墙以防盗,邻居也同样规劝尽快修复,财主未听打算过两天再修,结果当天晚上果然被盗,财主就惊叹赞扬儿子有智慧有预见,而对同样建议的邻居却怀疑为盗,其建议乃迷糊掩饰其偷盗,韩非子为了说明一个道理:同样一个建议由不同人给君主提出来,起到的作用可能是截然相反的。同样的人和建议在不同时期给君主的反应印象有可能也是截然相反的。
  故事二:P.S.这个故事还是古代一个著名的“断背山”的故事,中国古代称“断背山”为“分桃断袖”或“龙阳之癖”,故事二就是这个分桃的典故故事,至于断袖的典故故事就是先整理的忘了是汉朝末期汉成帝还是汉元帝某个皇帝和其男宠的好基友的故事,具体见后面先整理的一百多回的某回里面。
  再顺便插播一下先秦这个中国古代三个著名断背山的典故之一“龙阳之癖”的典故故事。这个好基友的主人公是魏安釐(li)王和男宠龙阳君。话说一日二人一同钓鱼,斯魏王见龙阳君伤感落泪问因,龙阳君答曰:开始钓鱼第一条特别喜欢,后面钓到一条条更大更好的鱼。就对前面钓到的喜欢的鱼失去兴趣了,于是伤感到,现在全国那么多美人期望服侍大王,后面有更漂亮的人大王也会对我冷落失去兴趣。斯魏王就安慰曰:我就爱你一个,我马上就下诏全国不准再提“美人”,否则杀无赦。此故事就是中国古代三个著名“断背山”的“龙阳之癖”的故事。
  回归《韩非子》《说难》里面第二个故事:这场主人公是卫灵公和其男宠弥(mi)子瑕的故事:一日半夜有人告诉弥子瑕其母重病,弥子瑕就“矫诏”用卫灵公的车子回家看望,按当时的礼仪制度,“矫诏”要施以刖刑跺脚,卫灵公当时宠爱时得知不但不惩罚反而大加赞赏其孝道。此时还有一次卫灵公和弥子瑕一同果园游玩弥子瑕摘到一个桃咬一口很甜就顺手给了卫灵公,卫灵公也痛快吃完,按照当时礼仪和制度,把咬过的桃子给国君实属大不敬。可当时卫灵公和弥子瑕关系密切时一切都可以,此为中国古代三个著名“断背山”故事之“分桃”的典故故事。可是过几年可能弥之瑕年老色衰,有可能卫灵公审美疲劳,对弥之瑕不那么宠爱了,有一点烦弥之瑕了,就把前面这两件事倒回来怪罪:前面这个弥之瑕太可恶了,矫诏用我的车,还把他吃剩下的半拉桃子给我吃,这人多可恶,我早该杀了他。这就是第二个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同样的人同样的表现在不同时期收到君主的反应截然不同。

  《说难》里面第三个故事:
  春秋时期郑国的郑武公一次召集群臣想要攻打周围小国东胡以扩张地盘,假意询问群臣攻打何处小国,其中一个近臣关其思揣摩郑王意思顺其意推荐攻打东胡,结果郑武公勃然大怒曰:胡人和我们关系那么好,打谁也不能打胡人,你这是挑拨离间,拉出去砍了。后来这件事传到东胡首领那里,胡人对郑武公非常感激并放松警惕,于是郑武公突然发兵东胡,大胜占领东胡大片土地。
  那个关其思只是被郑武公当做一个苦肉计的棋子而已,正所谓“伴君如伴虎”。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你不要高估你在君主心中的分量。换如今即:你不要高估你在别人心中的分量。
  还有一个道理:

  易其心 而后语 ——《周易》

  原文如下:

  君子安其身而后动
  易其心而后语 定其交而后求
  君子修此三者 故全也 ——《周易》

  《韩非子》里面还有一个故事:

  鲁国大夫孟孙有一次打猎得到一只小鹿就交给手下一个门客秦西巴保管带回去。晚上回家问小鹿何处,秦西巴吞吞吐吐说:运回来路上有一只老鹿一直跟着哀鸣,我就把小鹿放了。孟孙大怒,就辞退秦西巴,三个月以后孟孙又把秦西巴请回来做儿子的老师,很多人不理解问之,孟孙笑答:秦西巴对一只小鹿都能那样关爱,对我儿子能差吗?还有谁对我儿子能让我更放心?

  还有一个“乐羊食子”的故事:魏文侯派大将乐羊去攻打中山国,当时乐羊的儿子正在中山国,中山国被打急了,就给乐羊写信威胁,若再继续攻打就把乐羊儿子烹了,乐羊不吃这套继续攻打,结果中山国真的把乐羊儿子烹了,还把汤送过来,乐羊居然把汤喝了攻下中山国,魏文侯得知大加赞赏,可是有人说:乐羊自己儿子都能吃,还有谁不能吃?魏文侯心里一冷,结果就是虽然乐羊立了大功却从此失去魏文侯的信任了。

  韩非子总结如下:

  乐羊以有功见疑
  秦西巴以有罪益信
  ——《韩非子•说林上》

  这个道理智慧就是:
  巧诈不如拙诚 ——《韩非子•说林上》

  用曾国藩的话讲就是:

  唯天下之至诚 能胜天下之至伪
  唯天下之至拙 能胜天下之至巧
  ——曾国藩

  白话意思即是——做实在人 下笨功夫

  《韩非子》里面还有一个音乐有关亡国乱国的音乐传说传奇故事就不辛苦打字摘录分享了,现在很多武侠电影里面那种用音乐当武器的玄妙创意或多或少有参考借鉴其中的意思。
  音乐对于治理国家还是很有用的,中华民族也是“礼乐文明”,现在我们推崇儒家讲究四书五经,但是秦汉以前讲究六经,后面就多了乐:

  诗 书 礼 易 春秋 乐




  孔子也是一个音乐大师

  子在齐闻《韶(shao)》
  三月不知肉味 ——《论语•述而》

  孔子去齐国第一次听到《韶》,就沉浸其中,称赞:
  尽美矣 又尽善也 ——《论语•八侑(替代字)》
  这句话也就是“尽善尽美”的出处所在。

  兴于诗 立于礼 成于乐
  ——《论语•泰伯》
  其白话意思即:诗是形之于文字的,礼是形之于人际的,而乐是大象无形的,是最近于“道”的,最近于自然的,对人的影响也是最浑然深切的。

  比如国歌《义勇军进行曲》,《松花江上》《南泥湾》等等歌曲在抗日和建设时期起到的凝聚力的力量不可估量。就在整理现在刚刚微博QQ空间等等地方分享的那个春节期间各地个人非常喜欢的快闪《我和我的祖国》,这个歌曲就深深地触动我反复怀着感动澎湃看了无数次,相信也有不少人也同样被触及感动澎湃,这种音乐的强大凝聚力感染力的确非常有力。

  《韩非子》还有一个故事,简短就是一大臣看出来帝王的心意想按帝王意思去提前处理好,处理一半又勒令停止。故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不要把能看出来帝王别人的心思的情况自作聪明表现出来,这样往往让人害怕警觉而有可能引来祸害。

  知渊中之鱼者不祥
  ——《韩非子•说林上》

  《列子》里面也有类似的话:

  察见渊鱼者不祥 智料隐匿者有殃
  ——《韩非子•说林上》

  再分享一句韩非子的话,据说 引用过的:

  国无常强 无常弱
  奉法者强 则国强
  奉法者弱 则国弱 ——《韩非子•有度》

  总之《韩非子》给人一种冷酷的感觉,不像读《论语》里面让人感受到一些 温 良 恭 俭 让 忠恕等等人性温暖的东西。《韩非子》讲的更多是人性恶的这一方面,讲求弱肉强食 你死我活。极端思想理论即《备内篇》:

  人主之患 在于信人 信人 则制于人
  ——《韩非子•备内篇》

  夫妻者 非有骨肉之恩也
  爱则亲 不爱则疏
  ——《韩非子•备内篇》

  丈夫五十而好色未解也
  妇人年三十而美色衰
  ——《韩非子•备内篇》

  其母好者 其子抱
  ——《韩非子•备内篇》


  韩非子对于错综复杂的宫廷内部的建议:
  人主不可以不加心于利己死者
  ——《韩非子•备内篇》


  备其所憎 祸在所爱
  ——《韩非子•备内篇》

  《韩非子》直指夫妻之情骨肉之情等等人性最敏感脆弱的地方,冷酷深刻,耐人寻味。

  管理兜兜转转 最终指向人性
  ——《张瑞敏思考实录》

  《韩非子》对人性的剖析深刻,直逼人心,而且他还是以生动具体的故事方式剖析道理智慧,让人更容易接受。很多成语典故故事均出之《韩非子》。比如“自相矛盾”“守株待兔”“滥竽充数”“扁鹊见蔡桓公”等等。《资治通鉴》里面很多故事也是出之《韩非子》,比如前面说过的靖郭君 海大鱼 的故事,韩昭侯杀典冠的故事。
  对于三家分晋前面三家灭智伯的事情,韩非子也有精彩评论:

  祸莫大于不知足 ——《老子》

  韩非子虽然是法家的代表,但是他的理论基础是道家的,是老子的,是黄老的。他对老子的研究非常深厚。
  《黄帝四经》开篇第一句就是三个字——道生法。说明法家是从道家里面生出来的。《史记》也是把老(老子) 庄(庄子) 申(申不害) 韩(韩非子) 列在一个列传里面的。
  韩非子批儒家批墨家唯独不批道家:

  儒以文乱法 侠以武犯禁
  ——《韩非子》

  后面儒家思想大行其道,加上韩非子一套思想把君臣关系弄得紧张,渐渐被忽视,但是韩非子强调的 法 术 势,可以说是东方帝王术的关键,是后面君臣都不能绕开的三个方面,具体一一解读不摘录了。
  谷园总结黄老:道 德 法 术 势,这是中国管理思想的核心,即“外儒内法”后面皇权时代,表面上大家都是讲儒家那一套仁义等等,背地里大家还是要用韩非子法家这一套理论思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3
 楼主| 发表于 2020-10-14 20:01 | 只看该作者 | 来自山东
第二十一回 战国名将的悲剧

  前面说到韩非子被老同学李斯害死在秦国,即使韩国采用韩非子的思想理论也很难避免改变秦国一统东方六国的结局。大势如此已定,孔子六世孙 子顺 提前就看清秦国灭六国一统天下的大势,说过:死病无良医。就在韩非子死后第七年,即公元前230年秦国就灭了韩国。后面十年秦国陆续灭了其他几个国家,其中秦国遭受最顽强抵抗的就是赵国和楚国。
  从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改革开始,赵国军事实力一直很强,一度赵武灵王扮演过间谍去秦国亲自探睽秦国情况,当时赵国强大到都有攻击秦国的打算。可是到了公元前262年长平之战以后,赵国被杀四十余万青壮力,顿时国力空虚。战国就是一个弱肉强食的时代,这时候赵国就被临近的燕国盯上。公元前251年燕王姬喜派出一个使者约欢于赵,实则打探虚实。

  赵壮者皆死长平 其孤未壮 可伐也
  ——《资治通鉴•秦纪一》

  国与国,人与人皆一个不得不防备的地方和其真实意图:把酒言欢之间,或许正是对方探睽底牌之时。

  燕国出兵伐赵也是提前群臣征求意见,绝大部分都同意抓住机会攻赵,唯昌国君乐闲(音为jian)反对:
  赵 四战之国 其民习兵 不可
  ——《资治通鉴•秦纪一》
  白话意即:赵国与四国接壤,常年战争不断,养成全民皆兵,不可功。
  燕王姬喜不以为然,发兵攻赵,当时平原君赵胜还在,让赵王派廉颇带老弱病残的赵军就生生把燕军击退还乘胜追击一直打到燕国都城下面。打得燕国跪地求饶赵国才退兵,同年平原君赵胜也算得以善终去世。

  P.S.昌国君本来是乐毅的封号,乐闲乃乐毅的儿子,世袭昌国君的封爵。也可以看出来乐毅是完场善收的,他的儿子依然是燕国重臣,另外这个闲的读音jian,因为胡三省注释里面就这么写的:

  索隐曰 闲 音纪闲翻
  ——《资治通鉴广注》
  科普下古代的注音方式,意即:闲读音用纪的声母,用闲的韵母,组合一下其读音即是jian。

  再插播一个廉颇的故事,其中道理非常耐人寻味:
  话说长平之战前夕,因被秦国离间廉颇被赵括换下主将位置,有点失势,廉颇手下一些门客就“树倒猢狲散”弃廉颇改投别的大臣门下,后面廉颇又被启用大败燕军又得势那些门客又回来,廉颇就烦了,手下亲信门客就提醒:

  天下以市道交 君有势 我则从君
  君无势则去 此固其理也 有何怨乎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点明一个让人耐人寻味看开世态炎凉道理:人和人的交往就和做买卖一样的,你有权势我就跟你混,没有权势我就不跟你混,这太正常了,就应该这样,你有什么好抱怨的?

  所以这人情冷暖世态炎凉你要看淡看开。
  再续廉颇的故事,廉颇带兵大败燕军,得势几年到公元前245年赵成王薨了,赵襄王即位。赵襄王不看重免了廉颇,廉颇和去取代他的将军干起来了,后面赵国也待不住了,就前往魏国,廉颇前面也带兵攻打过魏国,在魏国也不被待见。后面赵国屡败于秦国,赵襄王派使者去魏国看望廉颇,看看是否有意回来带兵,廉颇大喜当着使者面吃了一斗米饭十斤肉,又各种兵器展现宝刀不老。可惜这使者来以前被赵国廉颇的对头郭开收买,最终赵襄王被蛊惑没有启用廉颇,后来廉颇魏国也待不住就奔往楚国死于楚国,最终一代名将悲凉客死他乡。

  春秋之前除了中原地区对周围少数民族有个大概的称谓:
  东夷 西戎 北狄 南蛮

  再摘录一段如见二十多年过去自己还能熟诵的《陋室铭》其中“南阳诸葛庐 西蜀子云亭 孔子曰 何陋之有”有关孔子典故故事的出处的简短一段话:

  子欲居九夷
  或曰 陋 如之何
  子曰 君子居之 何陋之有
  ——《论语•子罕》

  到了战国后期,特别是秦汉以后,北方少数民族就大致统称为“胡人”。其中最大的一支就是匈奴,慢慢匈奴开始登上历史舞台了。据说有一次匈奴的使者出使汉朝就带来匈奴首领一封文书曰:

  南有大汉 北有强胡
  胡者 天之骄子也
  不以小礼以自烦

  可以看出来北方少数民族也是以胡人自居,并非贬称,P.S.天之骄子也是出于此

  说到给秦国强大抵抗的赵国除了廉颇还有一个名将李牧,起初李牧就在赵国北疆防守匈奴,李牧统领军民防守为主,加紧练兵和生产,匈奴来犯坚守不出,匈奴骑兵开阔作战迅猛,对攻城无能为力。如此几年,赵王以李牧怯战换下,新将领主战,屡屡惨败,无奈赵王又换上李牧。又依旧固守几年,匈奴得意轻敌,一次李牧故意城池没有防备,一部匈奴长驱直入,大单于得到消息立马抓住机会统领几乎全部主力十几万大军就杀过来了。接着匈奴主力就进入李牧精心设计的包围圈里面。李牧统领数年操练的部队把匈奴十几万军队全歼。这一下把匈奴彻底打服了,此后十几年匈奴再不敢来犯。
  这场战争是一次典型的运用孙子兵法的案例。


  兵者 诡道也 ——《孙子兵法》

  即:兵法就是看谁能把谁糊弄了

  故能而示之不能 用而示之不用
  ——《孙子兵法》

  功其不备 出其不意——《孙子兵法》

  公元前234年,也就是吕不韦死后的第二年,一役秦国大败赵国,杀赵军十余万。赵王调回守北疆的李牧对战,李牧扭转局势击退秦军,两年后,秦王“大兴师伐赵”,结果“遇李牧而还”,又被李牧打回去了。又过了三年,秦军又由仅次于白起的名将王翦帅大军攻赵,结果还是被李牧挡住了,打不过,李斯就派出间谍到赵国收买了前面就算计廉颇的郭开,在赵王面前陷害李牧说李牧要谋反,拥兵自重之类。赵王听信就要把李牧换下,李牧也得到消息,“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李牧没有听从,赵王居然混蛋派出两个刺客去把李牧刺杀了,李牧死后王翦长驱直入第二年就攻克了邯郸,俘虏了赵王把赵国灭了。
  廉颇李牧的悲剧故事虽然有赵王的昏庸,有小人郭开的祸害,但是最重要的原因还是他俩上了一艘破船。正所谓“覆巢之下 岂有完卵”上了一艘破船要沉没了,船上的人再有本事也是无力回天了。所以——上对船很重要!

  中国古代儿童启蒙文以“三百千”为主,即《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

  起翦颇牧 用军最精 ——《千字文》
  即是说白起 王翦 廉颇 李牧是战国最厉害的名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4
 楼主| 发表于 2020-10-14 20:03 | 只看该作者 | 来自山东
第二十四回 六国为何会被秦国灭了

  前面两回主要是讲几个刺客的故事,也不麻烦打字整理摘录了。
  回归正题,前面公元前228年秦国先灭了赵国,燕国担心秦国来灭燕国,燕国太子丹想办法请到荆珂于公元前227年出演历史上著名的“荆珂刺秦王”,惹怒嬴政,令王翦帅大军公元前226年攻占燕国国度蓟城,燕王姬喜和太子丹就退守辽河以东的辽东地区。秦军派出大将李信继续追击燕王等,无奈燕王姬喜卑劣地杀了儿子太子丹献给嬴政。燕赵已灭,后面楚国是强敌,大将李信称仅要二十万大军即可灭楚,嬴政大乐,于公元前225年李信领二十万秦军攻楚,开始两役秦军都大胜,第三役秦军惨败,李信和残兵退回。无奈嬴政复请王翦应其需求的六十万大军攻楚。王翦和楚国打了两年,于公元前223年灭了楚国,后面又用一年:
  悉定荆江南地 降百越之君

  论打下地盘功绩来说,战国其他三个名将白起 廉颇 李牧 都和王翦不可同日而语,王翦结局如何史书没有详细记录,不过直到秦朝灭亡,王翦的孙子王离还是顶级将领,可以从这个侧面大概推测王翦应该是完场善收的。
  王翦的儿子王贲(bi)也是秦国名将,就在李信被楚国大败那一年,王贲帅兵掘开黄河,淹了魏国国度大梁,即现在的河南开封,灭了魏国。后面王翦在南边打楚国平定百越的时候,王贲带兵横扫辽东抓住燕王姬喜,彻底灭了燕国。然后公元前221年王贲从燕境南下突袭齐国,齐国几乎没有什么抵抗,国度临淄被攻破,齐王田建投降齐灭亡。


  回顾一下秦灭六国的进度:
  第一个被秦灭掉的是韩国于公元前230年,两年后,公元前228年秦灭了赵,再三年后公元前225年,秦灭魏,再两年后公元前223年,秦灭楚。再一年后,公元前222年,秦杀了逃亡的燕王姬喜残余算是彻底灭燕,再一年后公元前221年,秦灭齐,秦灭六国彻底一统天下。
  六国为什么能被秦国灭了呢?臣光曰:

  纵横之说反覆百端
  然大要合从者 六国之利也
  ——《资治通鉴•秦纪二》




  与司马光同时代的苏洵 苏辙父子也思考过这个问题,分别有一篇《六国论》

  六国破灭 非兵不利
  战不善 弊在赂秦
  ——苏洵《六国论》

  前面提过苏代就曾批评过魏王向秦割地求和:

  以地事秦 犹抱薪救火 薪不尽 火不灭

  有关秦灭六国的原因分析,很多人写过《六国论》的文章,其各自观点言论就不一一摘录分享了。

  关于为何秦并六国,现代人史学大师钱穆认为:

  秦并六国
  中国史第一次走上全国大统一的路
  此不专因于秦国地势之险塞
  及其兵力之强盛
  而最重要的还是当时一般意向所促成
  ——《国史大纲》

  钱穆指出 商鞅 张仪 范雎 蔡泽 吕不韦 李斯 这些秦国的大功臣都是从东方六国过来效力的,当时很多人都有对大一统天下的向往,秦并天下,人心所向。黄仁宇从气候和地理等等方面分析,比如大一统有利于不同地区灾慌调节互补以及合力治理黄河水患,大一统都是人心所向的选择。所以以后的中国,统一是常态,分裂是非常态。

  第二十五回 史上最牛的皇帝和丞相


  公元前221年39岁的嬴政统一天下。秦始皇的四海归一,天下一统的伟业并非秦始皇个人的功劳,乃是历任秦王数代攻伐接力的结果,从公元前362年秦孝公商鞅变法开始,历经秦孝公——秦惠文王——秦武王——秦昭襄王——秦孝文王——秦庄襄王——秦始皇。接力续力142年才完成一统天下的伟业。
  还有个小故事,曾经嬴政让一个小太监立于宫殿门口每次看见嬴政就喊:嬴政,你忘了先祖要一统天下的伟业了吗?嬴政就回喊:不敢忘。以此嬴政时刻提醒自己。据说这个方法是借鉴春秋时期的夫差吴越恩仇中的故事。
  插播补上:一般人就知道,越王勾践被吴王夫差打败被屈辱去给夫差喂马,隐忍卧薪尝胆后面又把夫差打败了。前面还有一段故事,在这之前,勾践就打败过吴国,并且在这场战争中夫差的老爹阖(he)闾(lv)就被勾践打死了,夫差发誓复仇,就有了嬴政借鉴的夫差让人在宫前看见就喊话提醒夫差牢记复仇的典故故事:

  夫差使人立于庭 苟出入 必谓己曰
  夫差 而忘越王之杀而父乎
  则对曰 唯 不敢忘
  三年乃报越 ——《左传•定公》

  嬴政一统天下第一件事就是——正名

  今名号不更 无以称成功 传后世
  ——《史记•秦始皇本纪》

  前面最牛的就是三皇五帝:
  三皇:天皇 地皇 泰皇
  五帝:黄帝 颛(zhuan)顼(xu) 帝喾(ku) 帝尧(yao) 帝舜(shun)

  于是秦始皇起了那个霸气的名字——皇帝
  即意:德兼三皇 功过五帝

  朕为始皇帝 后世以计数
  二世 三世至于万世 传之无穷
  ——《史记•秦始皇本纪》
  后世惯用的“秦始皇”也是一个谥号。


  到了天下该如何去治理的问题,前面周武王打下天下是把天下分封给儿子功臣等等分别去治理。这就叫“封土建侯”也就是我们熟悉的“封建”社会的由来。
  对于如何管理天下,时任丞相的王绾建议还是沿用前朝的“封土建侯”制,李斯当时是掌管最高司法的廷尉就反对大意:周朝就是用封土建侯制,结果各诸侯国互掐导致灭亡,不能走这个封土建侯的老路子了,李斯思想得到秦始皇认同,任命李斯为丞相负责国家治理方案的制定。
  采用“郡县制”:分天下为三十六个郡,郡置 守 尉 监。
  即分天下为三十六个郡,郡设置郡守管行政,郡尉管司法,郡监管督察监督,这和现在社会的行政权,司法权,立法权的三权分立已经很接近了,足见一手策划制定的李斯的伟大智慧。
  大的框架形成以后就是:

  一法度衡石丈尺 车同轨 书同文字 ——《史记•秦始皇本纪》
  这段文字很好理解,用教科书的话就是“秦始皇统一了法律,统一了度量衡,统一了文字”,有点历史常识的也知道文言中的石音dan,即常用来度量粮食的容量标准单位,至于文中的“车同轨”,即是当时也有有轨马车道,马车在其轨道上面奔驰,类似于现在的火车,轨道尺寸各地区不尽相同。车同轨即是把各地方不同马车车轮轴距及轨道尺寸统一,方便全国可以共同使用。
  然后秦始皇还有两个举措,
  一来所谓“偃武修文 放马南山”,把天下兵器全部收缴上来融化铸成铜人和大钟等等,因当时使用的金属主要是青铜,有铁很少。
  第二就是
  徙天下豪富于咸阳十二万户
  这些豪富都是有实力的主,弄到咸阳方便监视管理。这就叫“强干弱支,强本弱末”的加强中央集权的控制。
  前面也提到过李斯也佩服嫉妒韩非子的才华,一度迫害了韩非子,通过李斯帮忙秦始皇一手打造制定的这些各种制度治理天下的方案和制度方法,不得不重新认识李斯的才华,不光如此,李斯的文章和书法也非常了得,鲁迅就胜赞:

  秦之文章 李斯一人而已

  并且李斯的书法也很好,秦始皇统一天下“书同文字”统一使用的文字即是小篆,据说小篆即是李斯一手主创,而且李斯亲自用小篆写了一篇算是标准规范字体的《仓颉(jie)篇》给天下参考示范。可惜后已失传,仅一些石碑上面留下李斯小篆的手笔。
  看到这里通过这么多方面的综合解读李斯,彻底打翻自己前面对李斯酷吏的片面刻板定性的形象,李斯的方方面面综合起来才能还原一个比较真实的人物形象。
  后面秦始皇五次巡游天下,经常提到的皇帝封禅,这里大概科普下:
  封就是祭天,禅就是祭地。
  白话一点,封禅的意思就是,祭祀天地声明一下我已经打下天下了,以后天上的事就归天管,地下的事就归地管,中间的事就归我管了。
  回归秦始皇,其五次巡游天下也不是好差事,想想当时的路况以及出行工具其巡游天下颠簸劳累可想而知,而且期间还有各种刺杀以及气候环境风险情况威胁。秦始皇不巡游在咸阳宫也是非常勤政的:
  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
  上至以衡石量书 日夜有呈
  不中呈不得休息
  ——《史记•秦始皇本纪》

  又提到秦始皇被人诟病的求仙求长生不老药的问题,不能用现代人的认识观点诟病古人,他们当时的认识观点思想就是有局限性,谁都不能脱离超然出来,当时那个时期的人普遍都是有很深的鬼神观点认识,这样看身处那个时代的秦始皇迷恋鬼神追求长生不老也就没有那么应该被诟病了,只是秦始皇派人寻仙求药,那些半仙不能一直没有结果,一次就忽悠应付到:虽然没有找到仙人,但是得到一本仙书,上面曰:亡秦者胡也
  秦始皇大怒,于是公元前215年秦始皇派出大将蒙恬帅三十万大军北攻匈奴,把匈奴赶到黄河以北。又攻打出来一大片地区,设置十几个县,后面蒙恬主持修建长城,西起临洮(tao),东到辽东。
  说到另一个被很多人诟病秦始皇劳民伤财修建长城,也有点小题大做,前面赵国燕国也都为了防御胡人修建长城,秦始皇修建长城如同给自己家外修建一个院墙,也不能把古人想的太白痴,他们不会劳民伤财去做一个没有好处的事。

  此外秦始皇还征集一些所谓不是良民的闲杂人等十几万人,去把南越攻下。归入大秦版图,设立了桂林 南海 象郡。当时南越还是蛮荒之地,土著人口稀少,于是秦始皇就召集所谓不是良民的五十多万人员迁往南越

  回看秦国的版图并不是秦始皇兼并六国就那么大的,后面还有秦始皇很多的经营扩展才有秦国那么大的版图,

  毛 有诗云:

  百代都行秦政法

  就凭秦始皇和李斯开创的一统天下的版图和首创的并被后朝均沿袭借鉴的一套各种治理天下的政策制度大框架,秦始皇和李斯就称得上最伟大的人物了。

  第二十六回 秦始皇是个暴君吗?

  对秦始皇诟病最重的应该是“焚书坑儒”。而史书记录秦始皇当时的言论和观点如下:

  吾前收天下书不中用者尽去之
  悉召文学方术士甚众
  欲以兴太平 ——《史记•秦始皇本纪》

  方士欲练以求奇药

  今闻韩众去不报
  徐市等费以巨万计
  终不得药
  徙(xi)奸利相告日闻
  ——《史记•秦始皇本纪》

  诸生在咸阳者 吾使人廉问
  或为妖言以乱黔首
  ——《史记•秦始皇本纪》

  犯禁者四百六十余人
  皆坑之咸阳 使天下知之
  以惩后 ——《史记•秦始皇本纪》


  秦朝把老百姓叫黔首。
  下面大概简短整理下“焚书坑儒”的历史事件和秦始皇个人的观点。
  坑儒发生在焚书后面,秦始皇的意思是,他前面是把一些不中用的容易干扰影响老百姓思想的书集中焚毁了,后面他又请来很多方士术士本想让他们帮忙促成天下太平。可是方士术士又要给我寻求仙药。结果那些术士韩众 徐福 卢生 侯生等等又耗费大量财力一直找不到,而且背后还诽谤我蛊惑老百姓。

  坑杀这些术士也不是秦始皇私下杀之,而是通过当时的法律程序关押相关人员审问,其中这些术士又互掐相互举报。把那些罪恶的人公开坑杀,以警天下。

  秦始皇坑杀这些术士首先是按照走法律程序公开的,为了打到惩警天下的目的,至于可能有的人不至死,但是这就是法家的特点——重轻罪,轻罪给于重刑,目的就是起到强大的震慑作用,以警世人。
  到底秦始皇坑杀的方士术士是不是儒生呢?为什么儒生还涉及道家,阴阳家等等炼丹求仙这方面?也有学者研究这个问题。钱穆在《国史大纲》里面的解释比较让人认同。钱穆曰:当时儒生分齐学和鲁学两个流派。
  齐学就是研究这些荒诞不经的学问的。

  齐学流于怪诞 其病在不经
  鲁学流为训诂 其病在尊古
  ——钱穆《国史大纲》

  秦始皇坑杀的那批方士术士广义上大概也算儒生,只是和后世乃至现在印象中的儒生全然不同,知道实情,秦始皇坑杀这些半仙的儒生也没有那么值得被那么诟病的了。后面慢慢鲁学一派的儒生占据主导地位,尊古 重视教育和文化传承,才成为我们普遍认同的儒家儒生。即简短一句,当时秦始皇坑杀的并非我们印象中的儒生,了解更多当时历史真相秦始皇坑儒罪行的诟病多少应该轻很多。
  说完坑儒再把焚书补上,这是在坑儒前一年,一天宴会上一位领头的博士给秦始皇拍马屁其创新实行的郡县制的伟大及各种好处。其中有个淳于越的博士就反对进言:皇上,你就看见封建制诸侯相互攻伐的坏处,没有看见诸侯之间和朝廷也有彼此支撑的好处。废除封建制万一有田氏代齐那样的情况发生,朝廷外面没有实力来支撑帮忙。又曰,殷商靠分封传世六百年,姬周靠分封传世八百年,陛下能传世多少年?

  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 非所闻也
  ——《史记•秦始皇本纪》
  听完秦始皇也是一惊,于是让众大臣讨论下封建制和郡县制孰是孰非,别人没怎样,李斯一下怒了,因为郡县制是李斯一手创立落实的,于是李斯回家酝酿数天上奏一书:

  五帝不相复 三代不相袭
  各以治 非其相反 时变异也
  ——《史记•秦始皇本纪》
  后面李斯又对淳于越上纲上线一套驳斥:淳于越就是那种“厚古薄今”总是拿古代一套和当前对比驳斥当下而且社会上也有很多这样的人,骂的越厉害名气越大投靠的人越多,之所以这样就是因为他们读了各个流派的书借其中妖言蛊惑百姓众人。

  如此弗禁 则主势降乎上
  党与成乎下 禁之便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李斯强调不禁之任由各种流派发展就会让各种学说流派强大降低皇上的威严。并提出禁之方案:

  史官非秦记皆烧之
  非博士官所职
  天下敢有藏 诗 书 百家语者
  悉诣(yi)守 尉杂烧之
  所不去者 医药卜筮(shi)种树之书
  ——《史记•秦始皇本纪》

  接着就是这场文化浩劫的焚书开始,的确是这场焚书的文化浩劫谁也不能给秦始皇李斯平反,不过焚书首先是烧了六国的国史的书籍。《诗经》《尚书》诸子百家的书之类的里面涉及很多政治方面容易被人用来对比“厚古薄今”的书被秦始皇认为是不中用的书也要烧,不过不是全部烧,博士手中可以保存用来给皇家查看,以及博士大秘参考使用,只是民间的都要烧之,至于有实用价值的书不烧,比如 医药 占卜 农业种植之类的书保留。

  对于“焚书坑儒”事件有两段诗也值得人冷静思考下。
  一个是明朝著名《小窗幽记》的作者陈继儒:

  雪满前山酒满觚(gu)
  一编常对老潜夫
  尔曹空恨咸阳火
  焚后残书读尽无 ——陈继儒



  毛 也有一句相关的诗句:

  劝君少骂秦始皇 焚坑事业要商量
  ——《七律•读封建论呈郭老》


  秦始皇焚书的本意应该也是为了巩固统治,防止那些读书人作乱起事。可惜了就算焚书也没用:

  坑灰未冷山东乱 刘项原来不读书
  ——章碣(jie)《焚书坑》

  秦始皇在世还能压住大秦帝国,死了就天下大乱,仅二世短命而亡,其原因,史学大家钱穆归纳总结如下:

  秦代政治的失败
  最主要的在其役使民力之逾量
  ——钱穆《国史大纲》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西汉•贾谊

  又有一系列故事侧面说明秦始皇是一个冷酷,无情的人,身体和心理都不健康后世皇帝后宫无数,据说秦始皇没有正式册立皇后,秦始皇几乎没有和皇后妃子等女人的野史艳史故事,以至于现在拍秦始皇的电视剧电影都没有女一号的戏份。一系列经历促成秦始皇一个冷酷无情的报复性性格,

  P.S.古代博士乃一种官职,当时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一种官职,类似于皇家顾问,大秘这样一帮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5
 楼主| 发表于 2020-10-14 20:05 | 只看该作者 | 来自山东
第二十七回 秦始皇身后的阴谋

  公元前211年十月秦始皇最后一次巡游,带着他疼爱的小儿子胡亥,还有左丞相李斯,和大宦官赵高等。《史记》大概记录这次的巡游路线,大致出咸阳奔向今天武汉地区又顺长江下行入海。然后由海路北上经今天青岛 烟台 又到渤海西边德州的古黄河的入海口逆流黄河西返奔咸阳方向。

  遂并海西 至平原津而病
  ——《史记•秦始皇本纪》
  后公元前210年七月崩于沙丘,即今河北邢台周围,享年50。秦始皇生于邯郸,死于临近的邢台。因为前面秦始皇讳言死,对后面即位等等身后事都避而不谈就为后面即位的问题留下隐患。
  秦始皇崩了,天子死曰崩,死前仓促临时立下遗诏。还没有来得及给使者送给长子扶苏秦始皇就崩了,死后遗诏就落入大宦官赵高手上。赵高当时是中车府令,即监管秦始皇的车马出行的官职,而且还兼管秦始皇的玉玺。秦始皇崩了以后赵高等封锁消息,先前也是和秦始皇直接看见接触的也就胡亥赵高李斯几个近臣人物,封锁消息很容易,怕尸体腐烂又拉了一车海鲜掩盖气味,一路奔回咸阳。

  秦始皇至沙丘 病甚
  令赵高为书赐公子扶苏
  ——《史记•李斯列传》

  秦始皇病危时刻遗诏还是赵高代笔的。简短插播下赵高,赵高前面身世坎坷,一度低为奴隶,后因精通法律等等得到主人赏识推荐给秦王,后至中车府令二十几年,还任秦始皇小儿子胡亥的老师,赵高还有一手好字,据说李斯那篇《仓颉篇》其中还有一部分出之赵高之手。据说秦始皇遗诏如下:

  以兵属蒙恬 与丧
  会咸阳而葬 ——《史记•李斯列传》

  再插播一点,前面秦始皇坑儒时候,扶苏给方术士求情和秦始皇有点冲突,秦始皇即让扶苏离开咸阳去蒙恬一块戍守边疆。
  秦始皇遗诏大意即是让蒙恬统兵回来下葬,后面扶苏即位。
  赵高代笔就害怕,前面和蒙恬有冲突,扶苏即位蒙恬就会高升对己不利。
  赵高乃胡亥的老师,就想胡亥即位于己有利。就先游说诱惑胡亥即位:

  臣人与见臣于人 制人与受制于人
  不可同日道哉 ——《史记•李斯列传》

  胡亥开始还不错以和兄抢皇位不义,违背父意不孝推辞,赵高又游说诱惑曰:


  大行不小谨 盛德不辞让
  ——《史记•李斯列传》

  乡曲各有宜而百官不同功
  ——《史记•李斯列传》

  赵高继续游说忽悠曰:

  顾小而忘大 后必有害
  狐疑犹豫 后必有悔
  ——《史记•李斯列传》

  断而敢行 鬼神避之
  后有成功 ——《史记•李斯列传》

  胡亥被赵高一通说服说动同意,后面就是游说李斯了。

  时乎时乎 间不及谋
  赢粮跃马 唯恐后时
  ——《史记•李斯列传》

  后面赵高找到李斯直言扶苏即位肯定立蒙恬为相而罢免李斯并软硬威胁迫使李斯同意胡亥即位。于是赵高李斯篡改遗诏胡亥即位,并更改给扶苏蒙恬的书信借故赐死二人,扶苏看到书信竟然深信自杀,蒙恬欲回咸阳和秦始皇解释,放下军队在回咸阳途中囚车内被杀,接替蒙恬统领秦朝那三十万主力大军的正是蒙恬的副将,即战神王翦之孙,王贲之子王离。
  回到赵高一伙,于公元前210年的九月回到咸阳把秦始皇安葬于郦山陵墓。

  这个陵墓的庞大宏伟超乎想象,仅其中的兵马俑坑就是世界八大奇迹了,从秦始皇13岁即位秦王就开始修建了,统一天下更是征调七十多万人修了39年

  隐宫徒刑者七十余万人
  ——《史记•李斯列传》
  那么多人那么多年能够修成什么样?

  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
  机相灌输 上具天文 下具地理
  以人鱼膏为烛 度不灭者久之
  ——《史记•秦始皇本纪》




  第二十八回 秦朝历史的男主角

  前面讲到秦始皇**于巡游途中,赵高李斯合谋篡改遗诏助胡亥即位,胡亥即位后第一件事就是处理秦始皇后宫的嫔妃,一般被临幸有后的嫔妃能够依靠子女在后宫有一号有保障,那些没有孩子甚至是没有被临幸的嫔妃一般有四种结局:最好的结局是被遣返回家,其次是出家为妮,还有一种在中原不太被使用的,即被新皇帝全部收入后宫,这个情况匈奴比较普遍,最惨的就是全部去给老皇帝殉葬。胡亥就选择了最残忍的第四种处理了秦始皇的后宫嫔妃。



  接着胡亥又学老爹巡游天下一番。然后胡亥有点迷茫了,感慨想及时行乐对老师赵高曰:

  人生居世间也
  譬犹骋(cheng)六骥(ji)过决隙也
  ——《史记•李斯列传》

  悉耳目之所好 穷心志之所乐
  长有天下 终吾年寿
  ——《史记•李斯列传》

  赵高劝之目前地位不稳,隐患很多还不能及时行乐,

  明主收举馀民 贱者贵之
  贫者富之 远者近之
  则上下集而国安矣
  ——《史记•李斯列传》

  赵高建议胡亥要清空秦始皇老一批班底提拔自己一套新的班底以巩固保障自己的政权稳定,于是胡亥就把秦始皇另外十二个儿子,十个女儿兄弟姐妹全部杀掉。还有秦始皇的近官三郎:外郎 中郎 侍郎 这批老的班底近臣全部杀掉,也不能无缘无故杀人,每杀一个人都要审问调查往往一个人牵连几十上百人,弄得朝廷上下人人自危。而且胡亥还大兴土木继续秦始皇未完成的阿房宫。
  赵高是刀笔吏玩法律出身的,一贯严法以恶制恶,以暴制暴的思维。所以在胡亥赵高时期上下百姓比秦始皇时期还艰难痛苦,长期积累矛盾怨恨公元前209年七月就爆发了著名的陈胜吴广的大泽乡农民起义,正好是秦始皇公元前210年七月崩了一年后。
  仅仅两个月各地豪杰都起兵反秦响应:

  山东郡县少年苦秦吏
  皆杀其守尉令丞反
  以应陈胜 相立为侯王
  合从西乡 名为伐秦
  不可胜数也 ——《史记•李斯列传》

  科普下古文中经常出现的“山东”,此山东乃指崤山以东地区,山东即秦国意义上的东方六国所在地。崤山山脉乃一道天然屏障,其下函谷关也是险峻所谓“一夫当关 万夫莫开”,秦国位于崤山以西,东方六国位于崤山以东,就凭借崤山险峻屏障秦国可以以一敌东方六国。
  回各地起义响应反秦,有地方官吏将起义上报朝廷激怒胡亥,后面各地官吏就隐瞒不报,以至于朝廷没有觉察把起义军消灭在萌芽状态,结果起义队伍慢慢壮大,当年冬天陈胜一只大军在周文(也称周章)的带领下居然打进关中,
  打到了戏水边,对咸阳几乎就兵临城下了。胡亥一时慌了就派大将章邯应战,就对丞相李斯问责,李斯心里更担心胡亥借故清算前朝老臣借机罢免自己就应付曰:

  夫贤主者 必能行督责之术者也
  ——《史记•李斯列传》

  所谓乱世用重典,可是小范围使用可以起到杀一儆百的作用,可是这种天下大乱再用重典只能火上浇油了,胡亥采用李斯的督责重典后,百姓更加艰难困苦恐慌。
  期间赵高又给李斯下套,通过一系列手段故事让胡亥烦上李斯,赵高一系列诬陷诽谤,后面李斯回味过来赵高设套谋害自己,也上书赵高各种罪行,可惜此时已晚,胡亥后让赵高查办李斯父子,屈打成招,于公元前208年李斯父子被腰斩于市,夷三族。
  临刑前李斯对绑在旁边的仲儿即二儿子的话让人感慨唏嘘:

  吾欲与若复牵黄犬
  俱出上蔡东门逐狡兔
  岂可得乎 ——《史记•李斯列传》

  看过天涯一个有关《资治通鉴》的牛贴有人跟帖提及到李斯的故事,其始于鼠论终于犬说,这一鼠一犬解读非常耐人寻味。
  再回历史正题李斯这个结局李斯前面也曾考虑过,前面李斯的大儿子李由时任大郡三川郡的郡守回家看望,朝廷官员皆闻讯登门拜访,门口车辆及千,李斯看见就心里一震,想起老师荀子的话:

  物禁大盛 ——《史记•李斯列传》

  李斯当时就一震:凡事凡物不能太盛,物极必反,盛极必衰,真不知道哪天我衰落时会是什么光景。
  李斯算是大秦的一个主角。这个主角消亡了,大秦的帷幕也在缓缓落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6
 楼主| 发表于 2020-10-14 20:08 | 只看该作者 | 来自山东
第三十一回 刘邦的爱情和传说

  前面提到刘邦各种魅力以及传说,刘邦亦正亦邪的性格脾气以及其好酒及色,至于打天下以前刘邦的好色故事史书也没有,只是提及刘邦的大儿子刘肥乃外妇所生:

  其母 外妇也 曰曹氏
  ——《史记•齐棹惠王世家》
  此外妇有点像现在的二奶,更准确的是刘邦没有名分的女朋友,因各种原因不能结婚而生下孩子了。
  推测刘邦四十多岁以后才当上泗水亭长,后面宴会一系列故事偶遇老丈人吕公刘邦宴会一系列豪迈不羁的表现被看中娶了发妻吕雉,也就是著名的吕后,后面生下鲁元公主,又于公元前210年生下刘盈。

  后面不久刘邦就接到一个任务押送沛县的徒役去咸阳修郦山陵墓,这个是苦差事,陆续有人逃跑,这样到咸阳就能跑光了,按照秦朝法律负责押送的人员是死罪。刘邦思考后不得已半夜决定亭长也不干了把剩余徒役遣散:

  吾亦从此逝矣 ——《史记•高祖本纪》
  于是刘邦和一些留下跟随的人:

  隐于芒 砀(dang)山泽岩石之间
  ——《史记•高祖本纪》
  刘邦曾经看见秦始皇出行的场面大发感慨:

  嗟夫 大丈夫当如此也
  ——《史记•高祖本纪》

  可惜刘邦这个起步基本上就是狼狈地落草为寇,苟且偷生走一步看一步,这和陈胜完全不能比,

  后面有传说有故事慢慢地吸引不少人来投奔刘邦,刘邦也手下有了百十来号人。就在这个时候,陈胜在大泽乡揭竿而起的消息传来。
  心理学上面有个“破窗效应”:
  如果一个废弃的厂房等等建筑,其窗户的玻璃完好,那样很久上面的玻璃都会保持完好,但是一旦一天一个熊孩子打破一块玻璃,那样后面不久别的熊孩子都会跟上把所有的玻璃都打破,这就是“破窗效应”
  陈胜的起义也是这个“破窗效应”,一旦陈胜起义,各地都会模仿纷纷揭竿而起:

  诸郡县皆多杀长吏以应陈涉
  ——《史记•陈涉世家》

  各地起义风起云涌,县令要么镇压要么一同响应反秦,沛县县令无力镇压想保命一同响应起义反秦,就找手下两个得力干将商量,一个是组织部长萧何,另一个是管社会治安的曹参,这两个和刘邦关系都不错,推荐请刘邦来统领部队。后面刘邦带人来了,县令又害怕变卦了,紧关城门。刘邦用箭射入城内其上绑布帛写字劝说城内百姓官兵,结果城内百姓杀了县令放刘邦一伙入城,刘邦被推举为首领,号称“沛公”



  第三十二回 刘邦崛起

  上回说到刘邦杀了沛县县令,夺得老家丰县沛县一块的政权响应陈胜起义,人称“沛公”。秦朝沛县上面泗水郡就派兵下来镇压,被刘邦打回去,后面刘邦就开始在外带兵。老家丰县沛县的地盘就让手下一个叫雍齿的把守,那时各路起义四起,相互也是混战,陈胜手下有一位大将叫周巿(fu)。后拥立魏国的王孙魏咎为魏王,他为丞相,带兵打到丰县,这个雍齿居然投降于周巿。刘邦大怒回来夺回结果吃了败仗。这是刘邦第一次败仗,后面还有无数次败仗,“常败将军”刘邦就是靠着屡败屡战的坚持,结果最终当上了皇帝。

  一个人可以被毁灭 但不能被打败
  ——海明威《老人与海》

  刘邦吃了败仗不得已想去投奔当时算是起义军正头香主实力更强的景駒。在去路上遇到他的一个大贵人张良。此时张良也是带一小伙人想去投奔景駒,和刘邦一见如故互为欣赏,就投奔刘邦了。
  接着刘邦和景駒借了一些兵力还没来得及去攻打丰县就和章邯手下一支秦军遭遇了

  战不利 ——《史记•高祖本纪》

  刘邦又吃一次败仗,打不过就跑,就转战砀城,把砀城打下来了。还收编了几千兵马,然后又打下一个小城,实力得以扩充,就这时候项梁带着楚军从南边就上来了,兼并了景駒的部队和地盘。
  驻扎在薛城,刘邦就看清形势去抱项梁的粗腿,项梁也欣赏刘邦的人格魅力,当下就拨给刘邦五千兵并配以十将,刘邦一下子实力大涨。手下有上万兵马,后面还有项梁这个大哥,一下子就去把丰县夺回。同时另一位牛人项羽也是不同凡响,他正在打一场硬仗,打襄城,久攻不下很惨烈,最终攻下襄城,项羽就“襄城屠城”。

  襄城无遗类 皆坑之
  ——《史记•项羽本纪》
  此时刘邦夺回丰县就回薛城正式归于项梁麾下,项羽也回来了,日后这对死对头渡过一段甜蜜的蜜月期,并肩作战,还结为兄弟。此时另一位牛人范增也投奔到项梁的麾下,当时范增已是七十的高龄了。
  范增建议项梁,楚国和秦国是世仇不共戴天,找到楚国后裔拥立为王伐秦更能得到拥护支持,于是项梁找到一个叫熊心的楚国王室后裔立为楚怀王。
  长话短说,刘邦和项羽一同作战有两场大仗,一次是联手打下城阳,刘邦项羽伙同“城阳屠城”。后面他俩又联手大败一支秦军的主力,杀死主将李由,即李斯的长子。项梁这边带着主力打得也很顺,打亢父,打东阿,到定陶。几场胜战让项梁骄狂起来,项梁手下有个叫宋义的参谋,也曾是前楚国的高官,宋义就提醒:

  战胜而将骄卒惰者败
  ——《史记•项羽本纪》

  项梁不以为然,让宋义出使齐国商量联合抗秦计划。宋义的建议项梁不听也罢:

  事君数 斯辱矣
  朋友数 斯疏矣 ——《论语•里仁》

  白话即:多次劝说君主,君主不听只会自取其辱,多次劝说朋友不听,只会导致朋友疏远于你,大意即告诉我们劝说要适可而止。

  宋义劝说作罢就奉项梁的命令去齐国出差,路上正好碰见齐国来的使者,宋义就劝其慢一点,预言项梁马上就要吃败仗,免得被连累。后果然如宋义所料,马上章邯帅兵突袭项梁,项梁骄傲轻视没有防备。在定陶项梁被击毙。章邯也大意了,以为打败项梁主力这边就没问题了,于是北上渡过黄河,去打邯郸张耳 陈馀保的赵王。项梁死后,这个曾放羊的熊心楚怀王统领三军,任命宋义为“卿子冠军”接替项梁。
  楚怀王在彭城进行战略规划,决定兵分两路,一路由宋义统领北上攻打章邯救赵,然后联络各诸侯一同攻打咸阳,另一路直接去攻打咸阳,约定:

  先入定关中者王之
  ——《史记•高祖本纪》

  对于直接攻占咸阳的西路看似快捷,实则直面秦军根基主力,凶险异常,皆不敢前往,唯刘邦项羽愿往。
  楚怀王手下大臣皆持重派,认为项羽太残暴屠城不宜树军队仁义之名:

  诸所过无不残灭——《史记•项羽本纪》

  而更倾向于年长稳重有仁义之名的刘邦统领西路直攻咸阳:

  扶义而西 ——《史记•高祖本纪》

  结果就是决定由刘邦西路攻秦,项羽北上配合宋义救赵再联合诸侯一同攻秦。
  刘邦先从砀(dang)郡出发,朝西北攻打昌邑,这里遇见一位牛人彭越。
  起初彭越只是个渔民,困苦不得已落草为寇小打小闹。后面陈胜起义的消息传过来,很多当地热血小青年聚集找到彭越要彭越带领一起反秦,彭越不许。数求,彭越约必须军纪严明,服从命令,并定:明日出之前集合于此,迟到者斩。次日,天明以前大部分都到了,还有十余人陆陆续续到响午才到齐,然后彭越就把最后来的斩了以警示。大家都震惊了,这样彭越这支小部队起来就军纪严明战斗力极强。
  后面刘邦来攻打昌邑遇见彭越,合力也没有攻下昌邑,刘邦就绕开昌邑继续西进经过高阳,在这里刘邦又遇见另外一个文角牛人郦(li)食(yi)其(ji)。
  长话短说,不同版本郦食其拜见刘邦后,建议刘邦一点打下位置粮草俱佳的陈留:

  天下之冲 四通五达之郊也
  ——《史记•郦生陆贾列传》

  后面郦食其帮忙出计出面去陈留游说故交县令归服刘邦一同反秦,被拒,晚上留宿县令府内,六十多的郦食其居然潜入县令卧室砍下县令头带上翻墙而出,第二天刘邦用大竹杆挑起县令人头外加利诱恐吓,就轻松收下陈留,整编扩充部队和粮草,实力大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7
 楼主| 发表于 2020-10-14 20:11 | 只看该作者 | 来自山东
第三十三回 刘邦项羽联手灭秦

  前面说到刘邦得到郦食其的帮助拿下重镇陈留,里面大量粮草兵器等等让刘邦实力大增:

  沛公舍陈留南城门上
  因其库兵 食积栗
  留出入三月 从兵以万数
  遂入破秦 ——《史记•郦生陆贾列传》


  入关一条常见顺畅的路线就是从洛阳到渑(mian)池,再入函谷关直奔咸阳,这条路比较直比较近,前面陈胜手下的周文一度打到戏水就是走这条路,后面项羽也是走这条路,刘邦也想走这条路,可是数天洛阳攻不下,只能转道迂回先往南打南阳,再绕道攻下武关再奔咸阳。
  有些事往往直接不通反而迂回一下就比较顺畅,正所谓:

  道固委蛇——《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

  刘邦打南阳很顺利就拿下,可是南阳太守带着一队人马跑了逃进临近的宛城,刘邦感觉宛城也没有什么粮草兵器等等物资,就没有攻打宛城,绕过宛城直奔武关,走到一半,张良提醒武关乃重城有重兵把守很难快速攻下,若此时宛城人马攻击后路,腹背受敌则危矣,刘邦顿悟调整回攻宛城。大军把宛城围得水泄不通。里面南阳太守慌了欲自杀,手下一个聪明人叫陈恢,出面说服刘邦,建议刘邦招降太守,给予优厚待遇,保全城内兵民安全,则可轻易获取城池和物资,而后此“宛城模式”推广,后面收复城池则轻而易举且迅速,快速入关为王指日可待。刘邦大乐。依计轻松收下宛城厚待官员百姓。后面“宛城模式”开启,一路绿灯:

  引兵西 无不下者
  ——《史记•高祖本纪》

  用孟子的话:

  仁者无敌 ——《孟子•梁惠王上》

  西方说法叫“南风效应”
  法国作家拉封丹写的一个寓言:北风和南风比试谁更厉害能够把路人大衣吹下来,北风先出手用一阵猛烈的北风吹向路人,几乎把衣服和路人一起吹翻,可是过后路人把衣服裹得更紧了,后面是南风出手,南风用轻柔温暖的南风吹向路人,路人感觉舒服温暖,慢慢地自己把大衣脱下,这就是“南风效应”

  话说刘邦一路这么顺畅也有项羽拖住秦军的功劳,回到项羽一支。前面楚怀王认为项羽太残暴不宜西路攻占咸阳,就让项羽北上给宋义当副手救赵再伙同其他诸侯一同攻秦,话说当时是张耳陈馀保的赵王,已被秦军从邯郸打出去,退到临近巨鹿,当时秦军大将是王离,即名将王翦之孙,王贲之子,而章邯在后方负责粮草物资保障,二来防备南上的楚军突袭,

  为将三世者必败
  ——《史记•白起王翦列传》
  宋义项羽带兵来到邯郸南边的安阳,宋义就扎营下来在漳河一个多月不渡河观望,项羽就急去建议尽快去解救赵,宋义坚持坐山观虎斗待双方消耗差不多再出手,并立专立军令状针对项羽令其不能动兵,
  强不可使者 皆斩之
  ——《史记•项羽本纪》
  作为副将的项羽有意见也无可奈何忍气吞。后面一次士兵都节衣少食宋义宴会铺张浪费,项羽借故爆发杀死宋义并取得大军的领导权。
  公元前208年的11月项羽即统领数万大军,年仅24岁。
  后面项羽统领楚军,仅带三天的口粮,破釜沉舟渡过漳河。正所谓“置之死地而后生”,这样刺激激发数万楚军以一敌十。巨鹿楚军九战九胜大败秦军,俘虏了王离,章邯也败退,一下子项羽震惊诸侯。当时起义各部也都来准备营救巨鹿,可是都——作壁上观。
  这个“坐壁上观”就出于此处,壁乃部队驻扎的军事防御壁垒,各诸侯皆坐壁上观,感慨惊叹项羽统领的楚军的神勇。
  解了巨鹿之危之后,各路诸侯来拜见项羽,皆充满敬畏与佩服:

  无不膝行而前 莫敢仰视
  ——《史记•项羽本纪》

  从此项羽就成为各路起义军诸侯的盟主。再后面攻打章邯,章邯就扛不住了,加上秦二世对他也有意见了,赵高背后还算计他,于是章邯扛了一阵最终带着二十多万秦军就向项羽投降了。
  所谓“受降如受敌”,更何况秦军和楚军是世仇
  楚虽三户 亡秦必楚
  ——《史记•项羽本纪》

  这么多秦军就是一个潜在的威胁,于是“杀降”,后面还有提及曾国藩等等著名杀降事件,于此不赘述。

  楚军夜击坑秦卒二十馀万人新安城南
  ——《史记•项羽本纪》

  提到这里就有一个疑问,当年的秦军一统六国,又打匈奴又打南蛮百越,何其勇猛,仅仅过来十几年,为什么战斗力差别这么大?谷园一家之言认为:
  1有暮气,曾国藩打下太平天国以后立即把湘军给裁撤了,用他的话讲,“湘军暮气已深”,所以北上就主要靠没有暮气的李鸿章的淮军。
  2兵役制度的问题。钱穆有这方面的解读,大意即,先秦时候服兵役都是就近好操作,到了秦朝大帝国,服兵役奔波长远,而且兵役人员情绪抵制,服兵役就成为一个巨大的负担,战斗力就会大打折扣。前面陈胜起义就是服兵役期间抵触怨恨等等而揭竿起义的。

  接下来,项羽统兵奔西奔咸阳而行,这时候刘邦已经捷足先登入关了,前面项羽坑杀秦军是公元前206年的11月,刘邦9月就已经入关了,不得不说,刘邦能够比较顺畅入关,项羽给牵制秦军主力功不可没。项羽把秦军的士气基本打破了,以至于刘邦攻打武关时候,防守秦军都没有了士气没有大的抵抗。刘邦派人去劝降武关守将,轻易即答应归降。
  张良就出计规劝刘邦,仅守将轻松答应归降不保险,其余将领不定,不如趁机攻下:

  不如因其懈怠击之
  ——《资治通鉴•秦纪三》

  刘邦依计趁机拿下武关,即入关,后面秦军没有什么大的狙击。刘邦“扶义而行”一路通畅:

  所过亡得卤掠 秦民皆喜
  ——《资治通鉴•秦纪三》

  应了那句话“得民心者得天下”

  公元前207年的10月,刘邦驻扎于霸上,霸上就是咸阳的郊区,相当于咸阳的东大门。于是刚刚杀了赵高当了四十多天皇帝的子婴出城向刘邦投降。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7年,秦朝正式灭亡。仅仅短命14年,前面11年是秦始皇,秦始皇死后仅仅3年秦朝就崩溃灭亡了。
  刘邦面对投降的子婴,“杀降不祥”刘邦还是“扶义而行”,把子婴关押起来,就进入咸阳,各官兵皆社会底层出身,大肆哄抢咸阳内大福大贵。其中一人没有抢这些,而是首先封锁控制秦朝丞相府,即秦朝官员办公所在,这里没有钱财,有的就是全国各种公文档案文件。这个人就是萧何。有了这些文件档案才能帮助了解全国各地的财力 兵力 物资 人口 等等各种情况,为后面的楚汉争霸奠定基础。
  有此可见,萧何的胸怀之大,见识之高,不愧为一代名相。

  萧何后面汉朝成立为第一任相国,前面也不过是地方一个小官,应了前面李斯的茅坑老鼠和粮仓老鼠的“老鼠哲学”:

  人之贤不肖 在所自处耳
  ——《史记•李斯列传》

  不光萧何厉害,刘邦手下还有一大批牛人萧何 张良 韩信 樊哙 陈平。曾国藩就有个说法:历史上凡是了不起的帝王,身边一定有一批了不起的将相人物,都能匹配得起这个帝王,相得益彰,风云际会。


  第三十四回 先秦最后的刺客

  话说刘邦先入咸阳,手下都是底层的将领哄抢咸阳的迖官显族,皇宫里面都是刘邦的,刘邦也迷恋其中的珍宝佳丽,别人不敢规劝,刘邦的担挑连襟樊哙就规劝刘邦低调节制退回霸上,刘邦也不以为然,后张良又来规劝:

  忠言逆耳利于行
  良药苦口利于病——《史记•留侯世家》

  刘邦对张良是十分敬重,言听计从。于是刘邦离开秦皇宫,还军霸上。
  《易经》里面有一个艮(gen)卦:
  在任何情况下能够管住自己,控制自己的欲望,服从于自己的理智,就是大人物。
  据说曾国藩时期当年攻克太平天国的天京城之后,清军也是烧杀掳掠,其中立了首功的将领叫李臣典,就是纵欲过多仅27岁就辞世。
  话回刘邦还军霸上,咸阳还要有人管理,秦朝那些旧法不能再用,新的完善的法律不可能短时期发布使用,于是暂行一个绿色极简版法律条例:

  约法三章耳
  杀人者死 伤人及盗抵罪
  ——《资治通鉴•汉纪一》

  这样新的极简法律使用,咸阳老百姓一下子从秦朝严刑峻法中解脱了,大得民心。老百姓纷纷给刘邦军队送来粮肉各种物资。刘邦又秀一把仁义皆拒之:

  不欲费民 ——《资治通鉴•汉纪》

  这样更得民心,前面刘邦手下哄抢的皆为迖官显族,对老百姓还是秋毫无犯的,咸阳老百姓皆盼刘邦能够王于咸阳。

  刘邦之所以要退出咸阳还军霸上,是因为当时刘邦仅仅是楚怀王手下一个将领,实力远不及项羽,还没有实力称王称帝,刘邦还军霸上,项羽也打上了了,刘邦还是不甘心就派兵驻守险关函谷关,试图凭天险函谷关把项羽挡于关外,可是刘邦哪能挡得住项羽?项羽得知愤怒派名将黥(qing)布一举攻下函谷关入关驻扎鸿门。刘邦在霸上,项羽在鸿门,之间有一条直道,即前面提及秦始皇统一车轴距的古代有轨高速公路,两地大概一个小时的马程。

  当时项羽兵力四十万号称百万
  刘邦兵力十万号称二十万

  很多史书记录推测,当时项羽也没有真心想打刘邦,前面曾经并肩作战,还约为兄弟,刘邦也有很强的人格魅力,项羽也是好汉爱英雄,有点惺惺相惜,再者刘邦手下也有身经百战的十万大军,一旦开战,项羽也不易轻松取胜,再者刘邦也没有什么大罪过,至于把函谷关堵上一事,刘邦也派人去解释是为了防止别人入关祸害,并向项羽道歉了。总结当时前后情况,项羽当时也没有真心打刘邦的心意。
  可是刘邦手下一个左司马曹无伤,类似于副参谋长。想抱项羽的粗腿,就过来游说挑拨刘邦要称汉中王,劝项羽先出手。另外大谋士范增也分析极力规劝项羽攻打刘邦,范增威望很高是一个狠角色,被项羽尊称为“亚父”他的话是非常有分量的。这样虽然项羽没有有意打刘邦。经过规劝还是摆出一副要攻打的架势。
  一日夜里,项羽一个叔叔项伯就跑刘邦这边找张良,想报前面张良救命之恩,规劝张良尽快离开刘邦以免后面项羽攻打刘邦被祸及到。张良婉拒不能撇下恩人刘邦,于是立即找到刘邦说明情况,通过《史记》一段刘邦和张良的对话,大概推测张良可能略年长于刘邦。刘邦得知也惶恐,张良献计让项伯帮忙和项羽说情,于是刘邦引项伯见刘邦,刘邦以兄呼之毕恭毕敬待之。

  再插播一点,在刘邦这些核心高层之中,张良很特殊,其他譬如萧何 曹参 陈平 韩信 彭越 黥(qing)布等等皆出身底层最多也就是萧何曹参是个地方小官吏,张良(字子房)出身贵族,爷爷父亲皆韩国的丞相,从韩昭侯那会就是丞相,历五任韩王。在韩国的地位势力除了王室就是张良家了。张良家和韩国王室的关系可见一斑。所以公元前230年秦国灭了韩国,刘邦也就26岁,张良也应该差不多二十六七岁,张良就逃往别的诸侯国,散尽家财,招揽刺客刺杀秦始皇,以报国恨家仇。秦始皇东巡至博浪沙差点被从天而降的大铁球刺杀,这一次就是张良安排的一个大力士丢下的大铁球,砸中旁边的副车秦始皇才幸免于难,张良也是经过精密策划的,刺杀以后还能近距离脱身。

  张良刺杀失败逃脱到下邳(pi)隐姓埋名。后面就有好故事了,一日张良外面闲逛:

  良尝闲从容步游下邳圯(yi)上
  ——《史记•留侯世家》

  圯 桥也 东楚谓之圯
  ——《史记集解》
  补充一点,据说这个圯(yi)是个生僻的古文字,两千多年过去了,字典里面解释这个字就是张良这个故事里面使用提到用过,差不多成为张良一个专用字。
  话回张良的故事,一日张良在桥上闲逛,迎面来了一老头,老头脚一伸,鞋子就甩落桥下,老头就和张良说:“小伙子帮我把鞋捡上来”张良贵族出身哪能受得了这个,刚要发怒,回想当下避难处境强忍就下桥捡起鞋,谁知老头得寸进尺把脚一伸曰:“给我穿上”。张良又是一惊,强忍履之。

  长跪履之 ——《史记•留侯世家》

  穿好后老头微微一笑,一句话也没说转头就走了。
  良殊大惊 随目之
  ——《史记•留侯世家》

  张良一头蒙晕,目送老头远去,走了一段老头回来笑眯眯对张良曰:

  孺子可教矣
  后五日平明 与我会此
  ——《史记•留侯世家》

  张良充满好奇,应之。五日后,天刚亮,张良来到桥处,老头早已等,见面就烦了:“和老人约定怎么能让老人等呢?”撇下一句话就走了:

  后五日早会 ——《史记•留侯世家》

  后五日,鸡刚鸣,天还黑着,张良就来到桥处,老头还是已经等待,老头又烦了,还是扭头就走,撇下那句话:

  后五日复早来 ——《史记•留侯世家》

  张良也较上劲了,这一次还不到半夜,前半夜张良就来到桥处,这次老头还没来,可是也就一会老头也到了,老头很高兴,送给张良一本书,曰:

  读此则为王者师矣
  ——《史记•留侯世家》

  又曰:十年后你会用上它的,十三年后你会在谷城山下遇见一块黄色的石头,那就是我。说完老头转身就走了,消失在茫茫夜色之中。这本书就是史上著名的《太公兵法》。此后十年张良潜心研读顿悟,十年后就到陈胜吴广起义,后张良带上小股兵马本想去投奔景駒,路遇刘邦,互为欣赏,一见如故,就投奔刘邦。张良顿悟的《太公兵法》,刘邦都能理解采用,而且一用就管用。两人相得益彰。值得刘邦得到天下对张良也是非常尊重,言听计从。张良也堪称名副其实的帝王之师。果然十三年后,张良在谷城山下发现那块神奇的黄石头,后面那块黄石头同张良一起下葬,那个神秘的老头就被称为黄石公。

  据说《太公兵法》还有传世的版本,谷园认为可能张良看的《太公兵法》不是传世的这个版本。谷园的解读本人非常认同:
  至于张良读的《太公兵法》都讲的什么?其实黄石公和张良相遇授书的过程,它就是一个非常深刻的隐喻。其中就包含着兵法的精髓:

  一是要能忍:要一忍到底,你让我捡鞋我就捡鞋,你让我穿上我就穿上。让我早来我就早来,我忍到最后我就能看清你到底如何,变被动为主动。最后就能掌控局面。
  二是要争先。要出其不意,抢得先机。先入为主,后入为客,把握好这种主客关系这是兵法的关键。
  张良先是加入刘邦的麾下,后来又随刘邦加入项梁的麾下,张良从民间找来原韩王的后人韩成,项梁把韩成立为韩王,派出一队人马去打原来韩国的地盘,可是很不顺利。最后还是在刘邦的帮忙打下十多个城,算是帮张良实现了这个复国的梦想,所以就有后面项伯为报曾经张良救命之恩私下过来劝告张良离开避免跟随刘邦被殃及祸患,张良不愿撇开对自己有恩的刘邦,而去告知刘邦出计帮忙刘邦解危的故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8
 楼主| 发表于 2020-10-14 20:15 | 只看该作者 | 来自山东
第三十五回 鸿门宴猜想


  前面说到项羽入关后摆出一副攻打刘邦的架势,项羽的伯伯项伯就偷偷去往刘邦军营想报先前张良的救命之恩,欲劝说张良离开刘邦避免祸害殃及,刘邦有恩于张良,张良不离开就告知刘邦情况,刘邦无法,让张良引荐项伯以兄毕恭毕敬真诚待之,刘邦迷人的人格魅力说动项伯,后项伯回项羽劝说之。第二日刘邦带一队人亲自来到项羽的鸿门,当面虔诚解释道歉等等,一同坐下开始“鸿门宴”:
  通过一番沟通解释,项羽也放心,张口就把曹无伤给卖了,谷园分析项羽可能是看不上这种卖主求荣的小人才张口把曹无伤卖了的,说任何一个领域比如体育,音乐等等方面能够做到顶尖的人智商等等都不一般,项羽能够统领数十万大军,绝非四肢发达头脑简单之人,他张口就卖了曹无伤应该就是他看不上这种人的缘故。接着一片和气的宴会开始,项羽没有杀害刘邦的意思了,旁边的范增可是非常想杀刘邦,范增旁边一个劲给项羽使眼色也没用,又拿出随身佩戴的玉玦示意项羽当机立断。
  提到玉插播一点玉的知识点,

  言念君子 温其如玉 ——《诗经》

  君子无故 玉不去身
  君子与玉比德焉 ——《礼记》

  聘人以珪(gui) 问士以壁
  召人以瑗(yuan) 觉人以玦(jue)
  反绝以环 ——《荀子•大略》

  佩戴使用什么形状的玉器有一种很强的仪式感,范增佩戴的玉玦就是一个玉环其中断开一个缺口,寓言断开决裂等等。这个玦应该和《易经》里面的夬(guai)卦有联系。

  夬 决也 刚决柔也 ——《易经》

  古人的方法就很巧妙,佩戴个有特别寓言的玉来提醒暗示自己做事的方式。比如范增佩戴的玉玦就是提醒暗示自己做事要敢于决断,要多谋,更要善断。

  同样佩戴物品提醒自己的还有别的东西

  西门豹之性急 故佩韦以自缓
  董安于之性缓 故佩弦以自急
  ——《韩非子•观行》

  回来,范增各种示意项羽断然出手解决刘邦,项羽就是没有反应,把范增急坏了,就出了大帐和门口项羽的表弟项庄说明让他去给刘邦敬酒再舞剑助兴,找机会把刘邦刺杀了,于是项庄入内敬酒舞剑助兴,眼看步步惊险,项伯就起身和项庄一块舞剑,处处护着刘邦。大帐内陪同刘邦的就是张良,张良文行武弱,就出去找帮手,樊哙在外面问情况,张良曰:

  甚急 今者项庄拔剑舞
  其意常在沛公也 ——《史记•项羽本纪》


  这就是成语“项庄舞剑,意在沛公”的出处。

  樊哙听后大怒,拿起盾牌突破门口守卫冲入大帐,圆目怒发冲冠对项羽。项羽也是英雄爱好汉,称赞好汉,给一桶酒樊哙一饮而尽,项羽又赏一块大彘(zhi)肩,即一大块生的类似牛大腿。樊哙放下盾牌当案板,宝剑当菜刀大口吃着血淋淋的生肉。樊哙的豪气也把项羽一惊,后面樊哙就数落听说项羽要收拾立功的刘邦等等,让项羽也一时无言以对。樊哙坐下,后面刘邦借故方便樊哙和张良搀扶出了大帐。出了大帐就要跑,刘邦对不辞而别还感觉不合适。樊哙曰:

  如今人方为刀俎(zu)
  我为鱼肉 何辞为
  ——《史记•项羽本纪》
  这里又是一个成语典故“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的出处。

  然后刘邦带着四个保镖樊哙 夏侯婴 靳强 纪信就逃离了鸿门宴,后面张良断后,后把带来的礼物献给项羽范增,解释刘邦有事不辞而别了,项羽笑纳一对玉壁,范增当下就气愤把给他的玉斗砸了。刘邦回去就把曹无伤给杀了。《史记》记载的鸿门宴大致如此,谷园分析,很可能是双方见面刘邦解释差不多双方冰释前嫌了,后面项羽也没有为难刘邦就借故坦然辞别了。这样比较能够合理解释刘邦能够轻松离开森严的大营,此鸿门宴版本故事很可能是版本中最豪杰出彩的樊哙个人编撰口传出去的版本。
  这时秦朝也灭亡了,刘邦也是表面上臣服项羽了,后面项羽怎么办:
  项羽引兵西屠咸阳 杀秦降王子婴
  烧秦宫室 火三月不灭
  收其货宝 妇女而东
  ——《史记•项羽本纪》






  第三十六回 韩信是怎样崛起的


  话说项羽屠城咸阳,又一把火把秦朝的宫殿焚烧了,有个人就建议依靠天险在关中建都,项羽曰:

  富贵不归故乡
  如衣绣夜行 谁知之者
  ——《史记•项羽本纪》
  这里是成语“锦衣夜行”的出处。

  这个提建议的人被别人问及提的建议是否被项王采纳。此人就发牢骚:听说楚人是“沐猴而冠”,今见项羽果然是这幅德行。后来这人的牢骚传到项羽耳里,项羽就把这个人给烹了。
  打下天下灭了秦朝,接下来怎么办?项羽还先向名义上的领导楚怀王请示,楚怀王也没多想,就说还是按照前面的约定“先入定关中者王之”秦以前原来那块是谁家的还是谁家的。项羽一听就烦了,自己辛苦打下的天下自己什么也没落下,可又不能做得太绝,于是把楚怀王又升级为义帝尊着供着,不过什么事不能管,像战国后期的周天子那样,给你一个小公国一边去待着吧。后面项羽主持分封天下。各路诸侯大将功臣都封王封侯,裂土分疆。重回秦朝以前的大概格局。项羽把巴蜀汉中算是秦朝故地分给刘邦,刘邦封为汉王,而秦朝咸阳中心部分分给了三个投降归顺的秦朝将领章邯一块为雍王 司马欣一块为塞王 董翳(yi)一块为翟(zhai)王,明显是有点欺负刘邦,刘邦忍了。项羽给自己封了一个霸气的“西楚霸王”,他的那片封地也最大。
  书说简短,公元前206年四月,分封天下完毕,各诸侯各回各家,项羽回到彭城,刘邦沿蜀道入巴蜀的汉中。这些蜀道很多都是贴着山体在悬崖峭壁上面开凿搭建出来的险路栈道。正所谓那句话“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张良本来是和韩王成回去建国的,他请个假先送刘邦回汉中。张良临走给刘邦建议烧掉明的栈道,声称怕别人进汉中抢地盘,这样能够迷惑项羽等等放松警觉方便后面行动。刘邦采纳让张良离开顺便烧了部分明的栈道,三四个月以后,刘邦又假装重修通往关中的栈道,北边的雍王章邯得知马上在栈道另一头防守,实际上刘邦走的是陈仓这条道。打了章邯一个措手不及,另外两个塞王 翟王或投降或自杀,刘邦很快就打下整个关中,成为名副其实的汉王。
  这个就是成语典故“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的出处。

  那么雍王章邯,还有塞王 翟王为什么那么不经打?主要是他三太不得民心了,因为他三投降才有二十多万秦国子弟兵被坑杀:

  秦父兄怨此三人 痛入骨髓
  ——《史记•淮阴侯列传》

  所以这三王不可能有战斗力,这是刘邦战前一个牛人韩信给分析的。这么轻松击败三王收复关中另外一个原因就是启用了当时最牛的军事将领韩信了。韩信的初始出场很糟糕让人大跌眼镜。

  韩信者 淮阴人也
  始方布衣时
  贪无行 不得推择为吏
  又不能治生商贾
  常从人寄食饮 人多厌之
  ——《史记•淮阴侯列传》

  韩信就是一个彻底的渣男,就靠认大哥让人管饭,吃烦一人再换一个大哥继续蹭吃蹭喝。
  话说有一段时间,韩信总去一个亭长家里蹭饭,一连几个月,亭长没烦,他老婆烦透了,一日就趁韩信来蹭饭以前把锅里的饭都吃光,韩信来了打开锅盖,看见空空如也竟然大怒离去,再也不来了:
  怒 竟绝去 ——《史记•淮阴侯列传》

  又一日,韩信饿肚子难耐就去河边钓鱼,可是水平不行,大半天就钓到一条小鱼,旁边有一群韩信老妈年纪的中年妇女在漂(应该是制麻的一道工序),史称“漂母”,其中一个漂母看见韩信饥饿可怜就把自己带的饭分给韩信,后面漂母来河边漂干了几十天,每天分饭给韩信,帮他渡过那段艰难的时期,几十天后漂母干完工作告别了韩信。
  接着又是一个有名的“胯下之辱”的故事。一日几个小混混堵住韩信,曰:整天拿个宝剑人模狗样的早看你不顺眼了,你有种就杀了我,认怂就从老子胯下爬过去。

  于是信孰视之 俯出胯下 蒲伏
  一市人皆笑信 以为怯。
  ——《史记•淮阴侯列传》
  到公元前209年,项梁起义北上经过淮阴

  仗剑从之 ——《史记•淮阴侯列传》

  韩信从军项梁当时大概22岁左右,军中一直扮演士兵甲乙丙丁。后项梁骄致败死于章邯后归服项羽手下,

  羽以为郎中 ——《史记•淮阴侯列传》
  改投项羽麾下稍有改观,任郎中大致可以接触项羽献计的一个近臣。

  数以策干项羽 羽不用
  ——《史记•淮阴侯列传》
  此时的韩信也可以说从彻底的底层屌丝成功升级为帝王身边人了,可是韩信完全不满足,在项羽分封天下后,韩信就逃跑投靠刘邦了,一同随去巴蜀的汉中又重新从底层做起。可是还没有起来韩信就犯了一个杀头的罪过,行刑砍头前,韩信见经过的夏侯婴,大喊:

  上不欲就天下乎
  何为斩壮士 ——《史记•淮阴侯列传》

  很多历史典故案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那些敢于吹牛敢于要待遇要升职的人,可能会有真本事都不能轻视小看。(前面先整理过的好像是四君子的孟尝君手下那个冯谖对大宝剑抱怨,就记得典故大概经历和其中道理了,忘记对应的名字了)
  夏侯婴也被临死还吹牛的韩信一震,松绑交谈了解,韩信几句话就把夏侯婴忽悠了,于是夏侯婴推举给刘邦。
  说到夏侯婴,乃是刘邦的亲信铁哥们,他俩的故事不赘述了,简短说明,起事以前一同在沛县就很铁,起事以后夏侯婴一直紧随刘邦,负责出行车御的亲信,可谓是“刘办主任”。还有鸿门宴保护刘邦逃跑的四大金刚就有夏侯婴一号。后面刘邦死后,夏侯婴一直都是当这个太仆一角,辅助汉惠帝吕后,直到汉文帝都是太仆之位。所以縢公夏侯婴在刘邦心里还是非常重要的,縢公是后面给他的封号。
  经縢公夏侯婴一推荐,刘邦很重视。就给韩信安排一个需信任人的掌管军粮的肥缺治栗都尉。接着韩信不光得到夏侯婴的赏识,又和萧何接上头了:

  数与萧何语 何奇之
  ——《史记•淮阴侯列传》


  这时候韩信可以说已经很成功进入刘邦高层的视野了,可是韩信还不满意刘邦没有重用自己,于是刘邦大军进入汉中以后韩信就不辞而别逃跑了,当时刚入汉中很多兵官皆失望此地,逃跑官兵甚多,刘邦也习以为常,萧何得知韩信逃跑就立即“月下追韩信”,太急切都没有来得及报告刘邦,刘邦误以为萧何也逃跑,大怒。数日后萧何返回向刘邦解释去追韩信,并面对刘邦评价韩信:

  诸将易得耳 至如信者
  国士无双 ——《史记•淮阴侯列传》

  萧何乃刘邦一直非常敬重又稳重的长者。萧何对韩信都如此推崇,最后决定任命为全军大将军总司令:

  择良日 斋戒 设坛场
  具礼 乃可耳——《史记•淮阴侯列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9
 楼主| 发表于 2020-10-14 20:17 | 只看该作者 | 来自山东
 期间有几回说是需要审核可能缺失,自己只能费劲生成长图分享下 ​​​​

20201014075128132.png (174.67 KB, 下载次数: 74)

20201014075128132.png

20201014075618142.png (71 KB, 下载次数: 77)

20201014075618142.png

20201014080007311.png (36.56 KB, 下载次数: 62)

20201014080007311.png

20201014080424303.png (49.4 KB, 下载次数: 77)

20201014080424303.png

20201014080732391.png (115.38 KB, 下载次数: 76)

20201014080732391.png

2020101408093616.png (103.54 KB, 下载次数: 76)

2020101408093616.png

20201014081352539.png (47.05 KB, 下载次数: 68)

20201014081352539.png

20201014081551857.png (76.28 KB, 下载次数: 65)

20201014081551857.png

20201014074540929.png (104.06 KB, 下载次数: 79)

20201014074540929.pn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0
发表于 2020-10-14 23:48 烟台论坛手机版 | 只看该作者 | 来自山东
深深的雨巷 发表于 2020-10-13 06:05
复制别人文章,连粘贴都不会选择无文本粘贴,你这样欺骗坛友很有意思么?谁有耐心看你这些滥调

无文本粘贴是什么意思?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1
发表于 2020-10-15 08:42 烟台论坛手机版 | 只看该作者 | 来自山东
我们缺啥 发表于 2020-10-14 23:48
无文本粘贴是什么意思?

粘贴时选择无格式文本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2
发表于 2020-10-15 09:55 烟台论坛手机版 | 只看该作者 | 来自山东
深深的雨巷 发表于 2020-10-15 08:42
粘贴时选择无格式文本

无格式是什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3
 楼主| 发表于 2020-10-15 19:16 | 只看该作者 | 来自山东
第三十五回    鸿门宴猜想


前面说到项羽入关后摆出一副攻打刘邦的架势,项羽的伯伯项伯就偷偷去往刘邦军营想报先前张良的救命之恩,欲劝说张良离开刘邦避免祸害殃及,刘邦有恩于张良,张良不离开就告知刘邦情况,刘邦无法,让张良引荐项伯以兄毕恭毕敬真诚待之,刘邦迷人的人格魅力说动项伯,后项伯回项羽劝说之。第二日刘邦带一队人亲自来到项羽的鸿门,当面虔诚解释道歉等等,一同坐下开始“鸿门宴”:
通过一番沟通解释,项羽也放心,张口就把曹无伤给卖了,谷园分析项羽可能是看不上这种卖主求荣的小人才张口把曹无伤卖了的,说任何一个领域比如体育,音乐等等方面能够做到顶尖的人智商等等都不一般,项羽能够统领数十万大军,绝非四肢发达头脑简单之人,他张口就卖了曹无伤应该就是他看不上这种人的缘故。接着一片和气的宴会开始,项羽没有杀害刘邦的意思了,旁边的范增可是非常想杀刘邦,范增旁边一个劲给项羽使眼色也没用,又拿出随身佩戴的玉玦示意项羽当机立断。
提到玉插播一点玉的知识点,

言念君子     温其如玉        ——《诗经》

君子无故       玉不去身
君子与玉比德焉                ——《礼记》

聘人以珪(gui)      问士以壁
召人以瑗(yuan)    觉人以玦(jue)
反绝以环                       ——《荀子•大略》

佩戴使用什么形状的玉器有一种很强的仪式感,范增佩戴的玉玦就是一个玉环其中断开一个缺口,寓言断开决裂等等。这个玦应该和《易经》里面的夬(guai)卦有联系。

夬      决也      刚决柔也     ——《易经》

古人的方法就很巧妙,佩戴个有特别寓言的玉来提醒暗示自己做事的方式。比如范增佩戴的玉玦就是提醒暗示自己做事要敢于决断,要多谋,更要善断。

同样佩戴物品提醒自己的还有别的东西

西门豹之性急      故佩韦以自缓
董安于之性缓      故佩弦以自急
                                   ——《韩非子•观行》

回来,范增各种示意项羽断然出手解决刘邦,项羽就是没有反应,把范增急坏了,就出了大帐和门口项羽的表弟项庄说明让他去给刘邦敬酒再舞剑助兴,找机会把刘邦刺杀了,于是项庄入内敬酒舞剑助兴,眼看步步惊险,项伯就起身和项庄一块舞剑,处处护着刘邦。大帐内陪同刘邦的就是张良,张良文行武弱,就出去找帮手,樊哙在外面问情况,张良曰:

甚急      今者项庄拔剑舞
其意常在沛公也  ——《史记•项羽本纪》


这就是成语“项庄舞剑,意在沛公”的出处。

樊哙听后大怒,拿起盾牌突破门口守卫冲入大帐,圆目怒发冲冠对项羽。项羽也是英雄爱好汉,称赞好汉,给一桶酒樊哙一饮而尽,项羽又赏一块大彘(zhi)肩,即一大块生的类似牛大腿。樊哙放下盾牌当案板,宝剑当菜刀大口吃着血淋淋的生肉。樊哙的豪气也把项羽一惊,后面樊哙就数落听说项羽要收拾立功的刘邦等等,让项羽也一时无言以对。樊哙坐下,后面刘邦借故方便樊哙和张良搀扶出了大帐。出了大帐就要跑,刘邦对不辞而别还感觉不合适。樊哙曰:

如今人方为刀俎(zu)
我为鱼肉        何辞为
                             ——《史记•项羽本纪》
这里又是一个成语典故“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的出处。

然后刘邦带着四个保镖樊哙   夏侯婴   靳强   纪信就逃离了鸿门宴,后面张良断后,后把带来的礼物献给项羽范增,解释刘邦有事不辞而别了,项羽笑纳一对玉壁,范增当下就气愤把给他的玉斗砸了。刘邦回去就把曹无伤给杀了。《史记》记载的鸿门宴大致如此,谷园分析,很可能是双方见面刘邦解释差不多双方冰释前嫌了,后面项羽也没有为难刘邦就借故坦然辞别了。这样比较能够合理解释刘邦能够轻松离开森严的大营,此鸿门宴版本故事很可能是版本中最豪杰出彩的樊哙个人编撰口传出去的版本。
这时秦朝也灭亡了,刘邦也是表面上臣服项羽了,后面项羽怎么办:
项羽引兵西屠咸阳     杀秦降王子婴
烧秦宫室    火三月不灭
收其货宝    妇女而东
                         ——《史记•项羽本纪》






第三十六回      韩信是怎样崛起的


话说项羽屠城咸阳,又一把火把秦朝的宫殿焚烧了,有个人就建议依靠天险在关中建都,项羽曰:

富贵不归故乡
如衣绣夜行     谁知之者
                               ——《史记•项羽本纪》
这里是成语“锦衣夜行”的出处。

这个提建议的人被别人问及提的建议是否被项王采纳。此人就发牢骚:听说楚人是“沐猴而冠”,今见项羽果然是这幅德行。后来这人的牢骚传到项羽耳里,项羽就把这个人给烹了。
打下天下灭了秦朝,接下来怎么办?项羽还先向名义上的领导楚怀王请示,楚怀王也没多想,就说还是按照前面的约定“先入定关中者王之”秦以前原来那块是谁家的还是谁家的。项羽一听就烦了,自己辛苦打下的天下自己什么也没落下,可又不能做得太绝,于是把楚怀王又升级为义帝尊着供着,不过什么事不能管,像战国后期的周天子那样,给你一个小公国一边去待着吧。后面项羽主持分封天下。各路诸侯大将功臣都封王封侯,裂土分疆。重回秦朝以前的大概格局。项羽把巴蜀汉中算是秦朝故地分给刘邦,刘邦封为汉王,而秦朝咸阳中心部分分给了三个投降归顺的秦朝将领章邯一块为雍王   司马欣一块为塞王  董翳(yi)一块为翟(zhai)王,明显是有点欺负刘邦,刘邦忍了。项羽给自己封了一个霸气的“西楚霸王”,他的那片封地也最大。
书说简短,公元前206年四月,分封天下完毕,各诸侯各回各家,项羽回到彭城,刘邦沿蜀道入巴蜀的汉中。这些蜀道很多都是贴着山体在悬崖峭壁上面开凿搭建出来的险路栈道。正所谓那句话“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张良本来是和韩王成回去建国的,他请个假先送刘邦回汉中。张良临走给刘邦建议烧掉明的栈道,声称怕别人进汉中抢地盘,这样能够迷惑项羽等等放松警觉方便后面行动。刘邦采纳让张良离开顺便烧了部分明的栈道,三四个月以后,刘邦又假装重修通往关中的栈道,北边的雍王章邯得知马上在栈道另一头防守,实际上刘邦走的是陈仓这条道。打了章邯一个措手不及,另外两个塞王   翟王或投降或自杀,刘邦很快就打下整个关中,成为名副其实的汉王。
这个就是成语典故“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的出处。

那么雍王章邯,还有塞王  翟王为什么那么不经打?主要是他三太不得民心了,因为他三投降才有二十多万秦国子弟兵被坑杀:

秦父兄怨此三人     痛入骨髓
                           ——《史记•淮阴侯列传》

所以这三王不可能有战斗力,这是刘邦战前一个牛人韩信给分析的。这么轻松击败三王收复关中另外一个原因就是启用了当时最牛的军事将领韩信了。韩信的初始出场很糟糕让人大跌眼镜。

韩信者    淮阴人也
始方布衣时
贪无行      不得推择为吏
又不能治生商贾
常从人寄食饮    人多厌之
                            ——《史记•淮阴侯列传》

韩信就是一个彻底的渣男,就靠认大哥让人管饭,吃烦一人再换一个大哥继续蹭吃蹭喝。
话说有一段时间,韩信总去一个亭长家里蹭饭,一连几个月,亭长没烦,他老婆烦透了,一日就趁韩信来蹭饭以前把锅里的饭都吃光,韩信来了打开锅盖,看见空空如也竟然大怒离去,再也不来了:
怒     竟绝去      ——《史记•淮阴侯列传》

又一日,韩信饿肚子难耐就去河边钓鱼,可是水平不行,大半天就钓到一条小鱼,旁边有一群韩信老妈年纪的中年妇女在漂(应该是制麻的一道工序),史称“漂母”,其中一个漂母看见韩信饥饿可怜就把自己带的饭分给韩信,后面漂母来河边漂干了几十天,每天分饭给韩信,帮他渡过那段艰难的时期,几十天后漂母干完工作告别了韩信。
接着又是一个有名的“胯下之辱”的故事。一日几个小混混堵住韩信,曰:整天拿个宝剑人模狗样的早看你不顺眼了,你有种就杀了我,认怂就从老子胯下爬过去。

于是信孰视之    俯出胯下   蒲伏
一市人皆笑信      以为怯。
                              ——《史记•淮阴侯列传》         
到公元前209年,项梁起义北上经过淮阴

仗剑从之           ——《史记•淮阴侯列传》

韩信从军项梁当时大概22岁左右,军中一直扮演士兵甲乙丙丁。后项梁骄致败死于章邯后归服项羽手下,
         
羽以为郎中    ——《史记•淮阴侯列传》
改投项羽麾下稍有改观,任郎中大致可以接触项羽献计的一个近臣。

数以策干项羽     羽不用
                        ——《史记•淮阴侯列传》
此时的韩信也可以说从彻底的底层屌丝成功升级为帝王身边人了,可是韩信完全不满足,在项羽分封天下后,韩信就逃跑投靠刘邦了,一同随去巴蜀的汉中又重新从底层做起。可是还没有起来韩信就犯了一个杀头的罪过,行刑砍头前,韩信见经过的夏侯婴,大喊:

上不欲就天下乎
何为斩壮士      ——《史记•淮阴侯列传》

很多历史典故案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那些敢于吹牛敢于要待遇要升职的人,可能会有真本事都不能轻视小看。(前面先整理过的好像是四君子的孟尝君手下那个冯谖对大宝剑抱怨,就记得典故大概经历和其中道理了,忘记对应的名字了)
夏侯婴也被临死还吹牛的韩信一震,松绑交谈了解,韩信几句话就把夏侯婴忽悠了,于是夏侯婴推举给刘邦。
说到夏侯婴,乃是刘邦的亲信铁哥们,他俩的故事不赘述了,简短说明,起事以前一同在沛县就很铁,起事以后夏侯婴一直紧随刘邦,负责出行车御的亲信,可谓是“刘办主任”。还有鸿门宴保护刘邦逃跑的四大金刚就有夏侯婴一号。后面刘邦死后,夏侯婴一直都是当这个太仆一角,辅助汉惠帝吕后,直到汉文帝都是太仆之位。所以縢公夏侯婴在刘邦心里还是非常重要的,縢公是后面给他的封号。
经縢公夏侯婴一推荐,刘邦很重视。就给韩信安排一个需信任人的掌管军粮的肥缺治栗都尉。接着韩信不光得到夏侯婴的赏识,又和萧何接上头了:

数与萧何语      何奇之
                           ——《史记•淮阴侯列传》


这时候韩信可以说已经很成功进入刘邦高层的视野了,可是韩信还不满意刘邦没有重用自己,于是刘邦大军进入汉中以后韩信就不辞而别逃跑了,当时刚入汉中很多兵官皆失望此地,逃跑官兵甚多,刘邦也习以为常,萧何得知韩信逃跑就立即“月下追韩信”,太急切都没有来得及报告刘邦,刘邦误以为萧何也逃跑,大怒。数日后萧何返回向刘邦解释去追韩信,并面对刘邦评价韩信:

诸将易得耳       至如信者
国士无双          ——《史记•淮阴侯列传》

萧何乃刘邦一直非常敬重又稳重的长者。萧何对韩信都如此推崇,最后决定任命为全军大将军总司令:

择良日    斋戒    设坛场
具礼      乃可耳——《史记•淮阴侯列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4
 楼主| 发表于 2020-10-15 19:19 | 只看该作者 | 来自山东
第三十七回       楚汉争霸第一战


前面说到萧何月下追韩信,后封为全军大将军总司令,前面韩信也没有亲自领兵表现出其才能。只是靠嘴皮功夫获得夏侯婴萧何的赏识推荐,结果刘邦直接任命为全军总司令,着实让人不可想象,应该是韩信的战略思想和刘邦高度契合,高度一致,所以能够得到刘邦的重用。
任命韩信为大将军以后,韩信和刘邦有一次长谈,和四百多年以后刘备和诸葛亮的隆中对类似。
韩信问刘邦:您打天下最大的敌人是项羽,您感觉打得过项羽吗?
刘邦答曰:我和他实力差距不少,打不过。
韩信回曰:不对,表面上项羽很强,实际上“其强易弱”。项羽的强大正在走下坡路。我在项羽手下几年,我了解项羽,他有两个重大缺点,其一匹夫之勇,他自己的确非常能打,有万夫不挡之勇。一个好汉三个帮,但他不明白要大家都能打才有用,他手下没人,不会用人,有勇无谋。其二项羽有妇人之仁,项羽出身贵族,对身边的人都很尊重。但是对立功的人赏赐钱财,封地等等非常小气,让人寒心。另外项羽在战略上有几大败笔,其一他不懂,没有利用山势等等的险峻没有定都关中咸阳而是定都彭城。二是他废逐了楚怀王,背信弃义,大失民心。第三项羽分封天下不公,很多诸侯也都有意见怨恨于他,第四项羽残暴失德,所过之处经常无不残灭者。太多屠城,天下多怨。大失民心

名虽为霸     实失天下
                          ——《史记•淮阴侯列传》


今大王诚能反其道
任天下武勇      何所不诛
                          ——《史记•淮阴侯列传》

以天下城邑封功臣
何所不服        ——《史记•淮阴侯列传》

以义兵从思东归之势
何所不散         ——《史记•淮阴侯列传》

刘邦和韩信一番长谈,让刘邦心花怒放,韩信见识之高明,思想战略之精彩
非常入刘邦的心,要打天下,这是天下大事,就不能看手底下多少人马物资,要用全天下的人和事来办天下的大事。
后来曹操也有类似的说法,当时是完胜袁绍。
韩信这一套思想战略用现在的话说即是“心有多大,事业就有多大”。
韩信能够从彻底的底层屌丝成功蜕变为大将军,有其天才和命运机遇的成分。我们唯一能够借鉴的就是其心大志大。
司马迁在每一篇传纪最后都会有一个表达司马迁个人意见史评相关的“太史公曰”。在韩信的《淮阴侯列传》后面就太史公曰:

吾如淮阴     淮阴人为余言
韩信虽为布衣时     其志与众异
                           ——《史记•淮阴侯列传》

很多底层起来的人物没有什么资源可利用,能够起来全凭心大志大。
比如刘邦看见秦始皇车队感慨“嗟夫    大丈夫当如此也”陈胜耕躬时“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起义又喊出“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都表现出心大志大。
刘邦听着韩信一番思想战略越听越一致,高兴询问后面大概战略方案,韩信分析到项羽把关中地区分封给三个秦朝降将大错特错,这三王投降项羽直接导致二十多万秦军子弟兵被坑杀,关中老百姓对这三个王怨恨极深,而刘邦入关扶义而行,深受关中百姓拥护爱戴,刘邦攻打关中应该非常容易,建议刘邦先收复关中凭借崤山函谷关天险积蓄发展,后面趁机攻打收复山东中原中心。刘邦大悦,依计实施了“明修栈道   暗渡陈仓”的收复关中的第一步,后面就和前面故事接上了。

至于刘邦收复关中时候为什么项羽不来营救干涉?一方面项羽都城在东方彭城有点远水解不了近火,更重要的原因是此时项羽正陷于东方的战争之中无瑕顾及,结果刘邦就轻松拿下整个关中地区。
正如韩信的分析,当时项羽分封天下很多诸侯都感觉不公感觉自己吃亏了,也都想弄出点事来,特别是田荣。田荣是田儋(dan)的弟弟,田儋最早和项梁一同起义,自立为齐王,后田儋被章邯杀死,田儋的弟弟田荣就拥立田儋的儿子田巿(fu)为齐王。田荣可能和宋义关系不错,和项羽不太好,后面项羽分封天下就把齐王封给另外一个大将,田荣即封为胶东王,田荣不服且有实力,就出兵把项羽分封的齐王打跑了,接着就和项羽决裂了。可是田巿软弱,他不敢得罪项羽和其决裂,就站到项羽一边,结果田荣就杀了田巿自立为齐王。这个事件也是长期过程,就把项羽牵扯住了,无瑕西顾,就让刘邦轻松收复整个关中地区。

话说刘邦轻松收复关中,整顿调整即依韩信的思想战略大举攻打山东地区,楚汉争霸的大戏就算正式开场了,一日刘邦打到洛阳,有一董公献计于刘邦。董公借三句古语献计刘邦:

顺德者昌      逆德者亡

兵出无名      事故不成

明其为贼      敌乃可服

                          ——《史记•高祖本纪》

刘邦采纳董公建议,抓住项羽杀死义帝,为义帝全军穿丧服给义帝发丧,大肆宣传项羽杀义帝的不忠不孝不仁不义。出兵伐楚就师出有名,顺德顺势,号召各路诸侯一同替天行道,攻伐项羽。一时各路诸侯响应众多,联军一度达到五六十万攻向项羽的都城彭城。此时项羽正带兵在齐国攻打田荣田横一伙就没有在意。结果刘邦就一举攻下彭城。项羽得知老窝被刘邦端了,就放下齐国的事,带领三万精兵急行军赶回。
公元前205年四月的一天清晨,刘邦和项羽相遇开战,这是楚汉争霸的第一场大战——彭城之战,当时刘邦联军达56万对战项羽的三万楚军。
结果让人震惊,仅仅半天,刘邦大军就溃败,兵败如山倒,真正被楚军杀死的没多少,刘邦大军溃败踩踏而死的不计其数,传说有一条河叫睢(sui)水,刘邦大军溃败慌乱落水而死达三十万。河完全被尸体覆盖,后面士兵可以直接踏尸体过河。
刘邦带着一小对人马被项羽重重包围了,传说哥又有一个传说,如有天助,就在绝望之时,西北方向突然朝刘邦方向挂来一个飓风,所过之处房道屋塌,树木连根拔起,飞砂走石,天地昏暗,楚军大乱包围圈打破,刘邦趁机突出包围圈。

刘邦惊险逃脱,一行就几十人了,后面还有一对楚军穷追不舍,现在已经和项羽彻底撕破脸了,于是刘邦即奔老家沛县想把老婆孩子老爹接出来,到了家里没有人,刘邦无奈离开前找到儿子后面的汉惠帝还有女儿鲁元。带上孩子就一路逃离后面追赶的楚军。当时驾车的是老司机縢公夏侯婴,后面就有刘邦的最有名的段子,马车跑了一天都疲惫跑不动了,刘邦嫌人多拖累速度竟然把儿子女儿从马车踢下去多次:

楚骑追汉王     汉王急
推堕孝惠       鲁元车下
縢公常下收载之
如是者三          ——《史记•高祖本纪》

老司机縢公夏侯婴就曰:

虽急不可以驱       奈何弃之
                          ——《史记•高祖本纪》


在縢公夏侯婴的列传里面也有这段:

汉王急      马罢    虏在后
常厥两儿欲弃之
婴常收     竟载之

汉王怒     行欲斩婴者十余   卒得脱

                  ——《史记•樊郦縢灌列传》

再回头分析下刘邦真的会这么狠把两个孩子多次踹下去吗?很可能这个故事和后面三国的“刘备摔孩子——收买人心”有异曲同工之妙,或许只是当时刘邦怕车上人埋怨又拉上孩子拖累速度而演的一个苦情戏罢了,老刘家都会演戏。
虽然刘邦和孩子最终逃脱了,可是老婆吕雉和老爹太公落入项羽手里被关押起来当成一个筹码。


第三十八回   史上最让人唏嘘感叹的友谊


一系列陈馀张耳由刎颈之交到彻底反目成仇让人惋惜的情意突变故事过程。那个刎颈之交就是出之陈馀张耳的故事典故之中。

提到他俩都是借助一个有钱的老丈人的捷径一步步发迹,固然找到一个有钱有势的老丈人辅助是通往成功的一大捷径。找不到靠自己努力去奋斗成功的也大有人在,而且这样取得的成功更稳固更长久:

天下事未有不自艰苦得来
而可久可大者也        ——曾国藩


龙游浅滩遭虾戏      虎落平阳被犬欺


小不忍      则乱大谋

张耳陈馀后投靠陈胜起义,后又一同拥立赵国王孙为赵王成为一方诸侯势力,接着就是有名的巨鹿之战,在项羽打过来之前,秦军包围了巨鹿城,城内被困的正是张耳和赵王,当时陈馀带着机动部队在外,张耳怨恨陈馀不出兵营救,陈馀有自己的打算,两人怨恨越来越深,到后面项羽上来破釜沉舟大破秦军解危巨鹿,宴会上陈馀张耳见面充满怨恨矛盾加深,在将印兵权归属上面两人彻底分道扬镳,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了,以至于后面兵刃敌对相见,从有名的刎颈之交到反目成仇兵刃相见不得不让人感到感慨惋惜唏嘘不已。

插播一点,据说是当时陈馀给秦军大将章邯写了一封劝降书细说各种利弊,说服了章邯后面向项羽投降。


巨鹿之战以后张耳陈馀就分道扬镳,反目成仇了,  后面张耳投靠了刘邦汉军麾下。后故事让陈馀和刘邦决裂为敌了,后刘邦派韩信打下魏豹之后,又让韩信带上张耳一同去攻打陈馀,这次又是韩信扬名立万的一役。
话说陈馀当时兵力十几万远多于韩信,陈馀手下一大将李左车(名将李牧之孙)献计带兵去截韩信的粮草輜重,陈馀以自己兵力优势轻敌不屑于用计谋 ,不采用。韩信从提前安排在陈馀处的间谍得知情况,即前往和陈馀大军河对面扎营,一早渡河背水驻扎,然后派出一万进攻,陈馀也派出几万应对,后面汉军慢慢退回河边驻扎处然后全部出战,陈馀见状大本营也全部出战,战争中忽然陈馀大本营被大量汉军军旗插满,陈馀部队见大本营被汉军占领插满汉军军旗顿时大乱溃不成军结果大败,韩信斩杀陈馀,俘虏了赵王。其实是韩信提前料到后面陈馀也会全军出战,大本营会空虚,提前派出一队两千人的轻奇兵带上大量汉军军旗,趁两军交战的掩护从侧边去往陈馀大本营旁边静待大本营全部部队出战,大本营空虚,趁机迅速进入陈馀大本营把其军旗拔下换上汉军的军旗。
韩信这场战役,一来借鉴项羽的破釜沉舟背水一战。

《孙子兵法》有云:

陷之死地而后生     置之亡地而后存
                              ——《史记•淮阴侯列传》

韩信取胜的另外一个关键就是那神奇的轻奇兵,这个也是《孙子兵法》的一次完美实践运用:

出其不意      功其不备 ——《孙子兵法》


第三十九回   刘邦打败项羽的两大思路

前面说到韩信攻下赵国,斩杀陈馀俘虏赵王,韩信没见李左车,就悬赏重金求活的李左车,不久李左车即被五花大绑到韩信面前,韩信亲自给松绑,毕恭毕敬以师事之。两人一番客套后,韩信求李左车后面攻打燕国的战略。
李左车又是一番客气:

智者千虑     必有一失
愚者千虑     必有一得
                          ——《史记•淮阴侯列传》

狂夫之言      圣人择焉
                          ——《史记•淮阴侯列传》

接着李左车给韩信一个建议:您要是硬打也能打下来,不过会比较艰难。兵法有云:
先声而后实     ——《史记•淮阴侯列传》
您这么短时间就打下魏赵两国,凭您的实力派个使者去劝降应该都可以拿下。韩信依计而行,果然燕国轻松归降,强调拥护汉王拥护韩将军,听从派遣。
刘邦也仗义,打下的赵国任张耳为赵王韩信为丞相。
再回刘邦,刘邦于公元前205年五月开始在荥阳和项羽对峙,扛了差不多一年,刘邦扛不住劲了,也想办法,无非两条,一即壮大自己,二来削弱敌人。刘邦把项羽手下最得力的大将黥(qing)布给拉到自己这边了。
一日刘邦询问张良谁是能够帮助打下天下的武将,张良就回曰:韩信    彭越    黥布。前面张良回辅助韩王复国,复国完毕不久项羽就杀了韩王,张良偷偷返回刘邦身边了,刘邦一想韩信就是自己的手下,彭越也是一直帮着自己的,就差一个黥布了,某天刘邦对手下一群文员秘书门客之类的埋怨吃白饭帮不上忙拉拢黥布,有一个叫随何的自告奋勇去游说。
黥布前面也提过好多次了,这里插播介绍下:

黥布者    六(lu)人也     姓英氏
                                ——《史记•黥布列传》

即黥布本名英布,社会底层出身,小时候有人算命:当刑而王——《史记•黥布列传》意即后面会受刑然后能够封王。后面英布果然受到黥刑,即前面提到秦商鞅变法时候太子犯法了,太子老师代太子受的黥刑,即脸上刺字并注入墨让一辈子留下印记受到羞辱的一种刑罚。黥刑是中国历史上施行最长的一种肉刑。英布犯事被施以黥刑那样验证算命的一个预言,那样后面也能够封王,英布不以为耻,很高兴,慢慢英布就被改称为黥布。
陈胜吴广起义以前黥布就落草为寇多年,起义大起后黥布就投靠到番君吴芮的麾下。这个吴芮也是个牛人,不次于韩信  张良   萧何等人,只是史书对他的记录很少,是一个不显山不漏水的牛人,之所以说他是牛人,是因为刘邦称帝以后分封外姓王仅有八个:

张耳    黥布    彭越    臧荼
卢绾    韩信    韩信    吴芮

吴芮能够笑到最后,他的王位传到五世孙,还是大汉的一个王,其余诸王,仅仅传一二世就出事封地爵位没了很多都脑袋也没了。

司马迁称吴芮:
当世仁义成功之著者
                   ——《史记•惠景间侯者年表》

陈胜吴广起义时候,吴芮是秦朝的番阳令,其人口财力兵力很大相当于一方诸侯。他对投奔而来的黥布很欣赏,把女儿嫁给黥布,还拨给数千兵马。这爷俩投奔项梁麾下,后改项羽麾下,特别是黥布号称项羽手下第一猛将,“常为军锋”。后项羽分封天下,黥布被封为九江王,吴芮被封为衡山王。
后面刘邦发动各诸侯讨伐项羽为义帝复仇,因义帝是项羽授权黥布和吴芮杀的,所以此时黥布在项羽阵营里面,但是黥布也没有帮项羽,刘邦攻打项羽老窝彭城的时候黥布就是旁边观望。还有前面项羽让黥布一块去攻打齐国的田荣田横,黥布也没去,两人就已经有一点裂痕了。
话回刘邦来说服拉拢黥布的随何,到达黥布这边经过一系列故事面见黥布,随何就强调两点,一来已经和项羽有了裂痕,回头项羽肯定会找机会收拾黥布,第二即是刘邦肯定能打败项羽。
其实一通游说也没有什么大道理和说服力,最后黥布也算是婉拒勉强答应后续再议。随何就回客舍休息,刚回来就听说项羽的使者也来了,正会谈于黥布。随何立即返身去见黥布,突破门卫当面看见黥布和项羽的使者,立马就对项羽使者破口大骂:孙子,你快滚,黥王已经答应和我们汉王结盟了。这突然场面让大家都呆了,而后项羽使者会意离开了,接后随何假意给黥布道歉一时心急之说,后又建议事已至此,只能杀了使者和汉王联合了,黥布被逼无奈,只好出兵伐楚,项羽大怒,分出一只部队让大将龙且(ju)带领对黥布。一打就是几个月。结果黥布大败,弃城老婆孩子而去,后直接投奔刘邦。慢慢黥布踏实下来在刘邦麾下,又召集一些旧部近万人成为刘邦手下一只重要力量。
话说有一次郦食其给刘邦献计寻找前面六国的王孙拥立为王拉拢旧民一起讨伐项羽,刘邦听从让郦食其去着手开展相关事宜,后询问张良此计如何。张良大惊极力反对:如今多年天下形势大致已定,要么从刘邦或者归项羽,如果再拥立各个故诸侯国,这样不是拉人而是赶人,会让手下兵官回归故国旧王。刘邦恍然大悟,立即叫停郦食其的计划。

对此东汉史学家荀悦有一番评论很精彩:

权不可豫设          变不可先图
与时迁移       应物变化     设策之机
                          ——《资治通鉴•汉纪二》

大白话就是:做事得到哪时说哪时,你提前做的什么权变  规划啊,可能都是扯淡不靠谱,此一时彼一时,一个好主意,很可能因为时机不同就可能变成一个坏主意。
前面都是刘邦壮大自己的一方面,至于二来削弱敌人方面,刘邦这边主要是使用“离间计”去给项羽拆台,至于主导离间计间谍战的主要是陈平,这又是一个牛人一个有故事的人,记得后面哪回展开详细讲过陈平的故事的。陈平就和刘邦说:项羽手下真正给他主事的就范增      钟离昧    龙且,只要把他们几个离间瓦解了就行。刘邦拿出重金给陈平去进行策反离间工作,这几个人对项羽都是忠心耿耿,而且地位很高不缺钱,用钱根本打动不了他们,陈平就从他们身边的缺钱的小人物入手,收买他们让他们不断制造舆论给项羽吹风。慢慢听多了身边人反复的流语,项羽就怀疑不用钟离昧了,就自剪羽翼。可是项羽太强大,就算这样还是压着刘邦打。
话说公元前204年四月,项羽把荥阳彻底包围了,刘邦无奈求和请求划分区域和谈。项羽有点犹豫,可范增非常坚定:刘邦求和即是缓兵之计,必须抓紧机会猛攻。刘邦苦恼让陈平尽快想办法离间范增。正好和谈期间有使者往来,一日项羽使者来商谈,陈平接见,开始用最高级别的食宿等等标准接待,陈平见面就问:是亚父范增派你来的吧,使者愕然曰:是项王派我来的,陈平马上就拉长脸离开,很久派了一个小官对接应付一下,而且那桌最高等级的饭菜也换成很低的标准,这让项羽的使者大怒,回去和项羽好一通埋怨抱怨。接着项羽就对范增起了疑心,后面范增说什么项羽也不听了。范增是个心高气傲,眼里容不得沙子的主,也不屑于和项羽说明解释,后就请辞告老还乡,项羽也没挽留,结果范增在回彭城的路上气死:

疽(ju)发背而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5
 楼主| 发表于 2020-10-16 19:17 | 只看该作者 | 来自山东
第四十回     楚汉争霸的转折点


前面说到刘邦在荥阳和项羽扛了大概一年左右就吃不住劲了,然后各种离间计给项羽拆台,气死了范增。可是慢慢荥阳城内粮草将尽,外面又被项羽团团包围,这时大将纪信献身献计。P.S.纪信乃刘邦一个亲信,前面鸿门宴保护刘邦逃跑的四大金刚就有纪信一号。当天夜里纪信扮成刘邦的穿戴及车马乘御带上两千兵士从荥阳东门出城,高喊:我们是汉王,城内没有粮食了,我们投降了。楚军一听都高兴坏了,一下子就松懈了,城西的楚军也都跑东边看热闹了。包围圈都乱了,刘邦趁机从西门一队人马快速冲出。后面拖延一段时间项羽近身才发现非刘邦乃纪信假扮。后面这个忠心为主的纪信就被项羽烧死了,另一方面也能看出来刘邦用人的高明,手下甘愿为刘邦去赴死。刘邦能够得手下死力。可见刘邦用人非常了不起。兵法上也就是三十六计中所谓的“李代桃僵”一个经典案例。也就是舍卒保帅。
刘邦逃出荥阳就回关中休整几天,萧何又给召集一队兵马。刘邦打算卷土重来杀回荥阳,此时荥阳还有两员大将在苦守。有个谋士就献计刘邦南下攻打,这样项羽荥阳的兵力就要分散部分南下应付,这样荥阳的压力就轻松一点了,刘邦依计南下骚扰,果然项羽又要南下部分兵力应付,还有河北的韩信一面要应付,中间有荥阳。一时项羽多方分散应付就有点力不从心了,这时候刘邦的第四支力量彭越也在项羽后院彭城那边也发力了,而且彭越也是猛将,项羽手下将领都扛不住,只能项羽亲自去东边来应付。刘邦趁机北上把成皋给夺下。项羽很厉害很快就打跑彭越,马上返回把荥阳打下来,城里两个汉军大将宁死不屈被杀。成皋和荥阳就是前后院紧挨着,项羽打下荥阳接着项羽迅速包围成皋。

汉王跳      ——《史记•高祖本纪》

大概是在项羽包围之前一点,刘邦如同蚂蚱那样迅速一跳躲过了项羽的包围圈,还是老司机夏侯婴驾车从北门迅速逃出。
仅仅一个月也不能再回关中召集兵了,现在就韩信张耳手下还有兵。可是他俩不是刘邦的嫡系,都是半路认识的,现在狼狈带少量人去要兵权不是那么安全有把握的,刘邦经过周密的准备决定去夺兵权,刘邦和夏侯婴过河到了黄河北岸就打扮成汉王的使者。一大早拿着特别通行证快速进入韩信张耳的大帐内,直接就收下床头的将军印和兵符。这样一下子刘邦就掌握了兵权和局面,刘邦重新调度安排部队,项羽把成皋打下来,刘邦就调度部队在成皋的西边巩义设下防线,项羽再往西就受阻了。刘邦又派出两万兵马去东边配合支持彭越在项羽的后院彭城周围继续游击骚扰。这样刘邦可谓有守有攻。用曾国藩的话讲就是:

既有呆兵         又有活兵     ——曾国藩

坚守已得之地     多筹游击之师
                                               ——曾国藩

彭越也是猛将,在项羽老窝彭城游击,别的将领无能为力,只好项羽亲自回去应付,项羽离开成皋时候嘱咐守将仅坚守不出战,项羽回彭城很顺利打跑彭越,可是成皋的守将一开始还是坚守不出,架不住汉军各种叫骂。这个守将忍不住打开城门对战,结果大败,刘邦趁机夺取成皋,并且夺权了后面的敖仓,这个敖仓非常重要,此乃项羽的粮食储备库。这是公元前204年的冬天这是一个转折点。从前面项羽压着刘邦打一下子反转过来了。
刘邦这边能够反转局势不仅仅是攻下成皋和敖仓,还有一方面是韩信拿下了强大的齐国,齐国田横那是都能扛住项羽的牛人,上面两个哥哥田儋  田荣也都是相当厉害的人物。长话短说,刘邦对齐国派出两手准备,一是派韩信临近齐国武力攻打,另一方面派出高阳酒徒郦食其去游说劝降,没想到老郦很厉害居然说服成功,于是齐国就撤销前面防御韩信汉军的戒备,可是韩信被手下一个谋士蒯(kuai)彻蛊惑居然发兵攻意图结盟没有防备的齐国。韩信对没有戒备的齐国一鼓作气拿下了,可惜了还在齐王身边的郦食其百口莫辩,被齐王给烹了。

第四十一回      刘邦和项羽的单挑

前面说到公元前204年的冬天,刘邦占领了项羽的粮草储备库敖仓,差不多同时韩信打下了齐国的国都临淄,楚汉大战形势一下子反转,变成汉强楚弱。
项羽派出大将龙且联合齐国田横一伙抗击韩信,另外项羽带领另一路对战刘邦。楚汉大军在广武对峙,项羽的粮草储备库敖仓被刘邦夺得,项羽缺粮草,这次换项羽扛不住了,于是项羽不得不拿出龌龊的手段,在军前支起大锅点燃,把前面刘邦彭城诸侯联军大军惨俘虏的刘邦老爹和老婆拉到大锅前面,威胁刘邦不投降,就把刘邦老爹刘太公烹了,刘邦大喊:霸王,前面一同出生入死结为兄弟,我的爹就是你的爹,后面烹了别忘了分我一杯羹。项羽一看威胁无效,项羽的伯伯项伯出来劝说,最后无奈放了刘太公和吕雉。

天下事未可知

为天下者不顾家
虽杀之无益     只益祸耳
                                ——《史记•项羽本纪》

无奈之下,贵族出身的项羽又让使者转告刘邦,双方已征战荼害百姓多年,意两人贵族方式决斗单挑,谁赢了谁得天下。
刘邦心想你三十多岁正值壮年,我都五十多了,不陪你玩:

吾宁斗智       不能斗力
                             ——《史记•项羽本纪》

见刘邦不应,项羽大怒,派出一员楚将远远对刘邦骂阵,只见汉军也出来一员大将,名曰楼烦,远远地满弓射杀,楚将应声落马,继而两名楚将上前骂阵,也被楼烦远远地射杀,项羽大怒,胯上乌骓宝马,大戟一挥,亲自前往阵前,这时据说楼烦被项羽的气势震到,这时手一抖就射偏了。马也惊了,立即调转马头返回汉军大营。刘邦得知项羽立于阵前,也上马来到阵前远远地对峙,刘邦一通数落列举项羽杀义帝,坑杀二十万秦军,火烧秦宫,盗挖秦始皇陵等等十条罪状,项羽被骂得满脸通红,附身用小巧隐蔽的伏弩超刘邦射出一只暗箭。刘邦猝不及防被射中胸口要害部位,刘邦飞速反应,佯装前伏,捂住脚大喊一声:

虏中吾指          ——《史记•高祖本纪》

马上刘邦调转马头返回大营就起不来了。刘邦这一套戏主要就是想稳住军心,可是刘邦大帐躺了两天,军中还是军心晃荡。这时候张良就建议刘邦必须去大营转一圈以稳定军心,于是刘邦强忍疼痛拖着病体骑马去大营转了一圈。然后他安排好部队和项羽保持对峙状态,就回汉中养病了。
花开两朵,各表一支,再表表“常胜将军”韩信这边,据说史书就没有写过韩信打过败仗。龙且是楚军方面仅次于项羽的猛将,前面也提过大败黥布,让黥布丢下老婆孩子弃城狼狈投靠刘邦,这场大败黥布的就是龙且。
龙且过来联合齐军抗衡韩信,齐楚联军也有二十多万,兵力也明显强于韩信的汉军,而且龙且和韩信曾经共事于项羽麾下,深知韩信曾经靠漂母救济数月以及钻小混混裤裆等等糗事,对韩信轻视看不起,这样就犯了兵法所谓的“骄兵必败”的忌讳。
公元前204年11月,韩信带领的汉军和龙且带领的齐楚联军在潍水两岸对峙。开打之前,韩信派人连夜用一万多个沙袋把潍水上游堵上了,这样下面对峙的部队可以涉浅水过河。
开战当天韩信派出一半兵力涉水过河和齐楚联军交战,打一会打不过就回头涉水返回河对岸。龙且骄狂轻敌带着一小半部队乘胜追击跟着过河追杀。这时韩信命人把上游沙袋提坝打开,瞬间水位高涨后面的齐楚联军部队不能过河,这时候韩信大举发力,把过河的一小半齐楚联军全歼,斩杀龙且,河对岸的齐楚联军也一哄而散,溃不成军,不战自败,齐王被俘,田横也逃跑而去,后面刘邦得天下还有田横的精彩故事。这样韩信就把整个齐国攻下了。韩信这一次威震天下。更加把项羽震惊了,龙且带领差不多楚国一半的兵力被毁灭。
回头看看韩信先前留下的怂蛋包子的形象给龙且布下一个烟雾弹迷惑龙且,促使龙且轻敌惨败,也说明一点,有时候“装孙子”“认怂”的好处还是蛮多的。

接下来项羽就面临着腹背受敌,西边是刘邦,东边是韩信还有彭越。
项羽唯一的出路就是去拉拢韩信过来。话说韩信是一个彻底的坐着飞机起来的暴发户,前面底层蹭吃蹭喝度日,后面随军到刘邦麾下公元前206年还是一个犯事要被砍头底层官兵,一步升为汉军总司令大将军,然后短短两年时间就把黄河以北全部搞定,又有一系列惊人的战绩,把项羽都打不下的齐国全部收复。简直是神一样的战神。换谁也会膨胀一下。韩信打下齐国就让使者给刘邦一封信:

齐伪诈多变     反覆之国也
                           ——《史记•淮阴侯列传》

然后申请为齐国代理齐王“徦齐王”方便开展工作。刘邦一下子就火了,刚要发作,结果脚被踩了一下,就见旁边张良陈平的眼色,张良又耳语提醒刘邦忍住,送个顺水人情之类的话。刘邦反应很快,立马回复使者:韩信立大功,封也要封给个真的齐王,立马封韩信为齐王,立授齐王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6
 楼主| 发表于 2020-10-17 20:15 | 只看该作者 | 来自山东
回复需要审核,请等待通过

20201017081435701.png (53.62 KB, 下载次数: 77)

20201017081435701.pn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7
 楼主| 发表于 2020-10-18 19:51 | 只看该作者 | 来自山东
回复需要审核,请等待通过

20201018075024305.png (54.23 KB, 下载次数: 69)

20201018075024305.pn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8
 楼主| 发表于 2020-10-19 19:06 | 只看该作者 | 来自山东
第四十六回    刘邦遇到最强的对手

前面提过刘邦封了八个异姓的诸侯王:
韩信    彭越    黥布      张耳
吴芮    臧荼    卢绾      韩信

另外那个韩信是韩襄王的孙子,张良要复国韩国辅佐的韩王孙叫韩成,后面被项羽封为韩王,再后来项羽感觉这个韩成和张良亲刘邦,就借机杀死韩成,后刘邦又立这个韩信为韩王,为区别两个韩信,就称这个韩信为韩王信。后面刘邦称帝以后感觉韩王信的封地颖川地处中原腹地让韩王信掌管不放心,就把他的封地调整到稍微偏僻的太原以北这一片,并任命防御好北边的匈奴,韩王信还挺负责,把都城往北移到靠近和匈奴边界线的马邑。结果一次匈奴大举入侵,很快就把马邑包围了,于是刘邦就派兵去营救,可是刘邦又听说韩王信和匈奴常有使节来往,刘邦怀疑韩王信有异心,派一大将突破匈奴包围去警告韩王信,结果韩王信原来仅仅是想和匈奴通过外交政治化解战争,结果被刘邦一怀疑害怕就真的带兵投降匈奴伙同匈奴转攻太原了。刘邦大怒亲带兵对抗匈奴。刘邦也派使者和匈奴的单(chan)于冒(mo)頓(du)沟通,实则探测匈奴粮草兵力以及地形路线等等情况,派出十几回使者皆回报可伐,后面派刘敬出使同时调集二十多万大军北上欲攻击匈奴。刘敬回来告诉刘邦退兵,匈奴假装兵弱马廋应该是故意吸引我们大军而有埋伏,不宜进攻,刘邦大怒,以蛊惑军心把刘敬关押,后亲帅大军进攻匈奴。这是公元前201年的冬天,刘邦先带领先遣部队到了平城东边有个小土坡叫白登,在这里被匈奴四十万大军团团包围,后面部队也被切断,粮草也没跟上还天气奇寒。刘邦几近绝望。
插播一下此时匈奴的首领单于冒(mo)顿(du)这个狠角色的一点故事。话说前面秦始皇时候有求长生药的术士方士忽悠秦始皇得到一本奇书天书预言“亡秦者胡也”。所以秦始皇派大将蒙恬帅兵把匈奴赶到黄河以北好远又驻扎下来修筑长城防御匈奴南下,后面秦末天下大乱,这些戍边的部队都回防去各地镇压起义,这样匈奴得以喘息发展扩张的机会。当时匈奴的单于是头曼,本来后面应该拥立长子冒頓为太子后面即位,可是头曼后面又宠爱另外一个阏(yan)氏(zhi)(等同于中原的皇后)。应了韩非子那句话“其母好者其子抱”,于是头曼就有意废掉冒頓的太子,改立另一位宠爱阏氏的孩子为太子,就狠心把冒頓送去邻国当交换人质,结果刚刚把冒頓送去就发动对该国的攻击,明显是想借刀杀人,可是冒頓居然奇迹逃回来了,头曼见状也佩服儿子,有点后悔当时的荒唐决定,于是给冒頓一批万人的兵马统领。可惜是冒頓已经被老头曼彻底伤心了,就决心刺杀老头曼。于是冒頓就设计一个带声响的箭叫鸣镝,命令手下只要鸣镝射向哪里,所有人的箭必须跟上去,违命者斩,慢慢训练指哪打哪,一日冒頓用鸣镝射向他的爱马,结果几人犹豫没有及时跟着射就被斩,后面又一日冒頓用鸣镝射向他的阏氏,又几人犹豫被斩,慢慢地大家越来越听命于鸣镝,一次冒頓用鸣镝射向老头曼的马,手下就没有犹豫的了。冒頓感觉时机可行了,一日跟随老头曼打猎,于是冒頓把鸣镝射向老头曼,后面手下立即跟上万箭齐发射向老头曼,杀死老头曼后面冒頓就即单于位。冒頓这个鸣镝的故事撇开他的凶狠的外在,其实和商鞅变法的“立木取信”道理智慧类似。
冒頓不仅仅是凶狠,而他更有政治家的眼光和见识智慧,当时匈奴周围东胡最强大,一日东胡派使者前来索要千里马,手下不建议给,冒頓不以为然忍了,给,后面东胡又得寸进尺索要冒頓一个阏氏美女,冒頓又忍了‘给。后面东胡又过分索要一块地,手下有人就说:那块地也荒凉无用,送东胡也无妨。冒頓大怒曰:

地者    国之本也——《史记•匈奴列传》

地怎能送人,于是把这个人砍了,然后匈奴全力出动大破东胡,接着又把月氏        楼烦等等很多胡人的部落都拿下。匈奴一下子各种势力地盘大大增强,而且此时中原地区刘邦和项羽争夺天下正打得火热,没人顾及北方的匈奴,长城也挡不住匈奴南下的扩张,匈奴一度扩张到长城南边地区,长城以北更是匈奴的势力范围。
而且自从冒頓开始,匈奴开始了比较完备的官僚体系等等一系列形态,而且开始了有了匈奴史。总之冒頓开创了匈奴的鼎盛时代,他和秦始皇,刘邦也是有的一拼,也所谓创业垂统,开宗立派的开国之君,有雄才伟略。所以刘邦被冒頓所困也非偶然之故。
话回刘邦被困白登,明面根本打不过无奈只能想办法用间谍游说,前面刘邦被项羽困于荥(ying)阳就是给陈平四万金去搞离间计之类的,这次陈平又出马发挥其强大的间谍能力。他很快搞定冒頓宠爱的一个阏氏,正是老套路,前面提过张仪被困楚国的时候,靳商为了救他就去搞定楚怀王的宠姬郑袖。孟尝君被困秦国时候也是通过鸡鸣狗盗两个门客先钻狗洞偷出来白狐皮袄搞定拳王的宠姬。
冒頓的这个阏氏就劝冒頓:

两主不相困  ——《史记•匈奴列传》

冒頓的这个阏氏不是哭闹撒娇而是以理劝说:两主不宜把事做绝,两主都有后面的神庇护,况且中原地区也不适合匈奴去生活等等,一通话把冒頓说服,同时冒頓和韩王信的关系有点问题,怕夜长梦多,就主动把包围圈放开一个缺口,刘邦趁机在夏侯婴陈平等护送下逃离出来,途中经过关押刘敬的地方,一通唠叨把前面几个使者都砍了,给刘敬奖赏二千侯。刘邦逃离留下樊哙统兵继续抗击韩王信和匈奴,扛了一年左右汉军还是吃不住劲,刘邦就问刘敬有什么好建议。刘敬支支吾吾吐出两个字:和亲,建议把长公主鲁元公主给冒頓当阏氏。刘邦无更好办法无奈接受,后被老婆吕后,哭闹找了一个假公主代替让刘敬送去匈奴。对此司马光很是批评:

服则怀之以德       叛则震之以威
                           ——《资治通鉴•汉纪四》


插播一点,当时鲁元公主已经嫁给张耳的儿子张敖,张耳已死,张敖继承赵王,刘邦不太待见这个女婿,刘邦逃离白登之困,途径女婿的赵国地盘,张敖就热情款待,刘邦骂骂咧咧没个正型没有一点尊重,就没有把张敖当国君对待尊重,激怒张敖手下两个大臣贯高和赵午,两人意欲刺杀刘邦为张敖出气被劝退,可是两人不死心,私下还密谋刺杀刘邦解气,后面刘邦又途径赵国,两人在刘邦欲歇脚的小县城旅店埋伏好刺客欲刺杀刘邦,临到旅店刘邦一晃感觉不详换地方才躲过一劫。后面事情败露,刘邦大怒。关押一干人等,结果赵午等一些人就自杀了,张敖,贯高等等就被关押严刑逼供,奈何各种酷刑,贯高一口咬定刺杀皆自己所为,于赵王无关,刘邦又找贯高故人去监狱探实情,贯高还是那句和赵王无关,结果刘邦信之,放张敖,也佩服贯高,各为其主也大概原谅贯高,也欲放贯高。此时那个故人来到监狱转告贯高已放张敖,也欲放贯高。
贯高得知赵王已放,心里释然痛哭:还好没有连累赵王,感谢皇上的原谅,自己乃犯嗣杀国君的重罪,自己不能原谅自己。马上就掐断脖子的大动脉而死“绝亢而死”。

第四十七回      韩信之死

前面说到韩王信北边造反和匈奴差点在白登困死刘邦,刘邦通过陈平间谍解危逃出途径赵国不敬赵王激怒赵王手下又差点被赵王两个手下大臣埋伏刺杀。虽然后面赵王张敖被无罪释放,可是消除张敖的赵王王位,改立仅十岁的刘邦一个小儿子如意为赵王,如意乃刘邦宠妃戚夫人的儿子,戚夫人一直陪伴刘邦身边又比较年轻漂亮就比较得烟抽,而吕后前面被项羽俘虏,后面刘邦常年在外征战,吕后一直身处都城大后方,和刘邦聚少离多。应了韩非子那句话“其母好者其子抱”。慢慢地刘邦就有意废刘盈的太子位而改立如意为太子。一日刘邦征求群臣意见欲废刘盈改立如意为太子,群臣皆以废长立幼不合规矩而反对,一时刘邦大怒群臣不敢再劝戒。此时大臣周昌进言:不不不不……

臣口不能言
然臣期期知其不可
陛下欲废太子
臣期期不奉诏——《史记•张丞相列传》

原来周昌是一结巴,成语“期期艾艾”其中“期期”就出于此处,另外“艾艾”说的是三国名将,另外一个结巴邓艾。
刘邦也被周昌逗乐了,也应了太子一事暂不变动而后议,后面吕后见了周昌就给周昌跪了,因她在旁边屋里听得真真切切。刘邦封如意为赵王的同时,就任命周昌为赵王的丞相辅佐如意,刘邦目的就是周昌有恩于吕后,日后吕后对如意下手,周昌能比较好地能够保住如意。
后面周昌刘邦还有平定陈豨一个叛乱的故事就简单略过,平定陈豨的叛乱刘邦班师回朝才得知发生一件大事:韩信死了。
这里一块把韩信前面的故事补上。前面说到刘邦灭了项羽,回洛阳的途中

还至定陶    驰入齐王壁    夺其军
                               ——《史记•高祖本纪》
刘邦突袭当时的齐王的韩信,夺取了韩信大将军的兵权,并改封韩信为楚王,韩信手下的嫡系兵力就改成诸侯国的楚军了。韩信就任楚王,国度在下邳,也就是张良给黄石公拾鞋的下邳。韩信的老家淮阴离这里也不远,同属于韩信的楚国内,韩信回老家淮阴见了三个人,首先是给他饭吃的漂母,当面拜谢并给予漂母千两黄金报答一饭之恩,见的第二个人就是韩信蹭饭几个月的亭长,韩信就给予一百块折对当时蹭饭的饭钱,有点讥讽他
小人也     为德不卒
                        ——《史记•淮阴侯列传》
插播一个小故事:一个老头天天门口晒太阳享受清静时光,后面这里总是来几个小孩来玩闹打扰老头,公共场所老头也不便赶人,老头于是就想了一个办法,一日老头把小孩叫过来说:我一个人太寂寞了,你们来给我很多快乐。我这里有糖,你们可要天天来,来了我就给你们糖吃,于是老头每人给了三块糖,孩子们也很高兴天天来,后面慢慢地老头给的糖越来越少,后面就没了,孩子们就烦了,都说以后不来玩了,果然后面孩子们都不来了,就这样老头又恢复了往日清静的时光。
这个小故事告诉我们一个微妙的心理心态,当你对一个人一直好,突然有一天你对他没有原来那么好了,他就会非常烦你,在他心里面,你就还不如那些从来没有对他好过的人。
这个小故事给我们的启示可以有很多方面,点到为止,各人领会顿悟吧,其中一个给年轻人的启示就是,亲情往往输给所谓的爱情,你会感觉那个给你做几次饭的人比给你做了二十几年饭的人更让你感动,醒醒吧孩子。

韩信见的第三个人即是让他当年钻裤裆的小混混。韩信找到这个小混混就给提拔成中尉,当时中尉可是大官,相当于首都公安局长,即韩信的亲卫队大总管。韩信也不是常人思维。
后面韩信的楚王也没有坐稳,刘邦就坐不住了,于公元前202年的冬天,有人密报刘邦韩信要谋反刘邦就召集几个亲信商量对策,很多人义愤填膺要攻打韩信,刘邦询问一直沉默的陈平,陈平分析韩信谋反的情况所知人的范围,以及刘邦手下嫡系部队和韩信嫡系部队的情况。陈平就出一计,让刘邦效仿秦始皇巡游天下,在楚国旁边的陈县,召集各诸侯大家一同参与宴会。韩信还带上曾经项羽的大将钟离昧的人头幻想以此应付刘邦,韩信刚到陈县宴会就被拿下困于囚车。韩信大喊冤枉:

狡兔死     走狗烹
高鸟尽     良弓藏
敌国破     谋臣亡
                     ——《史记•淮阴侯列传》

刘邦就把韩信带回洛阳,把韩信从楚王降级为淮阴侯。彻底收了韩信的兵权,留在刘邦手下眼皮底下如同一个文官一样每天上下朝。韩信本来就自负得要命,满朝百官都不如他的眼,一个个都有冒犯得罪,以至于后面吕后一个妇人把他收拾了都没有人给他求情帮忙的。
唯一韩信佩服的就是刘邦,两人前面曾有一次对话。刘邦问韩信各大将水平能带多少兵,又问及朕能带多少兵?韩信答曰:陛下能带十万兵。刘邦又问你能带多少兵?韩信毫不客气答曰:“臣多多而益善耳”。此为成语“多多益善”的出处。
刘邦大笑:好一个多多益善耳,那怎么你还被我收了?韩信答曰:陛下虽然带兵能力不强,但是带将能力天下无双,并且是

天授       非人力也
                     ——《史记•淮阴侯列传》

插播司马迁著《史记》对自己有一个期许很著名:

究天人之际
通古今之变
成一家之言——司马迁《报任安书》

那么韩信最后到底是怎么死的呢?史书记载韩信后面真的是要谋反了,据说前面韩信曾经和陈豨密谈,只要陈豨外面谋反,韩信就在内部谋反响应,后面陈豨果真谋反了,刘邦本来要带上韩信一同去平定,韩信借故未随行。按照史书大意,此时韩信没有兵权,想假传圣旨把监狱里面犯人和达官贵人的家奴都释放出来组成队伍攻打吕后和太子。结果韩信的解放革命还没有开始就被告发了,吕后找来相国萧何询问对策,萧何曰:韩信是我一手举荐的,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我再一手灭了他。于是萧何派太监假传皇上已平定陈豨的叛乱返朝宴请群臣传韩信进宫,韩信刚入宫就被埋伏好的武士绑了,没有审问,吕后直接把韩信砍了,夷三族。就这样当时最伟大的军事统帅天才被一个妇人收拾了。
正所谓“生死两妇人,成敗一萧何”生漂母死吕后,成败于萧何。正好整理到韩信之死,也同步在力荐力荐的锐圆天涯解读《资治通鉴》的牛贴里面看见诸位大神交流切磋有关韩信之死其性格人际关系处理方面的问题原因,更有扩展到如今当下职场以及日常为人处事方方面面的智慧,很多位大神百家争鸣观点见解精彩异常。太多精彩言论不能都转过来,感兴趣一定去天涯找到那个牛贴慢慢品味享受吧。
牛贴全名如下“〖历史随笔〗残阳如血    照在权谋家的刀上   《资治通鉴》要这样读~煮酒论史~论坛~天涯社区”

仅概括摘录另外一位大神wowtiger对韩信之死的扩展个人很认同的一个观点:对于韩信前面蹭饭胯下之辱等等糗事,要看后面人物发展会显示出不同的双重标准,对成功人士,曾经的这些糗事就会成为后面成功的基础和动因,若对后面不成功失败的人,这些糗事就成为后面他失败的原因了。任何事情都有双重标准,同样的糗事,对成功人士就是“光环”,对衰人就是“证明”。
该大神还分析韩信之死主要原因在于韩信个人业务强,而其个人社会交际能力太弱,以至于没有形成自己的小圈子,临终前都没有出手求情相助的亲信。而反观陈平,全面贫穷时穷草屋门前就多“长者车辙”,后面进入刘邦集团陈平在縢灌樊郦以及吕氏势力之间保持微妙的平衡。不得不让人佩服,陈平的交际能力正是韩信所缺之处,也是韩信之死一个重要原因。

帝王身边的人才结构应该是“龙   虎   狗,样样有”。汉初三杰:张良   萧何    韩信,此为帝王身边的龙   虎    狗
牛贴里面有谈论韩信扩展提及林彪,说林彪“打仗如韩信,处事如张良”(权延赤语),以前自己对林彪的了解过于片面,仅限于文化大革命,飞机叛逃被击落等等点,看见对林彪这个算是很高的评价非常有兴趣进一步了解下林彪了。
牛贴里面又提到有关前面项羽以烹刘太公威胁刘邦,刘邦则以烹了兄弟分我一杯羹回应,很多人谈论开展刘邦乃至汉朝有关孝道的讨论,有一个观点有知识点还不错,分享下:
汉朝是以孝立国的,但是却不是以孝打天下的,秦末当时儒家不是主导地位,占据主导地位的是法家,而法家的思想就是以利诱,用权术。这样看来当时刘邦那套分杯羹的不孝言论在当时不重孝道的社会氛围下也不是什么十恶不赦了。
再插播一点看到锐圆牛贴里面各大神扩展切磋交流的观点,第一个即是前面刘邦五六十万联军被项羽三万左右精兵大败于彭城,刘邦逃避楚军追击,数次将儿子孝惠女儿鲁元推下马车一事的真伪,大神居然引用《史记》不同人物列传中提及这一事件的原文还有《资治通鉴》的原文逐字对照分析,让人佩服,得出有可能是车颠簸把两孩子摔落一观点
还有大神wowtiger给出
古人的心思你别猜
当年吴起杀妻求将
张巡杀妾分食守城兵士
在现在看来都匪夷所思
非常之人有非常之事
有非常之事才有非常之功

另外大神飞机兄又把陈平的经历从头到尾一一分析解读,分析陈平乃相当成功一个游刃有余于各个权力实力之间且能左右逢源的成功典范。陈平的为人处事处理事情关系非常值得人学习借鉴,后面就有人补充总结“陈平乃三国时贾诩(xu)式不倒翁式的人物”
很多人又对比分析韩信和陈平。韩信乃专业在于战场,玩政治权谋韩信是十足的菜鸟,而陈平差不多正反于韩信。陈平专长在于玩官场。那些类似韩信之类善于战场不善官场不懂政治的人物往往下场都让人唏嘘,如白起,岳飞之流。

前面插播有点多偏离历史脉络,回到正题,书接前面刘邦在外平定陈豨的叛乱班师回朝得知韩信已死,刘邦听完整个过程以后

且喜且怜之   ——《史记•淮阴侯列传》

喜的是,刘邦深知韩信乃一个巨大的祸患,仅刘邦能够降服之,且刘邦年事已高,后面刘邦辞世再无人能够降服韩信,其后韩信必成大患,今韩信已亡去一后患,此为刘邦之喜所在。韩信到死只有35岁,韩信(公元前231年——公元前196年)。灭了项羽时韩信仅29岁,当时刘邦已经老了都60了还是一身伤病。
怜的是,这个天下大半是韩信帮忙打下来的,这个孩子基本没有做什么对不起自己的事,前面多次被夺军夺权,现在又被夺了命,刘邦打心里愧疚怜惜之。
刘邦问吕后韩信临死有没有什么话,吕后告之韩信临死遗言:

吾悔不用蒯彻之计
乃为儿女子所诈
岂非天哉     ——《史记•淮阴侯列传》

于是刘邦让人绑了蒯彻质问,蒯彻承认曾经出计劝韩信谋反,刘邦大怒欲烹之,蒯彻辩曰:出计劝韩信谋反之时非当下,那时我为韩信臣,出力出计忠于主无误。刘邦认可放之。
另外那个谋反的韩王信也是和韩信于公元前196同年被刘邦手下打死了,两个韩信几乎同时而死,或许也有一种宿命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9
 楼主| 发表于 2020-10-19 19:09 | 只看该作者 | 来自山东
第四十六回    刘邦遇到最强的对手

20201019070625190.png (54.99 KB, 下载次数: 65)

20201019070625190.pn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0
 楼主| 发表于 2020-10-20 18:47 | 只看该作者 | 来自山东
第四十八回    刘邦版的霸王别姬

前面说到吕后弄死韩信,刘邦且喜且怜之,终于除掉一个心腹大患,还有一个心腹大患刘邦看着也不顺眼,就是彭越。前面刘邦去平定陈豨叛乱,征调各诸侯王的兵,梁王彭越就是各种拖延应付就让刘邦大为恼火。后面刘邦在洛阳派出使者威吓彭越,彭越也不敢谋反,也怕去洛阳当面解释有去无回。此时一个和彭越有仇的手下,跑去洛阳诬陷彭越要谋反,于是刘邦大怒找来陈平一伙定对策,就用一批刺客武士假扮的使者,趁机把彭越绑回东都洛阳。经审问认定“反形已具”。刘邦还没有砍了彭越。把他贬为庶人发配蜀地。彭越也无奈,在被发配蜀地途中遇见从长安到洛阳的吕后,彭越就哭冤,吕后表面应付彭越一同回洛阳求情,可是到了洛阳吕后就埋怨刘邦养虎为患,吕后找来彭越一个手下,教唆其举报彭越谋反。这样就在韩信死后两个多月,彭越就以谋反之罪被夷三族。而且削首示众,身体都用谋反刑罚被剁成肉酱,不得收尸。结果马上就有人来到彭越人头下大哭并念叨祭拜行礼。此人立即被抓来刘邦跟前,刘邦欲烹之,此人大吼要说完最后几句话即可,于是此人把刘邦说落一通,梁王彭越给刘邦立那么多功,就轻易给彭越夷三族,后面各功臣必定人人自危,梁王有恩于我,我也不想活了。我说完了你烹了我吧。
刘邦大笑,对此人重情重义大为欣赏,于是把他放了封官,此人即是栾布。《史记》里面是《季布栾布列传》,季布栾布并立一个列传。都是曾经和刘邦对着干过又被刘邦喜欢,后面成为西汉的名将。季布是防匈奴的,栾布是景帝时期平定七国之乱的重要将领。
栾布和彭越可谓是发小,一同玩耍成长,后来分开发展,栾布后在燕王臧荼手下当将领,刘邦灭臧荼也把栾布俘虏了,在要被砍头时候被梁王彭越救下用于麾下。刘邦杀彭越时候,栾布正去齐国出差,后面回来得知才有前面于彭越人头下念叨祭拜及和刘邦的后续故事。
司马迁把季布栾布放一个传里面,或许还有一个对比的作用,季布是宁可卖身为奴也要保命,催刚化柔,栾布是视死如归。
同样英雄所为:
季布:催刚化柔
栾布:视死如归

刘邦后面还有一个心腹大患就是黥(qing)布,前面彭越被施以谋反之刑被剁成肉酱,刘邦还把彭越的肉酱配送给各诸侯王以示警戒,淮南王黥布收到彭越的肉酱:

因大恐     阴令人部聚兵
候伺旁郡警告  ——《史记•黥布列传》

黥布收到彭越的人肉酱,大恐,立即一级戒备,派出密探监视周围的风吹草动。就在这个紧急时期,黥布后院起火了,一次黥布发现手下一个将领在追求自己的一个爱姬小老婆。两人可能有染。黥布大怒欲抓起来这个军官,这小子摸到信提前跑了,到刘邦这里举报黥布要谋反。刘邦就派使者去黥布那里质问核实,黥布一看情形就杀了那小子全家举兵造反了。开始声势很大,迅速占领了淮南国周围的荆国和楚国。刘邦当时的身体已经不行了,本来想让太子刘盈带兵去打,吕后一通哭闹:黥布乃天下猛将,刘盈完全没有带兵统帅经验而且对手下将领也没有威望和号召力。还是刘邦亲帅出征为妥。吕后一番有道理说服刘邦的说辞乃后面高人商山四皓指点。
说到这商山四皓四位隐居于商山的高人,就要又回前面废立太子说起,前面说到刘邦宠爱戚夫人“其母好者其子抱”,刘邦就有意废刘盈的太子改立戚夫人的儿子如意为太子,当然刘邦也不可能就因为喜好哪个女人就立其儿子为太子,刘邦的理由是:
孝惠为人仁弱     高祖以为不类我
常欲废太子
立戚姬子如意       如意类我
                         ——《史记•吕太后本纪》

刘邦提议,众大臣皆反对,周昌期期不奉诏,暂时把这一提议挡下,刘邦心里还是不死心,吕后还是担心就找她二哥吕释之去找赵良帮忙,此时张良基本处于半隐居的状态了。平时张良就不问世事了,刘邦有重要事才去询问张良的对策。张良也感觉自己的使命都完成了:

以三寸舌为帝者师
封万户      位列侯
此布衣之极    ——《史记•留侯世家》

愿弃人间事    欲从赤松子游耳

学辟谷    道引轻身
                           ——《史记•留侯世家》

P.S.赤松子乃上古一神仙,意即后面不问世事,一心修仙修道了。张良是用的辟谷,道引轻身,辟谷很长时间才吃饭,应该是还修行气功。这些都是道家的修身养性之术,张良身体不好,体弱多病,张良就用这些来调理自己,推测张良活了有七十多岁,他的出生年月史书没有记载,通过前面鸿门宴项伯来访和刘邦对话就推测出张良长于刘邦,他是刘邦62过世后八年去世的,这样大概推测张良应该是享年七十多岁。
这辟谷,道引等等修行肯定是苦行,曾经吕后就劝过他:

人生一世间     如白驹过隙
何至自苦如此乎  ——《史记•留侯世家》

张良还是坚持住了辟谷道引等等道家的苦行修行,可见张良对道家思想比较认可,另外前面刘邦分封功臣张良也是仅仅要了留城一个小小的封地,这个也是道家的思想智慧——

谦退保身     功成身退     天之道

另外张良的为人处事的方式也谨慎知深浅有智慧,张良不是刘邦的嫡系亲信,不同于萧何    曹参    夏侯婴,张良是半路跟刘邦的,虽然张良也是刘邦最亲信的谋臣,但是张良很少主动给刘邦献计,基本上是刘邦问计于张良,张良再献计于刘邦,好像就有几次紧急情况张良主动献计于刘邦,一次是鸿门宴前面那次,二是韩信要假齐王。还有早期“明修栈道,暗渡陈仓 ”前面献计烧毁部分明栈道。张良这种姿态也是帝王师的一种姿态,这也是一种明哲保身。易经有云:

匪我求童蒙     童蒙求我
                                  ——《易经•蒙卦》

所以在刘邦废立太子的问题上,张良还是一贯地三缄其口不主动给意见建议。话回吕释之埋怨苦求计于张良。张良曰
:前面给皇上献计是打天下的事,这个废立太子乃皇上的家务事,我不便干涉,要非要找个道试试,让吕后想办法去请隐居于商山的商山四皓出来辅助太子试试,此四位乃秦朝四位博士高人奇人。皇上前面也数次请过四位出山未果。后面吕释之厚礼还真把商山四皓请出山辅助太子刘盈,赶上刘邦欲让刘盈带兵对抗黥布,商山四皓一商量,告诉吕后原由和对刘邦的说辞就有前面吕后成功说服刘邦亲自带兵的故事。

太子将兵    有功则位不益太子
无功还      则从此受祸矣
                                ——《史记•留侯世家》

后面刘邦拖着病体亲自去打黥布,公元前196年的十月,两军交战。黥布被一击即溃,黥布带着一点人逃亡,后面被他的大舅哥长沙王吴臣也就是吴芮的儿子给诱杀。这次刘邦也中流箭,回来就想“早立如意为太子”,群臣还是都反对,这次给汉朝制定礼制的大儒时任太子太傅老师的叔孙通极力反对,以秦朝未立长子为太子导致混乱灭亡规劝刘邦:
太子    天下本
本一摇    天下振动
                 ——《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

虽然众人劝说能够一时打消刘邦废立太子的念头,可是刘邦内心还没有死心,一次刘邦举办和家人亲信的小宴会,只见太子刘盈后面随从是四个精神的白发老人,刘邦询问得知是前面请过数次的商山四皓,问因,四皓答曰:前面不出山是怕适应不了皇上的脾气,今太子仁孝礼贤下士天下闻名,故出山辅助太子,后宴会罢去,刘邦叫来戚夫人,望着远去的四皓的身影,对戚夫人说:你就打消立如意为太子的念头吧,今太子有高人辅助,改立太子已不可行了。说完刘邦让戚夫人起舞,刘邦也是悲凉满怀,一歌三叹:

鴻鹄(gu)高飞      一举千里
羽翮(he)已就      横绝四海
横绝四海      当可奈何
虽有矰(zeng)缴(zhuo)  尚安所施
                             ——《史记•留侯世家》

P.S.刘邦也是发一通牢骚:自己一举拿下天下,可是也不是什么都能按照自己的心意去做,同样也有无可奈何之事。虽有矰缴在手(矰缴即射的箭),可是往哪里射呀?刘邦和戚夫人这段悲凉的歌舞何尝不是刘邦版的霸王别姬?不同的是,项羽版的霸王别姬是在一片刀光剑影的背景下,而刘邦版的霸王别姬是深处荣华富贵的皇宫进行的。
刘邦的悲凉歌声伴着戚夫人的舞蹈,一生繁华,即将落幕。不久刘邦在家人的陪伴病死在床上,享年62岁。而他最爱的这个戚夫人被他的发妻吕雉剁手剁脚挖去双眼做成人彘。他最喜欢的儿子如意连同别的儿女一同被残杀。这样一场霸王别姬是否更加意味绵长?

第四十九回     刘邦之死

话说刘邦带病带兵平定黥布叛乱后,途径就回一趟老家沛县。刘邦此时年事已高,又身患伤病,可能知道这次有可能会是最后一次回来,再也不能匆匆而过,于是住下,悉召亲朋故人饮酒欢愉。

悉召故人父老子弟纵酒
                               ——《史记•高祖本纪》
到了兴头上,刘邦拿来筑,就是高渐离玩的那个乐器,刘邦一边击筑一边放声高歌:

大风起兮云飞扬
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史记•高祖本纪》
刘邦这场咏唱会也不是乏味的刘邦个唱,据说提前找好沛县120个小孩教会了,当时附和刘邦一起弹唱,可以想象当时的场面效果也会非常有感染力。
在一片童声之中

高祖乃起舞
慷慨伤怀     泣数行下
                               ——《史记•高祖本纪》

此时刘邦肯定感慨万千,想过那些生死离合,那些爱过恨过的人,肯定也会想过去世的父亲肯定喜欢这个场面。具体内心感受也只有当时的刘邦清楚,我们也只能大致猜想下,
其实刘邦是挺孝顺的,当时打天下时面对项羽要烹刘老太公威胁刘邦,刘邦那句“烹了分我一杯羹”实乃非常情形下的非常之举的气话。后面刘邦打下天下当了皇帝,

五日一朝太公     如家人父子礼
                                ——《史记•高祖本纪》

有一天,刘太公的管家就给老太爷提个建议

天无二日      土无二王

如此     则威重不行
                              ——《史记•高祖本纪》

陛下乃人主,您还是人臣,陛下这样过来跪拜有损其威严。

于是下次刘邦再次给老爷子请安时,刘太公早早在门口迎着,刘邦上前一步,老爷子就倒退一步给引领,刘邦一惊马上上前询问,太公答曰:儿你现在贵为皇帝为人主,我不能坏了礼法。刘邦大笑,随后让叔孙通修订礼法,把父子在前,君臣在后,又把刘太公尊称为太上皇,这样老爷子才踏实了。
后面有一天刘邦发现老爷子不太高兴,就询问其周围人缘故,被告知老爷子有点想念故乡的故人。于是刘邦全部把老家丰县全部搬迁到咸阳,原来住什么干什么全部到咸阳依旧。在咸阳就克隆出来一个新丰县出来,果然老爷子非常高兴。有时刘邦还逗老爷子开心。公元前198年,未央宫庞大的宫殿建成,据说未央宫是如今紫禁城故宫的六倍规模,落成时刘邦宴请群臣,刘太公也在座,刘邦刘三就逗老爷子说:爹,以前您老瞧不上我,说我不如我二哥会过日子,指着未央宫您说说是我这份家业大还是我二哥的家业大,刘三一番话惹得老爷子笑得合不拢嘴。可惜老爷子第二年就过世了,也算是寿终正寝吧。

再说庞大的未央宫建设乃萧何一手主持建造,刘邦还一直在外攻打韩王信,回来看见这么庞大气派砀宫殿,还责怪萧何天下未稳,劳民伤财。萧何应曰:

天子以四海为家
非壮丽无以重威——《史记•高祖本纪》

话说萧何,刘邦一直是很敬佩的,起初混社会刘三还是刘亭长时候就是萧何罩着刘三。后面起兵本来大家都是首推萧何为首领,萧何不愿意挑头才让给刘邦的,到后面刘邦在外打天下,萧何全面统管关中大后方的兵源,粮草物质补给刘邦的生命线。
萧何在汉军中的重量举足轻重可以和刘邦抗衡,刘邦对萧何既有一种依赖也有一种不安。刘邦和项羽在荥阳抗衡时期,刘邦就频繁派使者回来慰问萧何,其中一个手下就提醒萧何刘邦是不放心萧何,献计萧何把萧家子弟送于刘邦手下以打消刘邦的顾虑,依计果然打消刘邦的猜忌。
后面刘邦去平定陈豨的叛乱,在东都洛阳得知萧何帮助吕后灭了韩信,就从洛阳又派使者回咸阳给萧何从丞相升一级为相国,增加五千户,还派给萧何五百侍卫随身照顾保护。百官皆来给萧何道贺道喜,唯有一个隐士召平来慰问萧何,此召平也是一奇人,前面在秦朝就是东陵侯,后改朝换代隐居。在东陵种瓜,聪明人干什么都会与众不同,召平种的瓜又大又甜,人称“东陵瓜”。萧何问之慰问所在,召平点明,皇上明为赏赐,实则监视,如此情形不宜慰问?萧何一惊,随后按照召平的意见,辞退封地,而且自掏腰包给刘邦部队补给财物军响。又一次成功打消刘邦的一次猜忌。
后面萧何还感觉不踏实,就又想办法鼓捣一点事进一步打消刘邦的顾虑猜忌,接到前面刘邦打败黥布叛乱又在老家丰县小住几天,回来就被一群百姓拦住告萧何各种霸占地产低买高卖等等的御状,刘邦收下状纸,随后召见萧何质问情况。刘邦内心高兴地问:缺钱吗?还欺压老百姓,缺钱告诉我我把上林苑给你分一块。萧何赶忙谢罪并感谢皇上赏赐。随后跟了一句:上林苑太大顾不过来都荒废了,建议开放上林苑一些给百姓耕种,没想到刘邦勃然大怒让人把萧何关于大窂中,过几天刘邦怒气消退一些,手下问刘邦所怒为何。刘邦对曰,我听说李斯给秦始皇当丞相是

有善归主    有恶自与
                            ——《史记•萧相国世家》

而萧何这是为民请愿收买人心,把我弄成一个与民争利的坏皇帝。
手下接上话为萧何求情:您不要提李斯了,没有李斯秦朝也不会灭亡,萧何辅助您这么多年要是他想谋反,前面那么多机会早就谋反了如今萧何这么大年纪了,万一在狱中气死怎么办?
刘邦一想就命人释放了萧何。萧何出狱立马赤脚直奔未央宫给刘邦谢罪,刘邦又一套唠叨总算过了这一劫,正所谓“为君难,为臣不易”正所谓“伴君如伴虎”很多情况你不知道什么地方就触碰到君主那块“逆麟”就有可能危及性命。
人生如白驹过隙,刘邦这匹白驹也很快到站了,时光到了公元前195年的二月
,刘邦又听说一件烦心事,他这辈子最亲近的人背叛了他——卢绾。縢公夏侯婴都和刘邦的关系和卢绾都比不了,萧何曹参就更比不了,刘邦和这些人的关系更多是工作上面的依赖和敬重。和卢绾乃从小起来深深地亲密之情,刘邦和卢绾的父亲就是一个村的好朋友,两人同一天得到小卢绾和小刘邦,

里中持羊酒贺两家

后面小刘邦和小卢绾一同长大求学也成好朋友

俱学书    又相爱也         

复贺两家羊酒


                       ——《史记•韩信卢绾列传》

后面刘邦混社会,卢绾一直随同同甘共苦,后面刘邦打天下,卢绾又是太尉,贴身大秘。

出入卧内   衣被饮食赏赐
群臣莫及     ——《史记•韩信卢绾列传》

刘邦打下天下,异姓封王的只有七个:韩信,韩信,彭越,黥布,张耳,吴芮,臧荼,这些本来就是拥重兵的诸侯,后面燕王臧荼造反,刘邦灭了臧荼,这样臧荼的燕王就空缺出来,本来应该封给刘氏子弟,刘邦就把燕王给了卢绾,萧何,曹参功劳再大也轮不上。
既然刘邦卢绾如此亲密为什么还要造反?据说卢绾和造反的陈豨还有匈奴有联络,其中也有很多误会就不细说了,其中很多误会也赶上了不好解释,如同这个笑话:
一日一妇人独自在家床上仿佛听到火车声音,疑惑中,看见窗外一邻居大哥经过,就没多想出去让大哥进屋帮忙听听,大哥进屋没听见,妇人又让大哥躺床上听听。赶巧大哥躺床上听的时候,这家男人回来了,这就尴尬了,大哥起身说到我去床上是听有没有火车声音的你信不信?
卢绾可能就赶巧这种尴尬的百口莫辩的境地。刘邦一听卢绾要造反立马急眼了,派樊哙,周勃带领大军攻打卢绾,卢绾带着几千兵马弃城而逃,本来卢绾还想找机会和刘邦解释下,可惜没有机会最后卢绾只能投奔匈奴。为什么没有机会?当时的刘邦已经病危起不来了。
刘邦病危吕后请来一个名医,看完曰还能治,大家都挺高兴,唯刘邦大怒:

吾以布衣提三尺剑取天下
此非天命乎
命乃在天    虽扁鹊何益
                              ——《史记•高祖本纪》

刘邦洒脱看开了生死,让吕后赏赐医生,自己不治了,听天由命,
司马迁在《史记》里面也融入了强烈的天命观一种宗教情怀。前面项羽韩信临死前也有强烈的天命观。
项羽临死曰:
此天亡我    非战之罪
                             ——《史记•项羽本纪》

韩信临死曰•
吾悔不用蒯彻之计
乃为儿女子所诈
岂非天哉   ——《史记•淮阴侯列传》

再看看孔子对天命的观点

颜渊死     子曰
噎   天丧予    天丧予  ——《论语•先进》

天生德于予
恒魋(tui)其如予何  ——《论语》

天之未丧斯文也
匡人其如予何        ——《论语》

不怨天    不尤人
下学而上达
知我者其天乎       ——《论语•宪问》

刘邦看开了死生,听天命不治疗,很快就不行了,吕后抓紧时间问于刘邦。
您百年之后,萧何也故去谁接任丞相?
曹参
曹参之后谁接任?
王陵,让陈平帮着他。还有周勃。以后老刘家要靠周勃度一次难关,让周勃当太尉,掌兵权。
吕后再问然后呢?刘邦就摇摇头默不作声。
公元前195年四月刘邦驾崩,享年62岁。
刘邦之死提示告诉我们开国打天下的君主要有两条特点:
一  超然生死
二  知人善任





司马光刘邦死后后面给刘邦盖棺定论评价如下:

初     高祖不修文学
而性明达    好谋     能听
自监门     戍卒      见之如旧
初顺民心作三章之约
天下既定      命萧何次律     令
韩信申军法      张苍定章程
叔孙通制礼仪     又与功臣剖符作誓
丹书    铁契    金匮    石室   藏之宗庙
虽日不暇给     规摹弘远矣
                            ——《资治通鉴•汉纪四》

刘邦不好读书,不算有文化,但是刘邦有天分,有智慧,善于思考。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没架子,和底层士兵也能哥们爷们打成一片有亲和力。他对形势有点很敏锐的判断,刚入关中时仅以简单的约法三章,后面打下天下马上制定完备细致的法律规定。让萧何制定法律
,让韩信建立军法,叔孙通定型礼仪,张苍修订历法度量衡之类的,对于手下的功臣该灭的他就毫不留情,该安抚的
刘邦就通过剖符作誓,丹书铁契等等方式给予明确合同形式的好处利益以安抚功臣,刘邦真正做皇帝的时间不过就六七年,就把所有这一切都搞定了,帮大汉王朝各种规章制度形成一个大概的雏形,为后面大汉王朝延续四百多年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可以想象刘邦当皇帝的这六七年会多么劳累辛苦。可谓是“日不暇給”但是真正是“规摹弘远”


通过观看有关刘邦的历史典故传说野史等等,加上自己一一打字归纳整理,更加深刻了解刘邦,重新认识了充满人格魅力的刘邦,也深深地喜欢上这个有点痞子脾气真性情,能够慧眼识人用人驾驭人的魅力男神传说哥,刘邦能够从平民一个当上皇帝绝非幸运使然,而是他的巨大魅力和能力的必然。P.S.很喜欢张良这个人的为人处事方式方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这里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社区地图 | 删帖帮助 | 手机版

烟台论坛-烟台社区 鲁ICP备05034347号 鲁公网安备 37060202000105号

免责声明:本网页提供的文字图片及视频等信息都由网友产生,本网站仅提供存储服务,如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